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秀
(青島濱海學院山東青島266555)
大學生網絡成癮分析及高校德育策略
田明秀
(青島濱海學院山東青島266555)
隨著互聯(lián)網的廣泛普及,大學生已經成為使用互聯(lián)網的主力軍,但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也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本文介紹了網絡成癮的內涵和表現(xiàn),根據網絡成癮抽樣調查的結果,對大學生網絡成癮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預防和干預策略。
高校;大學生;網絡成癮;原因分析;德育策略
互聯(lián)網是20世紀最重要的一項發(fā)明,它以迅猛的速度悄然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已經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由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上網,網絡成癮者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大量研究表明,網絡成癮會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下降,誘發(fā)大學生犯罪,大學生網絡成癮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筆者擬以《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5)》數(shù)據為基礎,參考我院在校大學生網絡成癮抽樣調查的結果,采用訪談、個案調查等方法,分析現(xiàn)階段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及基本特點,為有效預防和干預大學生網絡成癮進行一些探索。
網絡成癮的內涵網絡成癮又稱“互聯(lián)網成癮綜合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失控,表現(xiàn)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lián)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
網絡成癮的表現(xiàn)患有網絡成癮癥的大學生在網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學業(yè)以及人際關系和人格發(fā)展,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都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網絡成癮進行原因分析,找到其癥結所在,并找到消除或緩解的辦法。
被試調查實驗樣本從青島濱海學院計算機機電系2005級模具、機電、電氣、自動化、汽車、電高、數(shù)控等7個班級中抽取,隨機對部分學生進行了測試。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6份,回收率98%。其中,男生167人,占總人數(shù)的85.2%,女生29人,占總人數(shù)的14.8%;獨生子女65人,占總人數(shù)的33.2%,非獨生子女131人,占總人數(shù)66.85%。
量表介紹采用美國匹茲堡大學Kimberly.S.Young編制的網絡成癮IAD自測量表。該量表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生的班級、姓名、年齡、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與宿友和父母的關系等。第二部分是問卷本身,由10道題組成,反映學生對網絡的關注度、上網時間、上網目的等。每道題有2種選擇,答“是”得一分,根據總分判斷受試者是否網絡成癮及其程度??偡?分以上(包括5分)說明網絡依賴,得8分以上需要診斷是否患了IAD。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11.5作為統(tǒng)計工具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與分析。
網絡成癮量表評定得分情況對二年級學生網絡成癮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平均得分1.1,標準偏差為1.84,最小分值為0,最高分值為10分,變化范圍為[0,10],總體成正偏態(tài)分布(如圖1所示)。得分在5分以下,判斷為正常使用者170人,占總數(shù)的87%;總分大于5分小于8分,判斷為網絡依賴者22人,占總數(shù)的11.2%;總分大于8分,判斷有極大網絡成癮可能性者3人,占總數(shù)的1.5%。之后,通過個案訪談,確認了這三個學生確實患有網絡成癮癥。
圖1 大學生網絡成癮狀況總體分布圖
人際關系對網絡成癮的影響調查結果表明,在網絡成癮狀況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被測者與同學關系越好,平均得分越低,即對網絡的依賴或網絡成癮狀況越輕;被測者與父母關系不同(一般、較好、很好),他們在網絡成癮狀況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即被測者與父母關系越好,對網絡的依賴或網絡成癮狀況越輕。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網絡成癮差異比較表
不同性別大學生網絡成癮狀況表1為男女大學生網絡成癮狀況的差異性比較。參與測試的女大學生共29人,平均得分0.4828分,參與測試的男大學生共167人,平均得分1.2275分,表明女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或網絡成癮狀況明顯好于男性,且通過進一步的差異性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出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目前,關于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以及網絡成癮相關因素分析的研究有很多,如張?zhí)m君所做的“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多因素研究”;劉鳳仁、梁亨生等所做的“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因素分析”;王立皓、童輝杰所做的“大學生網絡成癮與社會支持、交往焦慮、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等。根據目前的大量研究成果,可以總結出網絡成癮現(xiàn)象的產生與網絡成癮者的個人人格特質、父母教養(yǎng)方式、網絡吸引因素、大學生活緊張程度及專業(yè)滿意度等密切相關。
網絡因素網絡上內容豐富,信息快捷。在網上,人際互動行為具有平等性、匿名性、多變性等。上網者可以很方便地與世界各地的各種人群進行平等的交往,也可以自由地表達任何觀點,哪怕是社會禁忌或不符合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及道德規(guī)范等。在與人交往時,上網者可以隱瞞自己的性別、年齡、社會地位、婚姻狀況等。正是網絡的這種自由、平等、隨意、便利、虛幻,對精力充沛、追求新奇的青少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們在網絡聊天、網絡游戲等虛擬的世界里獲得社會支持:創(chuàng)造虛擬人物角色,獲得權利和認同感,使某些被壓抑或潛意識的個性釋放,涉世不深的大學生缺乏自控力,只滿足于網絡上的逍遙快樂,看不到網絡對自己的負作用,最終導致上網者不能控制時間,甚至是不能自拔。
德育工作滯后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過渡期,他們的生理趨于成熟,但心理很不成熟,處在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跟不上經濟發(fā)展速度,在內容、形式和方法上明顯地滯后于社會發(fā)展。家長、教師、德育工作者往往習慣于采用傳統(tǒng)的模式和方法引導大學生,結果常常事倍功半,收不到實效。德育課內容很少涉及網絡道德這一新領域,所以,大學生在網上處于言行自由、道德任意的狀態(tài)。有研究表明,有網癮傾向的大學生由于受父母不良教育方式、社會不良風氣等影響,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不滿,他們往往希望從其他環(huán)境中獲得補償,而網絡虛擬空間的特點正好符合這種要求。網絡成癮者由于沉迷于網絡,引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交支持、社會認可減少,進而去網絡中尋求認可,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大學生長期迷戀網絡,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已成為一種社會性公害。所以,家庭、學校、社會要形成合力,共同關注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分析網絡成癮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預防干預策略。
(一)高校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行為起喚醒、定向、維持和激發(fā)的作用。校園網絡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和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可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校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平臺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在校園網上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通過開辦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站,把大學生的“眼球”吸引到寓教于樂的網頁中來??稍谛@網上設置“論壇”、“交友”、“電子信箱”、“心理咨詢”、“熱線服務”等,提供知識交流和咨詢的機會,并使之成為師生之間交友談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場所。這個場所既能隱藏身份又能平等交流,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觸及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掌握學生的注視焦點和心理動態(tài)。因此學校要加大宣傳監(jiān)管力度,倡導文明上網。
(二)加強德育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學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質等方面的內容。
培養(yǎng)學生的內部動機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及培養(yǎng)遵守法紀以及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對網絡上癮,完全是出于一種內部動機的驅使。要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對自己負責地制定發(fā)展計劃,并有目的、有毅力地去實施計劃,完成學業(yè),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因此,教師要誘發(fā)學生的進取心和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實行自我教育。網絡上的內容豐富多彩,良莠不齊,要加強學生的榮辱觀教育,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
加強對學生的精神關懷及心理教育網絡成癮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自身為舒緩學習壓力、擺脫孤獨、滿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家長、學校、社會要注意加強對學生的精神關懷。要進行平等的溝通,建立平等、民主、充滿愛心的和諧關系,不能只限制上網,還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新愛好。父母、教師等要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學生積極、正面的引導,使學生之間和諧相處。上網者如果不能獲得足夠的精神關懷,不能從現(xiàn)實中獲得關注、賞識、接納與安全感,就會變得不求上進、不思進取,進而就會躲進虛擬世界發(fā)展為網絡成癮。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與父母和同學關系越好的學生,即人際關系越好,對網絡的依賴或網絡成癮程度越輕。調查結果也顯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網絡成癮,這與國內外究結果相符。性別差異可能與男生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心理壓力較女生偏大有關,另外,男生在遇到心理沖突和困惑時,多不愿向父母、同伴、教師傾訴,與女生相比相對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當個人無法解決這些矛盾時,更容易到網絡上尋求支持,從而導致網絡成癮。另外,網絡游戲對男生的吸引力要遠遠大于女生,這也是導致男生易上癮的重要因素?!吨袊嗌倌昃W癮報告(2005)》調查顯示,網癮群體中玩網絡游戲的比例占42%,遠高于非網癮群體的24.5%。他們在網絡游戲中實現(xiàn)抱負,尋求獲得在現(xiàn)實社會實現(xiàn)不了的個人英雄主義、成就感、滿足感、歸屬感等等。
加強網絡德育網絡作為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產物,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發(fā)揮著巨大作用。但網絡是一柄“雙刃劍”,網絡在為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的同時,也提供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契機。如何利用網絡加強大學生的德育,提高其綜合素質,是我國新時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課題。(1)把網絡道德與網絡法律教育納入學校德育課內容中。為提高大學生對全球網絡文化的識別能力和抗誘能力,在形形色色的網絡文化面前不受有害信息的腐蝕,必須在學校德育課中增加網絡道德教育及網絡法律教育方面的新內容。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網絡道德責任意識,提高網絡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斷完善人格修養(yǎng)。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文明健康上網,既做網絡文明的受益者,也做網絡文明的建設者。學校德育工作者要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與時俱進。(2)轉變育人者的觀念。網絡對學生的巨大影響已不容懷疑,社會、家庭、學校都必須重新認識網絡帶給教育的深刻影響,切實轉變育人觀念。對于學生上網不能單純地限制,要積極引導,才能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能抵御網絡垃圾的侵蝕。學校應成為實施網絡德育的主陣地,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在網絡時代,學校應積極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建設學生的網上精神家園。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利用積極的主流文化引導學生追求高雅,遠離網上信息垃圾,利用網絡平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強網絡安全教育高校要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對校園網絡中的自由評論要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減少不良信息對大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對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人格養(yǎng)成的網絡信息要及時清除,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對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使學生明辨是非,上網要有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如不與網上“遇見”的人見面,在網上要保守身份秘密,避免給出全名、通訊地址、電話號碼、學校名稱等任何能助人辨別真實身份的信息等。
總之,我們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方便時,不要忘記很重要的一個原則:那就是網絡的精彩絕倫、快速便捷以及其他的種種優(yōu)點都不能完全替代現(xiàn)實生活,網絡生活只能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補充,增加其刺激性和有趣性。社會各方面應共同實施網絡德育,有效預防和干預大學生網絡成癮。
[1]譚三勤,李增慶,曾臘初.長沙高校使用因特網學生中病理性使用的檢出率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 (9):649-651.
[2]瞿衛(wèi)星.網絡德育:世紀之交的德育新課題[J].教育評論,1999,(3).
[3]朱克京,吳漢榮.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心理社會因素[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11):796-798.
[4]林絢暉.網絡成癮現(xiàn)象研究概述[J].中國臨床心理雜志,2002,(1):74-76.
[5]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意識及意識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2).
G712
A
1672-5727(2010)09-0135-02
田明秀(1979—),女,遼寧葫蘆島人,青島濱海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