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英
摘要:本文擬從教學過程的三個階段入手,結合構成教學的要素,以參照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英語有效教學的特征為標準,探討英語有效教學策略的問題。主要探討有效教學準備策略、有效教學實施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策略和成為有效教師的策略。
關鍵詞:有效教學 初中英語 教學改革
1.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有效的英語教學目標首先要準確和明確。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xiàn)實的可操作性和評價性。不僅重視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適度掌握,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新課程提倡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這三維目標進行整合,以知識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充分地體現(xiàn)在過程和方法中。
教學目標并不是要求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有所側重。而且由于課堂教學活動動態(tài)性與生成性,教學目標也要隨著課堂動態(tài)變化而發(fā)生變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發(fā)生一些小的事件也可以成為教學的一個目標。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們的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學生們在各方面所表現(xiàn)的差異正是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體現(xiàn),教師應尊重并將其視為一種資源,一種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真正有所發(fā)展的基本依據(jù)。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再確定適用的教學主導思想、教學內容和深度、教學策略及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滿足學生的需求,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2.有效教學實施策略
2.1提升學生的學習策略
把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滲透到教學之中,可以促進學習潛能偏低學生的學習,減少他們的學習困難,樹立正確的學習策略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并提供終身學習的前提與保障。新課標關于學習策略培養(yǎng)的要求實質上是在更高層次上擴展了教師的職責和作用,是保障學習者將來可持續(xù)性學習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習策略的滲透與培養(yǎng),首先教師要先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教授知識固然重要,但教授學習的策略和方法更為重要。教師不僅要有培養(yǎng)學生學習策略的意識,而且教師也要讓學生了解學習策略的內涵,并且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其次,教師應合理選擇學習策略的訓練途徑與方法,要根據(jù)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傳授的策略,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與自己學習能力相適應的學習策略。
2.2 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的時間和機會越多,學生參與學習的時間便越多,有效教學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學效率就越高。融洽的師生關系要靠教師主動地去構建,一旦構建了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就會充滿熱情,并促使學生好學、樂學,使課堂氣氛積極、活潑,學生也才會有輕松、愉悅的心理環(huán)境,因而它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理想的教師不僅擁有所教學科的精深知識和使教學生動有趣的嫻熟能力,而且他們顯示出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談論和思考的內容格外感興趣和好奇以及對學生基于職業(yè)上的關心和關懷。
3.有效教學評價策略
英語新課程的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即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關注學習的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tǒng)一。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評價。它可以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其他的學生、教師和家長也可以共同參與評價,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終結性評價是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反映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它以考察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可以采取口試、聽力考試和筆試等形式,全面地、科學地考察學生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后所具有的語言水平。
4.成為有效的教師的策略
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鑒于教學結果的有無,好壞以及效率的高低是從學生學習進步和發(fā)展來衡量的,后者又是學生在教師教學影響下的學習的結果??梢哉f教師在一定程度制約學生的學習,影響著學習的有效性。有效教學的目標是指向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但也不意味著教師與有效教學沒有關系,相反它更強調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要以教師認真努力、科學有效的教學為前提。
4.1 更新關于課程實施和學生學習的觀念和認識
語言學習的體驗性、實踐性特征決定了語言學習過程的重要性。不僅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有效的學習策略、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都必須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大量語言實踐活動才能得以實現(xiàn)。
教學還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關注每一位學生。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因此要糾正將差異性簡化為語言潛能的差異或智商的差異,而忽視學生所偏向的學習風格的不同、經(jīng)驗背景的不同、學習策略的不同所帶來的差異,從而使教學真正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2 更新關于教師角色的認識
教師不能停留于單純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要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它要求教師將教學內容加工為既有可操作性又與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語言學習任務,并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學習情景,通過廣泛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來運用語言,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陳進梅.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節(jié)奏探析[J]. 中學教學參考, 2010,(01)
[2]印金霞. 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活動[J]. 文教資料, 2005,(02)
[3]楊玲玲. 淺談優(yōu)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途徑[J]. 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08,(06)
[4]樂曉松. 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基礎教育研究,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