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霞, 侯立靜
(山東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山東濟南250014)
千金子為大戟科植物續(xù)隨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種子,有逐水消腫,破血散結的功效。用于水腫、痰飲、積聚腹脹,二便不通,癥瘕積聚等癥[1]。千金子為毒性中藥,一般認為所含的脂肪油能產生峻瀉,必須去油炮制,炮制的目的在于減毒、緩和其峻瀉之性[2]。制霜法是千金子炮制文獻記載最多的一種方法,一般是將種仁碾碎如泥,紙包裹,上壓重物吸油或壓榨器反復壓榨,去除大部分油脂后,至“吸油紙上不顯油痕”或“藥物松散不再黏成餅”為度[3]。制霜方法又分冷法制霜、熱法制霜和蒸法制霜。長期以來,由于制霜工藝落后,生產效率低下,缺乏專用的制霜設備和明確的工藝技術指標,有些地區(qū)以炒品代替霜品,致使各地炮制品炮制程度各異,炮制品質量相差較大。雖然在200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附錄21)[4]的炮制通則中規(guī)定了去油制霜方法:“取凈藥材碾碎如泥,經微熱,壓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后,取殘渣研制成符合規(guī)定要求的松散粉末”。但加熱的方式、加熱溫度和時間均沒有作明確的規(guī)定,仍然存在制霜工藝技術指標不明確、去油程度不易掌握等問題。研究者利用各自不同的去油方法進行制霜,所得到的千金子霜雖然外觀質量符合傳統(tǒng)經驗鑒別的要求,但含油量相差較大[4-5]。因此,研制千金子制霜的專用設備,制定統(tǒng)一的制霜工藝技術指標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利用新研制的小型壓油制霜設備,采用正交試驗方法,以千金子霜含油量和兩種主要瀉下成分續(xù)隨二萜酯和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為綜合考察指標,對千金子的制霜工藝進行了研究,為制定千金子制霜工藝技術標準提供科學依據(jù)。
Waters2695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Waters公司);250型制霜機(杭州春江機械自動化研究所研制);R-201型旋轉蒸發(fā)儀(上海申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W-2型便攜式數(shù)字指示表面溫度計(浙江省慈溪市光華數(shù)字顯示儀器)。
續(xù)隨二萜酯和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對照品購自北京顯通時代醫(yī)藥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批號20081106,200812228),經 HPLC面積歸一化法測定,純度分別達98.0%和99.67%,經光譜測定,結果與文獻報道[6-8]的結構測定數(shù)據(jù)基本一致。
千金子藥材購自主產地河南南陽,經山東省中醫(yī)藥研究院李英霞副研究員鑒定為續(xù)隨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成熟種子。甲醇、乙腈為色譜純,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正交試驗設計方案 利用新研制的小型壓油制霜設備,經反復制霜預試,千金子壓油制霜工藝選取了種仁前處理方式、加熱溫度及加熱時間作為正交設計的三個因素,分別設定相應的三個水平,選用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固定投料量為100 g,壓縮體積約為35 cm3,以千金子霜含油量和主要瀉下成分續(xù)隨二萜酯和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為考察指標,結合傳統(tǒng)霜的經驗鑒別標準,綜合評價,對壓油制霜過程中的工藝參數(shù)進行了正交試驗選擇。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因素水平表
固定投料量和壓縮體積后,采用該制霜小型設備壓制的千金子霜中含油量基本保持在18%以上。200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千金子霜項下規(guī)定含油量限度為18%~20%,根據(jù)所測千金子霜含油量和兩種瀉下成分含量范圍分別將其分為5個等級,含油量越接近18%~20%評分越高。評分標準為:18.0% ~20.0% 評為 90 ~100 分;21.0% ~25.0%評為70~89分;26% ~29%評為51~69分;30% ~40%評為0~50分。含油量越低,瀉下成分含量也越低,兩種瀉下成分含量越低評分越高。續(xù)隨二萜酯含量評分標準為:0.10% ~0.16%評為90~100分;0.17% ~0.25% 評為 70~89 分;0.26% ~0.30%評為51~69分;0.31% ~0.40%評為0~50分。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含量評分標準:0.20% ~0.25% 評為 90 ~100 分;0.26% ~0.36%評為70~89分;0.37% ~0.40%評為51~69分;0.41% ~0.69%評為0~50分。
2.2 千金子霜的制備
直接粉碎壓油制霜:稱取千金子種仁100 g,粉碎成泥狀(粒度約為40~60目),裝入制霜機物料腔內,接通電源,打開溫控開關,按正交試驗設計表中的要求設定加熱溫度和時間,對物料進行加熱,通過對物料擠壓出油,記錄出油量及出油時間。待壓油完畢,打開物料腔,取出藥渣,放涼,稱取重量,記算得率,粉碎過40目篩。
微炒后粉碎壓油制霜:稱取千金子種仁100 g,置炒鍋內,鍋底溫度控制在90~100℃,微炒3 min,種仁略變黃色,粉碎成泥狀,裝入物料腔內,按上述制霜方法進行壓制。
粉碎后略蒸壓油制霜:稱取千金子100 g,粉碎成泥狀,紗布包裹,置蒸鍋內蒸約8 min(蒸透),取出,裝入物料腔內,按上述制霜方法進行壓制。不同壓制條件下千金子制霜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壓制條件千金子制霜結果表
2.3 含油量測定 分別稱取正交試驗中9份千金子霜樣品適量,加石油醚(60℃ ~90℃)索氏提取至完全后,放冷,濾過,濾液回收溶媒,蒸干,105℃干燥至恒重,計算含油量。結果見表3。
2.4 續(xù)隨二萜酯和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含量測定 據(jù)文獻報道[9-10]千金子中的續(xù)隨二萜酯(即6,20-環(huán)氧千金二萜醇苯乙酸酯二乙酸酯,又稱千金子甾醇)具有導瀉作用,為千金子中的主要瀉下成分。經作者初步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千金子中的另一成分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也具有明顯提高小鼠小腸推進率的作用,且含量較高,因此,作者以HPLC法測定了千金子霜中兩種瀉下成分的含量。
2.4.1 色譜條件:Kromasil C18柱(4.6 mm × 150 mm,5 μm),流動相:甲醇-水(68 ∶32),柱溫:40 ℃,檢測波長:280℃,體積流量:1 mL/min,進樣量:10 μL。色譜圖見圖1。
表3 正交試驗計劃表及結果
圖1 對照品(A)和千金子霜樣品(B)HPLC圖
2.4.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分別取續(xù)隨二萜酯和 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置50 mL量瓶中,加甲醇適量溶解,稀釋至刻度,搖勻,配成質量濃度為0.200 mg/mL和0.206 mg/mL的溶液作為貯備液。分別精密量取兩種貯備液2.0 mL,置5 mL量瓶中,加甲醇適量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對照品溶液,濃度分別為0.080 mg/mL和0.105 mg/mL。
2.4.3 線性關系考察 精密量取上述對照品貯備液 0.5、1.0、2.0、3.0、3.5、4.0mL,分別置 5 mL 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配成相應質量濃度的對照品溶液,進樣10 μL,記錄峰面積。以對照品進樣量(X)為橫坐標,峰面積(Y)為縱坐標進行回歸分析,得回歸方程為:續(xù)隨二萜酯:Y=16699902X-28424.03,r=0.9997,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Y=1492670X-33977,r=0.9999,結果表明,續(xù)隨二萜酯在0.200 μg ~1.200 μg,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在 0.206 μg ~1.651 μg 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
2.4.4 樣品測定 取正交試驗得到的9份千金子霜0.15 g,精密稱定,加甲醇 20 mL,水浴回流 2 h,放冷,濾過,濾液水浴蒸干,加甲醇適量溶解,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微孔濾膜(0.45 μm)濾過,進樣 10μL 測定,對照品溶液同時測定,采用外標兩點法計算樣品中兩種成分的含量。結果見表3、表4。
表4 方差分析表(F0.01(2,2)=99.00)
由直觀分析和方差分析結果來看,B因素(加熱溫度)對千金子霜含油量和兩種瀉下成分續(xù)隨二萜酯和千金二萜醇二乙酸苯甲酸酯的含量有極顯著影響,A因素(種仁前處理方式)和C因素(加熱時間)對結果影響不明顯。對于B因素,K3>K2>K1,說明加熱溫度越高,出油量越大,霜中含油量越低,兩種瀉下成分含量也隨之降低,但溫度太高會加深霜的顏色,在所選的溫度內,含油量可以達到標準要求,故選擇水平3,即加熱溫度為55℃;對于A因素來說,K3>K2>K1,可選水平3,但在壓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種仁泥經蒸制后變黏稠,出油時間加長且易堵塞油孔,制備的霜含水量明顯比冷壓和炒壓要高,而炒壓比冷壓容易出油,A因素又是次要因素,故選水平2,即種仁先炒后再壓。對于C因素來說,K3>K2>K1,選水平3,即加熱時間為30 min。綜合分析,確定千金子最佳制霜工藝為A2B3C3,即千金子種仁于100~120℃微炒3 min后,粉碎成泥狀(粒度約為40~60目),55℃左右加熱30 min,出油率控制在51% ~53%(g/g),出霜率控制在45% ~47%(g/g),霜含油量可控制在20%左右。
為進一步考察上述優(yōu)選工藝的重復性,按上述條件進行了3次重復性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3批千金子霜驗證試驗結果
由表5可以看出千金子制霜工藝重復性良好,含油量均符合規(guī)定要求。
4.1 傳統(tǒng)制霜方法多是手工操作,周期長,效率低,一般需要幾十天甚至數(shù)月,費工費時,缺乏專有的制霜設備,嚴重影響制霜品的質量,難以保證其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試驗所采用的壓油制霜新設備,具有溫控裝置及出油口,可有效控制加熱溫度、加熱時間及出油量,制霜過程一般僅需1個小時左右,大幅度提高了制霜效率,填補了制霜設備的空白。
4.2 關于千金子霜中主要瀉下成分質控方法的研究以及制霜是否對瀉下成分產生影響,尚未見文獻報道。本研究建立了HPLC法測定千金子霜中主要瀉下成分含量的方法,并且考察了其在制霜過程含量的變化,結果發(fā)現(xiàn)瀉下成分隨千金子霜含油量的降低而降低,初步揭示了千金子制霜炮制的科學內涵。
4.3 千金子霜的炮制方法各地不一,加熱方法有烘烤、炒制、蒸熱、曝曬和炕熱等,溫度不同,時間也不一致,對不同制霜條件進行對比研究的相關報道也屬空白。本試驗首次利用新型制霜設備,采用多種考察指標綜合評價,對千金子制霜工藝參數(shù)進行了正交試驗優(yōu)選,填補了制霜工藝研究的空白,為制定千金子制霜工藝技術標準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1]中國藥典[S].一部.2005:24.
[2]山東省衛(wèi)生廳編.山東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M].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92.
[3]孫秀梅,張兆旺,曹艷花.千金子炮制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代研究[J].中成藥,2003,25(12):981-983.
[4]王德滿,姜國憲.千金子含油量分析[J].中草藥,1987,18(1):14.
[5]袁勁松,湯翠娥.千金子霜炮制品含油標準及其中間質控方法研究[J].中草藥,1995,17(2):19.
[6]Adolf W,Hecker E.“Euphorbiasteroid”(epoxylathyrol),A New tricyclic diterpene from Euphorbia lathyris L[J].Tetrahedron Lett,1970,(26):2241-2244.
[7]Giovanni A,Gian C T,Giancarlo C,et al.An Expeditious Procedure for the Isolation of Ingenol from the Seeds of Euphorbia lathyris[J].J Nat Prod,1999,62:76-79.
[8]Hideji I,Yoshitatsu I,Minako Y,et al.Lathyrane diterpenes from Euphorbia lathyris[J].Phytochemistry,1990,29(6):2025-2026.
[9]Jaretzky R,kohler W.Euphorbia lathyris L.as a drug.Pharmacological tests,especially of the seed oil[J].Arch Pharm,1943,281:256-264.
[10]國家醫(y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站編.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4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