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殿軍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武清中醫(yī)院,天津 301700)
慢性心力衰竭亦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竭)、慢性心功能不全,屬于中醫(yī)心悸、喘證、痰飲、水腫等范疇,臨床上以心悸、胸悶、胸痛、咳嗽、乏力、呼吸困難、雙下肢水腫等為主要表現(xiàn)。常是各種病因所致心臟病的終末階段,是在機體通過Frank-Starling機制、心肌肥厚和神經激素系統(tǒng)的變化等機制代償,最終出現(xiàn)心肌損害和心室結構、心臟舒張功能不全等生理病理上的不可逆變化。發(fā)病率高,病死率亦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衰取得了顯著成果,對于改善心功能、控制臨床癥狀、降低病死率方面,均有顯著的療效。筆者自2009年3月—2010年4月,觀察了益氣溫陽法治療慢性心衰患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
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7.3歲,平均病程2.6 a;心功能Ⅱ級17例,Ⅲ級13例;冠心病14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2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5.7歲,平均病程2.5 a,心功能Ⅱ級14例,Ⅲ級16例;冠心病 12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1例,原發(fā)性擴張性心肌病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分級、基礎疾病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第2版擬定。心功能分級標準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分級標準擬定。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
1.3 排除標準 1)由于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導致心衰者。2)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對本藥過敏者。4)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病者。5)精神疾病者。6)凡能增加病死率的因素:如心源性休克、嚴重室性心率失常、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梗阻性心肌病、未修補的瓣膜病、縮窄性心肌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有明顯感染者,以及不能控制的高血壓等,均應該排除。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依據2002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2]應用強心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中藥,處方如下:黃芪,葶藶子,車前子,丹參,栝樓,薤白,紅花,川芎,麥門冬,五味子,黨參,桂枝,水煎服,1劑/d,分2次溫服,10 d為1個療程。
2.1 療效標準 1)按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分級,記錄治療前后分級變化。2)參照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療效標準制訂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心功能提高2級上,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明顯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但不及2級,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有所改善。無效:心功能提高不及1級,甚至惡化。兩組療效評定標準均以顯效加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2.2 結果兩組有效率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見表1。兩組治療后心功能分級,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見表2。
表1 兩組有效率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例
表2 兩組心功能分級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例
心力衰竭當屬于中醫(yī)學“心悸”、“痰飲”、“喘證”、“水腫”等范疇。臨床證候學研究已經證實,心氣虛是心衰最普遍和最早出現(xiàn)的證候,幾乎所有的心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氣短、倦怠乏力、動則尤甚等一系列心氣虛癥狀。心氣是心臟功能活動的原動力。心氣充足、旺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臟功能,血液才能循脈正常地運行于周身,充分發(fā)揮血液的營養(yǎng)作用。心氣足,心臟鼓動減弱、營運無力則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進而出現(xiàn)一系列病理改變?!夺t(yī)學入門》曰:“血隨氣行,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溫則滑,氣寒則凝?!比粜臍獠蛔悖苿訜o力,必將產生瘀血的病理狀態(tài)。《景岳全書》云:“血流灌溉一身,無所不及,津液得以通行?!比粜模枺馓澨?,則水津運行無力,停滯為患,《傷寒明理論》曰:“(心)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不自安則為悸也?!别鲅铚潜静”厝贿^程,臨床上常見唇舌紫暗、頸部青筋顯露、肝大等血瘀癥狀。《讀醫(yī)隨筆》提出了氣虛致瘀的觀點:“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薄鹅`樞·經脈篇》中提出:“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盵3]
慢性心衰基本病機涉及氣、血、水同病,陽氣虛衰為本,而血瘀、水飲、痰濁為標。通過辨虛實、辨在氣在血,在治療過程中應分清主次,權衡標本,適當處理,急則先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標本兼治。本病中醫(yī)證型的演變規(guī)律一般是先出現(xiàn)心氣虛或心氣陰兩虛,逐漸由陰及陽,由心及腎,因虛致實而出現(xiàn)陰陽兩虛、心陽氣虛、心腎陽虛、陽虛水泛等證候。尤其以氣虛—陽虛證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因此治療當中應注重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等原則,謹守病機,重在氣、血、水同治。黃芪大補元氣,益氣升陽,善補胸中大氣,大氣旺盛,則氣滯者行,血瘀者通,痰濁者化,此即“大氣一轉,其結乃散”之理。葶藶子、車前子利水消腫,葶藶子又可“療肺壅上氣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飲”;栝樓、薤白溫陽宣痹、寬胸散結;丹參、紅花、川芎活血化瘀,通脈止痛;麥門冬、五味子、黨參益氣養(yǎng)陰、養(yǎng)血復脈;桂枝通陽散寒,降逆平沖。全方共奏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之功,為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證屬心腎陽虛或陰陽兩虛者的有效方劑。
中醫(yī)藥治療心力衰竭已經取得確切的療效,能夠明顯改善心功能和伴隨的臨床癥狀,延緩疾病的進程。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48.
[2]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7-8.
[3]黃平東.中醫(yī)古籍對心力衰竭的論述概要[J].中醫(yī)藥學刊,2003,21(4):3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