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懷林
(洪澤縣岔河中心小學,江蘇 洪澤 223111)
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币惶煤谜n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好問題即有價值的問題?!皟r值問題”是教育者潛心研讀教材后設計出的或?qū)W生學習中生成的含金量高的問題。它具有教學價值,即教的價值和學的價值,從教師方面來講,它對完成教學目標有幫助;從學生方面來講,它對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理解能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效應,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增強對作品主題的認同,影響和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建構(gòu)等。因此,語文教師應該設計出質(zhì)量高的“價值問題”,引領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1.挑戰(zhàn)性
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才叫問題。問題一般都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不能讓學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讓學生輕易解決。如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四冊 《一片樹葉》,教師可這樣設計:“小動物們都很愛護小椿樹,但為什么還是把樹葉掐得一片兒都不剩呢?”通過對小動物們自相矛盾的行為質(zhì)疑,引發(fā)學生對文章所闡述的“道”的進一步熟悉,讓學生明白:“生活中不僅要懂得某些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夠自律,做到言行一致。”這個問題不僅能挑戰(zhàn)學生的思維,而且能挑戰(zhàn)學生的行為品德,對學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2.綜合性
就是能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綜合考慮,設計出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支玉恒老師上人教版第十一冊中《只有一個地球》的課,在學生充分初讀后,全課只提了一個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帶領學生在品詞析句中認識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3.針對性
它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要“以學定教”,不要“以教定學”,即要針對學生的學情設計問題,學生會的,不要再問,學生不會的且是本課教學要求達到的目標,就要進一步落實;二是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有抓手,不要過大、過空,使學生一頭霧水,無從下手,思維陷入凝滯或混亂狀態(tài)。如教學蘇教版第八冊《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初讀課文,想想你認為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的一個神?細讀課文,從哪兒能看出是這樣的神?畫詞句,想一想,從這些詞句中怎么能看出是這樣的一個神?練習讀一讀,讓別人聽一下就能知道他就是這樣的一個神。一個問題“四步走”,可有效地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閱讀課文,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
4.層次性
閱讀教學問題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多設計“梯形任務”,要有坡度,這樣才能使高效地解決教學問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第八冊《公儀休拒收禮物》時,教師可設計這樣一組問題:①公儀休喜歡吃魚嗎?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②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這兩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熟悉課文內(nèi)容,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為下一步教學打好基礎。③公儀休喜歡吃魚,為什么拒收別人送上門來的活鯉魚呢?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認真分析其實質(zh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④你覺得公儀休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要求學生概括人物品質(zhì),旨在訓練學生的概括、評價能力。⑤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這個問題是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出的,旨在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5.開放性
對于一篇課文的解讀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感世界、個人經(jīng)歷、生命體驗去作合理的闡釋與解讀。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寓言《一路花香》,課題是“一路花香”,但全文只有一句話寫到了路旁的鮮花。據(jù)此,教師可在學生了解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后,拋出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的題目是“一路花香”,而全文只有一句話寫到了路旁的鮮花,這個題目是否合適?這一矛盾的焦點的提出,可調(diào)動起學生已有經(jīng)驗與認知的沖突,激發(fā)起學生與文本交流的強烈欲望,成為了整節(jié)課的制高點,推動了學生自我的學習向縱深前進。
1.抓住文章的“題眼”設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內(nèi)蘊的瞭望孔。透過題目,可以看到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抓住題目提問,能使學生立即產(chǎn)生閱讀興趣,快速進入課文。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第八冊《“番茄太陽”》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番茄太陽”這個詞在課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每次出現(xiàn)分別是什么含義?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與文本展開對話,在品讀、討論中學生感悟到:“番茄太陽”不僅指太陽,而且指盲童明明美麗的笑臉,她的心靈就像“番茄太陽”一樣,她是一個美麗漂亮、聰明機智、富有愛心的小女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了作者的意圖,理解了“番茄太陽”的深刻內(nèi)涵。
2.抓住文章“中心”設問
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抓住中心提問,能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揣摩,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文中的結(jié)尾,作者直抒胸臆,連用三個自然段、四個感嘆句,表達了人們的激動、幸福和難忘,特別是最后一句直接點明了中心:“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jié)!”對這個中心句教師可進行如下提問:(1)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潑水節(jié)特別難忘?(2)你能體會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嗎?是怎樣的一種心情?(3)假如你當時在場,你會對周總理說些什么?因為學生年齡還小,他們可能體會不到傣族人民對周總理的這種感情,教師就可以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學生都會有話講,閱讀文章的興趣就會得到加強。
3.抓住文章“疑難點”設問
疑難點也就是學生對文章某些內(nèi)容或詞句難以理解的地方。抓住疑難點提問,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疑點、突破難點。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我提出一個與課文內(nèi)容相反的問題,即“有什么辦法能使貧瘠的沙漠變成繁密的樹林,河水不像脫僵的野馬?”這一問,很多愛動腦的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眾說紛紜。我再加以恰當?shù)囊龑В箤W生走進另一個精彩的世界。在《“你們想錯了”》一文中,方志敏說話時的神態(tài)是“淡淡的”,對此學生不理解,是一個難點,因而我抓住這一難點進行提問設計:(1)“淡淡地說”是一種怎樣的神態(tài)?你能試著表演一下嗎?(2)方志敏第二次說話時的神態(tài)是否也是“淡淡的”?這樣,抓住了疑難點提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4.抓住文章“結(jié)構(gòu)”設問
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寫作思路,能提高學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比如教學蘇教版第八冊《特殊的葬禮》時,我將塞特凱達斯瀑布原來的雄姿和現(xiàn)在即將枯竭的樣子對比作為重點來教學,設計的問題是:“塞特凱達斯瀑布原來和現(xiàn)在分別是什么樣子?游人對此分別有什么不同表現(xiàn)?瀑布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對此你想說些什么?”在理解課文后,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把塞特凱達斯瀑布原來和現(xiàn)在的樣子對照著寫,有什么好處?”啟發(fā)學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寫作思路,提高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水平。
5.抓住文章“文眼”設問
題有題“眼”,文有文“眼”,所謂“眼”,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教師抓住突破口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找到統(tǒng)領全文的關鍵,快速理解文章。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掌聲》,我抓住兩個寫掌聲響起的句子,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展開,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后展開,揣摩英子前后心情、性格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心靈的震撼,并使學生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地關心和鼓勵。
6.抓住課文“矛盾”設問
由于學生認知上的不足,一些文章中蘊含的現(xiàn)象、觀點、結(jié)論往往會引發(fā)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形成 “矛盾”。對此,教師可根據(jù)學生與課文的“矛盾”設計評論性有效問題,引導學生在激烈的爭論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不斷跟“文本親密接觸”,尋求根據(jù)。這種評論性有效問題設計,可以很好地啟發(fā)學生思維,有利于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認識。如教學蘇教版第十二冊《半截蠟燭》一文,為了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從容鎮(zhèn)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的機智、勇敢,我設計了如下評論性有效問題:“二戰(zhàn)結(jié)束后,法國總統(tǒng)決定頒發(fā)一個獎杯給伯諾德夫人一家,你認為獎杯該獎給誰?為什么?”通過讀中感悟、展開辯論,最終學生深切體會到了整家人的機智、勇敢,并統(tǒng)一了思想,得出了“應該把獎杯獎給他們?nèi)摇钡耐昝澜Y(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