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燕,梁洪享,季昆明,宋琍琍,沈 柳,丁穎麗,丁 罡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腫瘤科,上海 202150
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腫瘤的發(fā)生和轉移所需要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它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強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它通過刺激內(nèi)皮細胞的增殖和遷移,并增加血管通透性,為腫瘤的生長提供氧氣及其他營養(yǎng)物質(zhì),從而引起腫瘤的生長、轉移。惡性腫瘤的分期、腫瘤負荷的大小、對治療的反應及預后均與VEGF的含量有密切的關系。本課題通過檢測晚期肺癌患者放化療前后血清VEGF含量的變化,觀察VEGF含量的變化與晚期肺癌放化療患者的預后及病情進展等的關系,為治療預后評價、隨訪復查及制定治療方案的選擇等提供依據(jù)。
2007年6 月~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Ⅲ~Ⅳ期)患者51例(實驗組);均經(jīng)病理和細胞學確診,KPS≥70分,生存期大于半年,無遠處轉移,無惡液質(zhì)及其他重要器官功能損害。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中,男43例,女 8 例;年齡 37~75 歲,平均(61.73±7.56)歲,中位年齡 63歲;腺癌24例,鱗癌27例。同期選取1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 6 例,女 4 例;平均年齡(58.73±10.77)歲,中位年齡62歲。
患者清晨空腹抽血4.0 ml置于肝素抗凝管,并離心(1 000 r/min)15 min,小心吸取上清液,凍存于-80℃超低溫冰箱中保存,待收集到一個試劑盒的數(shù)量(96個)后再集中后測定,若標本發(fā)生溶血則重新采集。
采用雙抗夾心ELISA法檢測。人VEGF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試劑盒由深圳萊伯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由上海美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主要以患者治療前后CT為依據(jù),采用RECIST實體瘤近期療效標準評價,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和進展(PD),以(CR+PR)計算有效率。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以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前的血清VEGF水平明顯比對照組血清VEGF水平升高。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VEGF的比較(±s)
表1 兩組血清VEGF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t=3.62,P=0.000 6
實驗組對照組組別 例數(shù)51 10血清VEGF濃度(ng/L)101.28±67.16*23.74±11.12
5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中,其中,29例接受1個療程以上化療和放射治療,10例接受至少1個療程化療,5例接受單純肺部局部放療,7例接受對癥支持治療。治療后療效評價CR 7例,PR 26例,SD 14例,PD 4例。 治療有效率(CR+PR)為64.7%。治療有效患者血清濃度(70.00±33.88)ng/L顯著低于治療前濃度(90.30±61.12)n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6 5),腫瘤進展的患者血清濃度(101.60±52.79) ng/L 與治療前濃度(121.41±74.63)ng/L相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40 7)。見表2。
表2 實驗組治療前后血清濃度比較(±s)
表2 實驗組治療前后血清濃度比較(±s)
治療前后 緩解(CR+PR)例數(shù) 血清VEGF濃度(ng/L)進展(SD+PD)例數(shù) 血清VEGF濃度(ng/L)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33 33 90.30±61.12 70.00±33.88 2.92 0.006 5 18 18 121.41±74.63 101.60±52.79 1.22 0.240 7
5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放化療前血清濃度與患者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病理類型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治療前,放化療有效組患者血清VEGF水平較無效組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14 7);經(jīng)治療,放化療有效組患者血清VEGF水平較無效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 2)。 見表4。
表3 實驗組血清濃度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s)
表3 實驗組血清濃度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s)
臨床參數(shù) 例數(shù) 血清VEGF濃度(ng/L)t值P值性別男女43 8 105.820±70.664 76.838±38.056 1.120.266 5年齡(歲)≥60≤59病理鱗癌腺癌35 16 107.800±73.330 87.010±50.310 1.030.309 8 27 24 96.639±63.965 106.500±71.600-0.520.605 9
表4 有效組與無效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的關系(±s)
表4 有效組與無效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的關系(±s)
組別 例數(shù) 血清VEGF濃度(ng/L)t值P值治療前有效組無效組治療后有效組無效組33 18 90.295±61.125 121.410±74.633-1.610.114 7 35 16 70.003±33.885 101.600±52.792-2.600.012 2
腫瘤的生長、侵襲、遠處轉移與腫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關,腫瘤組織通過分泌、調(diào)節(jié)、促進與抑制血管形成的細胞因子,誘導了新生血管的形成。其中,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強的腫瘤血管生成誘導因子[1]。VEGF又稱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或促血管因子(vasculotropin),是1989年從牛垂體濾泡星形細胞培養(yǎng)液內(nèi)分離純化出來的一類細胞因子。它的作用一方面能促進內(nèi)皮細胞的增生、遷移,促進血管的形成,是一種對血管生長有強力誘導作用的細胞因子;另一方面,它具有增強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為腫瘤細胞的轉移提供適合的基礎[2]。在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腫瘤組織中VEGF表達陽性率約為64%[3]。目前,以VEGF靶點單克隆抗體貝伐單抗(Bevacizumab)已經(jīng)在臨床上應用于晚期直、結腸癌、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和腎癌等的治療,大量的臨床隨機研究證實貝伐單抗在聯(lián)合化療的治療中取得的緩解率、中位生存期等方面均優(yōu)于單純化療[4-5]。國內(nèi)滕家俊等[6]臨床研究證實抗腫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劑重組人血管內(nèi)皮抑制素(恩度)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較單純的使用一線、二線、三線的化療方案有效率高。劉金等[7]通過沙利度胺抗VEGF治療聯(lián)合化療、同步放療治療小細胞肺癌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VEGF是促進腫瘤放療拮抗、放療后復發(fā)與轉移的重要因素,是腫瘤放療的預后指標,抗VEGF治療協(xié)同放射治療能提高療效[8]。江豐收等[9]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表達水平及其臨床意義的研究中表明,VEGF在NSCLC的發(fā)生、生長和轉移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即以血清作為標本,并排除了可能影響血清檢測水平的其他病理因素。結果表明,化療前血清VEGF、與血白細胞、血色素、血小板計數(shù)無相關性,基本未受血液成分的影響,故結果可靠。本研究結果與文獻[8]報道相近,表明外周血中血管形成因子(VEGF)的高表達與腫瘤相關。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血清VEGF濃度與肺癌患者病情的早晚及腫瘤進展程度有關。本研究51例中晚期肺癌腫瘤患者中,44例接受抗腫瘤治療,其中75%(33例)的患者治療后近期緩解患者,他們治療后的血清VEGF濃度顯著下降,低于治療前血清濃度,結論與其他文獻報道[8]的非小細胞肺癌、食管癌和鼻咽癌等惡性腫瘤治療取得緩解的療效后,血清中VEGF濃度也隨之下降結論一致。隨治療好轉,血清中VEGF表達水平下降考慮與抗腫瘤治療后腫瘤細胞分泌的作用得到抑制、相應的腫瘤負荷有所減輕有關。因此通過化驗腫瘤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水平的變化可以動態(tài)監(jiān)測病情及治療的效果。
肺癌患者血清VEGF濃度與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理類型無明顯相關性。本研究51例中晚期肺癌腫瘤患者分別按性別、年齡及病理類型三個臨床病理因素分組比較,不論其是否接受抗腫瘤治療,治療后有無緩解,治療前分別比較,均未發(fā)現(xiàn)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與這三個主要的臨床病理因素有相關性(P>0.05)。此結論與文獻報道的相符[10-11]。
本研究51例患者按放化療效果的不同分治療有效組及無效組,結果有效組和無效組治療前血清VEGF水平無明顯差異,而治療后兩者差異明顯。結果提示治療前血清VEGF水平尚不能預測肺癌放化療治療效果的敏感性,而治療后1周的血清VEGF水平可以預測治療的敏感性及療效。此結論與國內(nèi)部分研究[12]報道的肺癌組織表達VEGF陰性者具有較高的放射敏感性,近期療效較理想有相似之處。但筆者認為從患者治療后血清VEGF水平的檢測結果預測治療敏感性更加方便及臨床易于開展,預測結果比治療前定性檢測更加準確。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數(shù)太少,導致VEGF測定值變化范圍較大,存在一定的不足,下一步擬積累更多的放化療的肺癌病例及血清標本VEGF的測定并進行動態(tài)觀察,評價放化療聯(lián)合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療對預后及療效的影響。
[1]李曉平,張清富,陸斌.等.DLL4、VEGF在肺腺癌中的表達及其與腫瘤血管生成的關系[J].中國肺癌雜志,2009,9(8):2035-2036.
[2]Hicklin DJ,Ellis LM.Role of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athway in tumor growth and angiogenesis[J].J Clin Oncol,2005,23(5):1011-1027.
[3]劉孝民,李志娟,王紅巖,等.VEGF與非小細胞肺癌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7,12(2):88-90.
[4]Sandler A,Gray R,Perry M,et al.Paclitaxel-carboplatin alone or with bevacizumab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N Engl J Med,2006,355(24):2542-2549.
[5]Miller KD,Sledge GW,Burstein HJ.Angiogenesis inhibi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a review of studies presented at the 2006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J].Clin Adv Hematol Oncol,2007,5(3):1-12.
[6]滕家俊,韓寶惠,沈潔,等.重組人血管內(nèi)皮抑制素聯(lián)合治療3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8,13(2):171-175.
[7]劉金,黃京子,余淑坤.同步放療、化療聯(lián)合沙利度胺治療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5):24-25.
[8]黃燕,丁罡.腫瘤放射治療與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J].醫(yī)學綜述,2010,16(2):211-213.
[9]江豐收,王剛,孫玉蓓.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表達水平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8,4(13):325-329.
[10]王鴻彪,林英城,林文照,等.晚期惡性腫瘤血清VEGF含量測定的臨床意義[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8,13(2):126-128.
[11]趙忠全,余宗陽,謝啟超,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C的水平及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2008,35(12):690-692.
[12]李緒彤.肺癌VEGF和IGF-1R的表達與放射敏感性相關性的研究[D].沈陽: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