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平
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678000)
小兒上肢骨折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時間大約2h;患兒年齡小,解剖、生理、藥理特點與成人不同,這樣在實施麻醉與成人有區(qū)別,麻醉處理有其特殊性,采用氯胺酮基礎麻醉復合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方法,觀察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選擇ASAⅠ~Ⅱ級,3~8歲上肢骨折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48例,隨機分為兩組。A組行基礎麻醉復合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B組行氯胺酮肌內注射基礎麻醉加氯胺酮靜脈麻醉。
兩組術前禁飲4h,禁食6h。入室后肌內注射氯胺酮4~6mg/kg,咪達唑侖0.05mg/kg,阿托品0.02mg/kg,入睡后常規(guī)面罩吸氧,開放靜脈,持續(xù)監(jiān)測HR、RR、SpO2。A組患兒取仰臥位,頭偏向對側,上肢下垂,一手托起患兒頭部,另一手盡量觸及胸鎖乳突肌和斜角肌,確定前、中斜角肌間隙。在C6水平,用5cm長的5號針穿刺,針尖斜面垂直于頸平面進針,稍偏向尾側刺入,有突破感,回抽無血液后,注入0.25%鹽酸羅哌卡因0.5mL/kg,臂叢神經阻滯15min后,開始手術;B組以靜脈注射氯胺酮1~2mg/kg,開始手術。兩組術中根據(jù)患兒HR增快及體動等情況間斷靜脈推注氯胺酮1mg/kg至手術結束。
記錄手術開始及術中HR、SpO2,氯胺酮用量,并觀察患兒麻醉蘇醒時間和不良反應。
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組間差距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麻醉效果滿足手術要求。A組肌間溝注藥后無一例局麻藥中毒。A組HR、SpO2波動顯著小于B組(P<0.05),A組氯胺酮劑量小于B組有顯著差異(P<0.05)(表1)。A組蘇醒時間短于B組,發(fā)生不良反應率少于B組(P<0.05)(表2)。
表1 兩組患兒HR、SpO2的變化和氯胺酮劑量
表2 兩組蘇醒時間及不良反應
小兒上肢骨折,基層醫(yī)院大多數(shù)是以氯胺酮分離麻醉為主,因為氯胺酮經濟價廉,給藥方便,但是氯胺酮易使分泌物增加,在高氣道應激反應患兒或淺麻醉時咽喉反射活躍,易誘發(fā)喉痙攣、支氣管痙攣[1]。手術應激大時,要反復追加藥,用藥量大,隨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躁動、嘔吐發(fā)生率高,蘇醒延長。氯胺酮基礎麻醉復合臂叢肌間溝麻醉效果好,患兒手術應激反應弱,氯胺酮用量少,呼吸抑制輕,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少,但是在行肌間溝穿刺時,小兒肺尖高,應注意進針深度,在肌間溝有突破筋膜感,回抽無血液即可注藥,進針過深容易引起氣胸。盲探穿刺不要刻意尋找神經異感;選用經肌間溝阻滯,進針后通過周圍神經刺激器測定相應的肌顫搐部位,即使小兒在基礎麻醉下,也可正確定位,提高臂叢神經阻滯成功率[2]。肌間溝注藥量及濃度要精確,一般0.2%羅哌卡因、0.25%羅哌卡因和0.33%羅哌卡因(1mL/kg),均可安全用于嬰幼兒臂叢神經阻滯,為臨床安全適宜有效濃度[3]??傊鶎俞t(yī)院小兒上肢手術時,行基礎麻醉復合肌間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麻醉方法。
[1] 胡利國,方才.氯胺酮不良反應國內資料回顧性分析[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7,23(11):935-936.
[2] 莊心良,曾國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429.
[3] 張大志,王鐵軍,馮磊等.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嬰幼兒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7,23(10):85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