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摘 要】中學語文教材中所滲透的人文精神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料。如果語文教師能發(fā)揮語文中情感教育的功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修養(yǎng)身心,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無疑將對學生的整個人生產(chǎn)生莫大的影響。
【關鍵詞】語文教學 中學生 人格塑造 審美情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闭Z文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使之逐步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青少年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
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氣質、能力等的總和,是人們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領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的行為表現(xiàn),它從一個側面反映著一個人的本質。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已初步形成,但部分學生極易受社會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最終造成了人格缺損,對其以后的人生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
其次,從家庭來看,現(xiàn)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或寵愛遷就,或粗暴打罵;或物質絕對滿足情感交流卻一片空白。長此以往,形成了孩子自私、任性、驕橫、暴躁等不良習慣,對家人、對同伴、對集體缺乏應有的責任心,養(yǎng)成教育的缺失造成他們是非不清,善惡不明,自以為是,為所欲為的個性,乃至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導致人格錯位。
由此可見,塑造學生的人格已迫在眉睫,語文老師責無旁貸,因為語文教學恰恰是塑造學生高尚人格的重要陣地。
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健全人格是指一個人的積極向上的整體精神面貌,在能力、氣質、理想、信念等方面,都呈現(xiàn)出良好的素養(yǎng)。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這是因為:
1.塑造健全人格是傳統(tǒng)教育的精華。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的本質是以人倫教化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以禮樂詩書、經(jīng)史典籍為主要內容的人文教育,目的是使學生溫文爾雅、知書達禮,成為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人。我們要吸收傳統(tǒng)教育中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等等。繼承傳統(tǒng)教育的有益經(jīng)驗,并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嶄新意義,譜寫人格教育的新篇章,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2.塑造健全人格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素質教育有三層要義: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要得到發(fā)展;能使所有學生都得到發(fā)展;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發(fā)展。這三層要義涵蓋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充分自由發(fā)展的觀點。人格塑造就是培養(yǎng)人的目的性和獨特性,使之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并使其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就是要通過美的熏陶,善的激發(fā),使學生反思自我,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樹立高尚的健康人格形象,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三、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具體措施
1.人格塑造可滲透在閱讀教學中
現(xiàn)階段的中學語文課文,既有歌頌祖國、熱愛人民的篇章,也有贊美英雄、鞭撻小人的內容;有是非、美丑、善惡的判斷標準;還有做人的準則。教師可以憑借這些內容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走進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啟迪智慧,感悟人生,滋補精神。這樣不但可以直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使其審美人格得到充分發(fā)展;還可以直接培養(yǎng)學生求真向善,形成完美人格的道德特性。
在教學中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表現(xiàn)了作者在雙腿殘疾后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和對母親的懷念。不少學生聽了教師對這篇課文的分析后,非常感動。因為在生活和學習中,他們也遭到過挫折和失敗。學生通過學習就會明白,人的一生避免不了挫折和失敗,只要有信心,有勇氣,就能將痛苦化為動力,最終戰(zhàn)勝挫折和失敗。
2.人格塑造可滲透在寫作教學中
在學生的作文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成績平平的學生有時卻寫出一些有真情實感的好作文。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這是因為在“學困生”的學習生活中,挫折、失敗和痛苦比較多,這對他們的成長來說似乎是壞事,然而對寫作來講卻不一定是壞事。這就是所謂的“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學生積郁在心中的喜怒哀樂,一旦找到噴發(fā)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寫出很精彩的作文。所以,教師要仔細地尋找他們感情表達的突破口,熱情地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寫出來,并及時表揚、熱情鼓勵,同時給他們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3.人格塑造可滲透在語文實踐活動中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和事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優(yōu)秀素材,在實踐教學中不妨組織學生深入生活,做實地采訪,親自去感受平凡人物的人格魅力。在采訪過程中,那些具有良好品德,富有高尚精神的先進人物就會成為學生人格的典范,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就會受到深刻的人格教育。
4.人格塑造可滲透在民主和諧的環(huán)境中
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體驗、見解,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讓每一位學生在融洽、有利于交流的心理氛圍中無拘無束地學習。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要對學生的錯誤、失敗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當教師在教學中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要勇于承認并善于采納學生正確的觀點。只有在這樣輕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yè)。語文教育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人格,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使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語文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體會生命的美好和尊嚴,在更高層次上理解生命的意義。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