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英
產后抑郁是指產后 6周內第一次發(fā)病,以抑郁悲傷、沮喪、哭泣、易激惹、煩躁為主要表現(xiàn),重者出現(xiàn)幻覺或自殺等一系列為特征的精神紊亂。它直接影響母體及嬰兒的健康,發(fā)病率各國不一致,低至 3.5%,高至 54.5%[1]。本院對產后抑郁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效果較好,現(xiàn)報告如下。
隨機選擇 2006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到本院門診進行產檢且同意護理干預的產婦 150例為觀察組。選擇同期同數(shù)產檢組未實施護理干預的產婦 150例為對照組。所有入選產婦無精神病史及腦部疾患,檢查未發(fā)現(xiàn)患者伴有器質性病癥,并且理解測試內容。
2.1 診斷標準 兩組產婦采用產后抑郁量表(E P D S)進行評分。E P D S總分≥13分為陽性[1],可診斷為產后抑郁癥。對照組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的護理干預,按統(tǒng)計學方法用 χ2檢驗。
2.2 護理方法
2.2.1 加強孕期保健 自孕 20周起夫妻雙方參加筆者所在科室定期組織的授課,每周一次。幫助孕婦了解有關妊娠、胎兒宮內生長、發(fā)育知識,講解自然分娩的優(yōu)點、剖宮產的不利之處。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過程,對所要經歷的疼痛是能夠承受的,消除分娩的神秘恐懼感。樹立正確的生育觀,注意孕期的自我監(jiān)護,正確對待孕期不適,告之孕婦臨產征兆。安排參觀產房,介紹產床的使用及功能,增加對產房的親切感。為孕婦向母親角色從思想上技能上做好準備,并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將要到來的分娩。
2.2.2 全面評估產婦情況 資料收集包括經濟狀況、家庭情況、本次妊娠的心理準備及分娩情況、嬰兒健康情況,觀察產婦的日常活動,詢問產婦對分娩的感受是否有失望、悲哀、喪失、自責感覺,觀察母嬰之間接觸交流情況,評估產婦社會活動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了解產婦與丈夫及家庭成員關系,與他人交流是否感孤獨,是否感受家屬的關愛及物質支持。做到心中有數(shù),針對不同的表現(xiàn)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
2.2.3 分娩中護理 在分娩過程中指導孕婦深呼吸放松,并觸摸腹部,使腹部、會陰部肌肉放松。想著未來嬰兒的模樣,增強分娩動力,轉移疼痛的注意力。分娩中實行“導樂”分娩,由護理人員及孕婦信任的有分娩經歷及一定分娩知識的家屬或朋友,也可根據(jù)產婦的需求安排丈夫在場,在旁陪伴、指導,常用“很好”、“就這樣”、“可以”等鼓勵性語言與交談。
2.2.4 分娩后的護理 針對產婦產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依賴性強的特點,醫(yī)務人員應尊重產婦,經常與之交流,傾聽她們的想法與感受。產婦有哭泣和流淚時不要勸阻,待心情稍平靜后給予疏導。向產婦提供成功的經驗,提高患者的期望值,加強自我控制及與別人良好交流的能力,喚起情感,作為改變態(tài)度和行為動力的條件。產婦產后體力精力消耗,會陰切口疼痛、腹部切口疼痛,要最大限度減少不適,保證產婦充足睡眠及休息。鼓勵母子交流,及時指導產婦進行有效的母乳喂養(yǎng),發(fā)揮母乳喂養(yǎng)母親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激勵作用。教會育嬰技巧。指導產婦進行產后康復訓練,有資料表明,產后形體訓練在緩解產后抑郁有正性作用。安排產婦聽優(yōu)雅健康積極的音樂,適當?shù)囊魳酚兄诋a婦減輕精神壓力,并誘導睡眠[2],安撫情緒,減輕疼痛。
觀察組共 150例,經護理干預發(fā)生抑郁 15例,占 10%;對照組共 150例,未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共發(fā)生抑郁 40例,占 26.67%。兩組數(shù)據(jù)有顯著的差異(P<0.01)。
通過上述護理干預,護理工作應注意以下幾方面:①加強孕期心理保健;②改善產科工作環(huán)境及提高護理質量;③重視產褥期護理保健工作;④改善社會環(huán)境因素。以上 4點是產后抑郁護理工作的重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護理干預的具體操作,可看出護理工作的性質從針對疾病的護理延伸到患者的身心護理,工作范圍從注重護理技術的精湛發(fā)展到在其基礎上對患者心身、社會關系的全面關懷,護士角色已由單純的執(zhí)行醫(yī)囑操作,逐步轉向教育、預防、實施治療為一體的扮演者,既提升了護士的業(yè)務素質,又提升了護理水平。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97.
[2]李英,張燕玲,延俊元.產后心理不良的預防及護理干預.中國醫(yī)藥衛(wèi)生,2006,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