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良
(天津市第三醫(yī)院針灸科,天津 300250)
帶狀皰疹是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常見病,發(fā)病部位可見于胸、腰、四肢及頭面等部位,伴有神經(jīng)痛。筆者運用刺絡拔罐配合中藥治療本病,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2例均來本院皮膚科門診和針灸科門診的帶狀皰疹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最大63歲,最小15歲。對照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17歲。兩組病程1~15 d,平均為5.5 d。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組 刺血拔罐:選取皮損部位各簇水皰群間正常皮膚,即是阿是穴。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膚后,用七星針叩刺,中度刺激,至皮膚出血,水皰破裂,叩刺范圍適當超過皮損部位。視皰疹面積的大小選用火罐,在水皰密集處及皮損嚴重處用閃火法拔罐,排放血量5~10 mL,每罐留置時間10 min,罐內(nèi)可見吸出大量瘀血、毒素、代謝產(chǎn)物,局部皮膚呈紫黑色,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qū)⒕植科つw滲出物搽凈即可。
內(nèi)服中藥:龍膽瀉肝湯加紫草[1],即龍膽草9 g,柴胡6 g,車前子 9 g,澤瀉 12 g,當歸尾 6 g,赤芍 10 g,牡丹皮 10 g,紅花6 g,紫草15 g,甘草6 g,伴感染者加金銀花30 g,紫花地丁10 g;實熱重者加大黃6 g;年老體弱者重用當歸12 g,加生地6 g。水煎服,1 劑/d。
2.2 對照組 給予阿昔洛韋片0.2 g,口服,5次/d;轉(zhuǎn)移因子膠囊2粒,口服,2次/d;止痛藥用卡馬西平去 1 g,3次/d;并外用阿昔洛韋軟膏涂于皰疹處,1次/d。均連用10 d為1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依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療效評定標準[1]。
3.2 治療結(jié)果治療組42例,痊愈38例,顯效3例,有效1例,總有效率為100%,療程最短2 d的有6例,最長14 d的有1例。對照組40例,痊愈16例,占40%;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起效時間比較Tab.1 Effect-acting period comparability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d
由表1得出,治療組在起效時間上明顯快于對照組,P<0.01有顯著差異。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正氣不足,風火之邪客于少陽、厥陰經(jīng)脈,郁于肌膚,或因情志內(nèi)傷,肝氣郁熱,化火生風,郁于肌膚;或因飲食失調(diào),脾經(jīng)濕熱內(nèi)蘊,搏于肌膚而成。其發(fā)病機制多與濕熱毒邪侵襲及肝膽濕熱有關,毒熱互結(jié),郁蒸于肌膚則紅腫發(fā)泡。經(jīng)氣不暢,經(jīng)脈不通而致劇烈疼痛。本病是因虛致實,本虛而標實,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所以促進皰疹吸收、消除疼痛、縮短病程才是治療的關鍵。
刺絡拔罐配合中藥的綜合運用相得益彰,既能直接擴張病患部血管,加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又能使皮下神經(jīng)末梢營養(yǎng)得以改善,減少疼痛。因此針灸配合中藥在治療帶狀皰疹疼痛和縮短病程方面不失為一項有效的手段。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國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