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霞
腦血管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無論兒童、青年或是中老年均可發(fā)病,具有發(fā)病率高(世界平均發(fā)病率約為200/10萬/年,我國每年新發(fā)約200萬人)、死亡率高(病死率約為45%,占死因第二位。且存活者中幾乎有一半的患者在3~10年內死亡。如果第2次復發(fā),其死亡率要比第1次更高。)、致殘率高(50% ~80%留下不同程度的致殘性后遺癥)、復發(fā)率高(5年內約有20% ~47%)及并發(fā)癥多的特點。并且一旦發(fā)病,除非在發(fā)病的6 h以內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否則患者往往會死亡或留下致殘性后遺癥。目前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可影響疾病的進展。所以對于腦血管疾病而言,預防的作用特別是沒得病前的預防要遠遠大于治療。我科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應用TCD檢查患者565例,共篩查出血管狹窄患者130例,早期給予干預,臨床效果較好,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565例患者中,男325例,女240例,年齡12~93歲,其中高血壓105例,腦梗死100例,頭痛120例,頭暈180例,糖尿病20例,高血脂20例,暈厥5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0例,甲亢2例,一側肢體麻木無力,一過性黑朦3例。
1.2 檢查方法 TCD檢查:第一步:先用4MHz探頭檢測顱外頸部血管: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鎖骨下動脈和顱外椎動脈;第二步:用4MHz探頭檢測雙側滑車上動脈或用2MHz探頭檢測眼動脈和頸內動脈虹吸段;第三步:用2MHz探頭經顳窗和枕窗檢測顱內血管:雙側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頸內動脈末端和基底動脈,并行壓迫頸動脈試驗(壓迫狹窄對側頸動脈,觀察狹窄側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的改變)。
1.3 診斷標準
1.3.1 輕度狹窄 Vm 90~120 cm/s,或雙側流速不對稱大于30%Vp 120~150cm/s(>60歲);140~170 cm/s(<60歲),頻譜大致正常。
1.3.2 中度狹窄 Vm 120~150 cm/s,狹窄遠端流速稍減低,頻譜異常:頻譜紊亂,頻窗消失,可見渦流信號,聲頻粗糙。
1.3.3 重度血管狹窄 狹窄段流速明顯升高,Vm>150 cm/s,VP>200 cm/s,狹窄遠端流速明顯下降,伴低搏動性改變(PI值低于狹窄前段),頻譜改變:渦流或湍流,可聞及“樂性”雜音或“鷗鳴”雜音。
1.3.4 血管閉塞標準 主要血管信號消失,附近血管信號存在;血管遠端血流減慢,脈動指數降低;波形圓鈍;一定有側枝循環(huán)形成。
1.3.5 頸動脈顱外段狹窄標準 ①血管壁及周圍組織震動現象,即渦流形成和血管雜音。頻窗消失、頸動脈峰值血流速度>120 mm/s;②大腦中動脈血流減慢,脈動指數變小,波形呈波浪樣;③壓迫同側頸總動脈時大腦中動脈血流無變化或變化很小,而壓迫對側頸總動脈時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下降;④顱內側枝形成,如后循環(huán)血流速度增快,大腦中動脈由后循環(huán)供血,眼動脈血流反向。
1.3.6 判斷顱內側支循環(huán)存在的標準 ①前交通動脈開放:同側ACA反向,對側ACA血流速度增快,壓迫對側頸動脈時同側MCA或反向ACA血流速下降;②后交通動脈開放:同側后交通動脈有高流速血流,同側PCA的PI段及椎基底動脈(VBA)血流速度增快;③眼動脈側支開放:眼動脈和滑車上動脈反向,壓迫同側頸外和頜內動脈后滑車上動肪的血流下降。顳窗不理想者,通過眶窗檢測同側的頸內動脈虹吸部和對側MCA及ACA,以相同方法判斷。
565例患者中篩查出顱外血管狹窄者15例,顱內血管狹窄115例。其中頸內動脈顱外段狹窄5例,鎖骨下動脈狹窄8例,頸外動脈狹窄2例,雙側大腦中動脈狹窄22例,右側大腦中動脈狹窄30例,左側大腦中動脈狹窄34例,大腦前動脈狹窄10例,頸內動脈末段狹窄3例,左椎動脈狹窄5例,右椎動脈狹窄2例,基底動脈狹窄10例,大腦中動脈急性閉塞2例,慢性閉塞8例。
經顱多譜勒在顱內外動脈病變的診斷上已顯示出無創(chuàng)、簡便、費用低、易于隨診的特性,在頸部血管病變診斷上結合頸部血管彩超其特有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經顱彩色多普勒對于狹窄程度在50%以上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很高。并且可以判斷狹窄部位、程度、累及血管數目和顱內側枝循環(huán)通路的建立情況,已成為腦血管狹窄篩選的常規(guī)工具,除少數疑難患者以外,取代了昂貴,有一定風險的血管造影,減少了患者的風險和費用,值得臨床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