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源龍
摘?? 要:語文課就應有濃濃的語文味,語文味即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gòu)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語文美。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悟語言文字,領悟作者情感,走進文章意境。如何讓語文課堂呈現(xiàn)濃濃語文味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回歸到語文教學的本位,讓語文課彰顯其本真的味道——真實的“說味”“讀味”“嚼味”和“寫味”。那就是本文闡述的語文“四味”,即“說味”“讀味”“嚼味”和“寫味”。
關鍵詞:語文“四味”? 本然追求? 說味? 讀味? 嚼味? 寫味
新課程改革猶如一股春風,讓語文教學課堂充滿了生機活力,而課堂煥發(fā)蓬勃生機和活力的同時,過分強調(diào)教學的步驟與方法,有時卻忽略了語文的根本。只有讓課堂貼近學生的心靈,走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才是語文課堂的本然追求。讓真實的情感流淌,讓樸實的想法碰撞,才可能成就精彩的語文課堂。因此,教師應當讓語文回歸本真,讓語文課堂教學回到課程的原點上來,追求“真實語文”,追求有語文味的課堂。
一、真實的對話——“說味”
當前,語文課堂上的學生一般都會按照教師預設的要求來說話,揣度課文的價值取向來表達。他們的這些話雖然符合教學的需要,聽起來很完整,但這不是孩子的真話,更不是日常交談時的真實語言。語文教師應該為孩子創(chuàng)造交流說話的語境,激活孩子的心靈,說出自己的真心話,讓我語文課堂充滿新鮮空氣。
如華東師大附小的陳易安老師執(zhí)教《“從現(xiàn)在開始……”》一課時,在設計“動物們聽了三位新首領的話后的反應各不相同”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想象,把自己當作森林中的一員。學生角色扮演運用規(guī)范的句式說話,同時教師適時做點評,幫助學生進行暢所欲言的表達。陳老師讓學生走進了文本,從多方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讓他們能在語文課上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愛說。營造了學生、教師、文本三方的深入對話空間,引領學生全心體會文本,使語文課堂涌動生命的靈性,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驛站。
又如下面的教學案例:
師:孩子們,包媽媽的孩子長得這么像,怎么才能記住它們、區(qū)別它們呢?老師有個小秘訣:你們一邊讀詞語,一邊注意觀察字的偏旁,想想用一句話說說看,如“包字親友真不少,戴上草帽變花苞”,試試吧。
這一下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經(jīng)過一陣子的小組合作,孩子們興致勃勃地進行了嘗試:
包字親友真不少,跳進水里吐泡泡。
包字親友真不少,拿著食物吃個飽。
包字親友真不少,打著火機放鞭炮……
一課的生字就這樣變成了孩子們精彩紛呈的創(chuàng)作。教師的預設與生成相互碰撞時,學生的多元解讀,獨特感悟與生命深處的生活積累、生活體驗、生命原生態(tài)就在課堂中得到釋放。真實的對話,賦予學生感知文本的契機,給予學生觸摸文本的空間。這就是語文的語言,這就是“語文味”。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便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娓娓道出了“說味”。
二、真實的誦讀——“讀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于書,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知、能和諧發(fā)展”。讀在學習語文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要想讓語文課具有濃濃的語文味,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讀。通過讀,文本中優(yōu)美的語言就會滋潤學生的心田;通過讀,作品中醇厚的意境就會熏陶學生的情操。
海南省黃婷婷老師在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時,在縱情吟誦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舍得花時間。從初讀時的嘗試讀到聚焦第一至第四句的多角度、多層次指導朗讀:1.展示讀——按句子朗讀;2.模仿讀——按人物朗讀;3.思考讀——按總分結(jié)構(gòu)讀并理解字詞;4.想象讀——語言表達訓練;5.拓展讀——拓展課文朗讀;6.誦讀——由扶到放,指導背誦。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地朗讀著課文,在初讀課文目標得以落實的同時,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水到渠成地把握住了。課堂回歸到以讀去理解、感悟文意的教學本位上來,把課堂還給學生,騰出相當?shù)臅r間讓學生從容不迫地去主動讀書,讓學生在讀中直接與文本對話,與作者溝通。
“讀中自有好語感,讀中自有語文味,讀中自有好成績。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也是語文教學的第一學法?!边@是語文味教學流派創(chuàng)立者程少堂的一番話,讓我們明白只有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與知識、期待與思考主動走進文本,潛心讀書,接受熏陶,享受樂趣,才能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真實的推敲——“嚼味”
語文課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品味詞句,即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感受、領悟、把握語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語文的味道又是“嚼”出來的。只有通過對文本進行品詞析句、咬文嚼字以后,才能真正領悟到文字背后深藏著的大智慧,“嚼”出情味、意味、韻味,使文本、形象、情感和價值和諧共振。這無疑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對文本精妙之處的深入推敲和潛心體悟。
如黑龍江省的趙昭老師在執(zhí)教《匆匆》一文中指導學生品讀句段、悟情明理時,在學生輕聲讀文后引導學生品讀句子,抓關鍵句子“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引導學生感受三個“再”與“一去不復返”的強烈對比,體會作者字里行間的惋惜之情與自然法理,并反復朗讀。在此基礎上,回顧、總結(jié)品讀的方法,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遷移運用。這樣的推敲,才能真正落實詞句教學的目標,“嚼”出語文味。
四、真實的練筆——“寫味”
讀是吸收,寫是傾吐。閱讀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感受、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通過學習,學生在讀中豐富了語言,有了自己的感悟與思考,獲得了寫的技巧,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觀察事物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寫提供了必要條件,這時教師就要把學生練筆落實在課堂上。
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在“自悟,書寫‘美麗”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今天,當我們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們都被這份美麗深深地感動了,我想現(xiàn)在你們一定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面對這樣一份美麗,你一定有許多話想說,那就把你想說的寫下來。”這樣設計書寫“美麗”,目的是為學生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語境,學生情動辭發(fā),寫出了如“居里夫人的美是一種永恒的美,我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在創(chuàng)造著美”這樣深刻的體悟,從而巧妙地將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語言的表達結(jié)合在一起,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融合,不僅豐富了文本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通過語言認識到的美好品德、執(zhí)著追求,給予了他們?nèi)松膯⒌稀?/p>
“語文味”,簡單地說,就是要更多地關注語文教學的根本,要真實,即 “真實的對話”“真實的誦讀”“真實的推敲”“真實的練筆”,將語文的“說味”“讀味”“嚼味”“寫味”結(jié)合起來。“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課堂的本然追求。◆(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胡文虎小學)
□責任編輯: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