■張 娜(浙江省慈溪市逍林中學(xué))
楚辭《漁父》中的漁父形象分析
■張 娜(浙江省慈溪市逍林中學(xué))
楚辭《漁父》以簡潔的筆墨塑造了兩個鮮活的人物。一位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另一位則是“不凝滯于物,與世推移”的漁父。許多參考書上說漁父這一人物形象黑白不分,隨波逐流,只顧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且認為漁父這一形象是用來反襯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貴品格。晉代文人嵇康在他的詩中寫道“漁父好揚波”,這是非“余心所嘉”的。陶淵明在《飲酒》中對漁父的“舉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的勸誡,也毅然回答“吾駕不可回”。嵇康與陶淵明都表白自己不愿意學(xué)漁父同流合污的處世態(tài)度。那么漁父確實是好“揚其波,汩其泥”,不分黑白是非,只愿隨波逐流,明哲保身的人嗎?
首先,我們從漁父的語言入手來分析。漁父見到屈原一下子就認出了他,“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三閭大夫是楚國一個高貴的官職,在當時媒體尚未發(fā)達的年代,漁父竟能一眼認出楚國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可見此人非同一般。只有一種推想,漁父也曾是楚國官場上的人物,他目睹過三閭大夫往日的風(fēng)采。如今看到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感到較為意外。
接下來,漁父聽了屈原的解釋后勸他“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汩其泥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歠其釃”,由文字的意思來看,他勸屈原不要太固執(zhí),不要太拘泥。而應(yīng)該學(xué)會審時度勢,根據(jù)外界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處世方法。如今天下一片渾濁,你還有什么必要使自己的行為高于世俗,落了個流放的結(jié)局,何不與他們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呢?由此看來,似乎漁父在鼓吹一種圓滑消極的處世哲學(xué),是一般的有氣節(jié)的士人所不齒的人生態(tài)度。許多評論者也憑這幾句語言來判定漁父沒有骨氣、是非不分。其實,我認為此處并非漁父的真心話。因為他用自己的行為證明了他并不贊同隨波逐流、同流合污。上面說了,漁父不是一般的山野俗夫,而如今他以山水為伴,以打魚為生,退出了渾濁的官場,豈能說漁父是“好揚波”之流呢?倘若漁父正如某些書上所言,是隨波逐流、同流合污之徒,他完全可以周旋于官場而游刃有余。
真正能表明漁父人生態(tài)度的應(yīng)該是他離去時所唱的《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這首歌已經(jīng)開始傳唱了,孔子、孟子都提到過此歌。孔子聽到這首歌時,對他的學(xué)生說:“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鼻耙痪浜苊黠@是勸人積極進取的,“水清”喻“治世”,“濯吾纓”比喻紅纓紅頂。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墩撜Z》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币粋€挑筐的老人聽到了孔子的敲磬聲,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他說,沒有人了解自己,就潔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著衣裳過河,水淺就提起衣裳過河。“深則厲,淺則揭”與《滄浪歌》有異曲同工之處。士人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笨资ト艘苍谒耐砟陮ψ勇氛f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當年孔子也曾贊顏淵能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當今世道污濁,漁父避而遠之。屈原的以死明志固然可貴,但漁父的隱忍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如果說要“汩其泥,揚其波”,又何必歸隱山水呢?
接著再來看文中一處對漁父的神態(tài)描寫。漁父聽完屈原寧愿獻身不愿同流合污的表白后“莞爾而笑”。這微笑蘊含著漁父對屈原的敬佩贊賞,也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淡然,同時也為屈原過于執(zhí)著落到如今這個地步感到惋惜。但是人各有志,漁父也不強把自己的人生觀加于別人,蕩起槳唱起歌離開了。漁父不慍不怒、逍遙灑脫的形象躍然紙上。
所以我認為漁父是一位隱者。清代王夫之說:“江漢之間古多高蹈之士,隱于耕釣,若接輿莊周之流,皆以令身遠官為道。漁父蓋其類也?!彪m然他沒有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定,也沒有屈原至死不渝的執(zhí)著,從一定程度上說他是一位消極的逃跑主義者,但他同樣捍衛(wèi)了自己獨立自由的人格,保持了高尚的氣節(jié)。這是一個看清了世間紛擾的老人,他與世推移、隨遇而安,卻又潔身自好、逍遙自由。說到底,這是一種道家的思想。道家面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多采取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采取一種“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態(tài)度,不積極入世,但也不能說是消極遁世,他們對現(xiàn)實有清醒的認識,同樣堅守自己的處事原則,絕不會“汩其泥,揚其波”,絕不會“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漁父并不是屈原的反襯者,他們身上有著相同的節(jié)操。而真正能與屈原構(gòu)成鮮明對比的應(yīng)該是同一時代的上官大夫、令尹子蘭之徒。他們才是真正的“汩泥揚波、糟歠釃”者。漁父這一形象對后世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等詩句中都可以看到《楚辭?漁父》中漁父的影子。嵇康、陶淵明批判的僅僅是漁父對屈原的建議,而這條建議在我看來只不過是漁父故意以激憤之辭來試探屈原的,不是他自己的處世哲學(xué)。實質(zhì)上他們本人就是后代的“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