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wèi)文 顧青 張建華 楊錢紅 陸麗霞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神經(jīng)內(nèi)科,*超聲診斷室,上海 201700)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是由于各種腦血管疾病引起獲得性認知損害綜合征。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為48%~61%。本文通過對腦梗死后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篩查,探討其發(fā)生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之間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腦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105例,其中男性 62例,女性 43例;年齡 42歲 ~77歲,平均(65.41±10.18)歲;受教育年限≤12年62例,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43例。入組患者均為本院神經(jīng)內(nèi)科2008年5月—2009年10月住院患者,診斷均符合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1],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排除既往有認知障礙、精神異?;蛘Z言功能障礙不能配合檢查者。根據(jù)頸動脈超聲檢查的結果分為 3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 T)≤0.8 mm 組、IM T 0.8~1性別、文化程度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頸動脈超聲檢查 固定1名專業(yè)醫(yī)師操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檢測,探頭頻率 7.5 MHz,被檢查者取平臥位,橫向掃描測血管內(nèi)徑,再轉為血管長軸測量IM T并觀察腔內(nèi)有無斑塊形成。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測量部位為頸總動脈開始膨大處近心端10 mm處(后壁),測量3次 IMT值,取3次測量的平均值為頸動脈的IMT值[2]。
1.2.2 認知功能評定 蒙特利爾(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是目前國際通用的輕微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篩查量表。如果受試者受教育年限<12年,在測試結果上加1分,以校正受教育程度的偏倚;評分若<26分,說明患者已有認知功能損害。對108例腦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在病程第3周后由專人進行測評并記錄得分,評分若<26分為MCI組,若≥26分為對照組。
2.1 MCI組與對照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 T)比較 MCI組的IMT值大于對照組,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01)。
2.2 不同程度的頸動脈IMT與MOCA得分的比較 IMT≥1.1 mm組 MOCA總分最低,IM T≤0.8 mm組總分最高,3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P<0.001),經(jīng)兩兩比較均有顯著差異。IMT 0.8~1.1 mm組在視空間與執(zhí)行能力、注意、語言及延遲回憶方面與IMT≤0.8 mm組有顯著差異(P<0.05)。IMT≥1.1 mm組在視空間與執(zhí)行能力、注意及延遲回憶3項評分上與IMT 0.8~1.1 mm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表1)。
2.3 頸動脈IMT與MOCA評分的相關性 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越厚,則患者MOCA評分越低,兩者之間呈負相關(r=-0.56,P=0.001)。
表1 不同程度的IMT與MOCA得分的比較
頸動脈尤其是頸總動脈IMT增加是早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但IMT增厚的判斷標準國內(nèi)外學者還未統(tǒng)一論定,國內(nèi)多以>1.1 mm為增厚,當IM T≥1.1 mm時即認為存在動脈粥樣硬化。認知功能與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活動、腦血流量及其分布有密切關系,一旦出現(xiàn)大腦半球的局部血流供應和結構異常,就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但認知功能障礙與頸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目前仍尚無定論,有學者[3]認為嚴重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可能與認知功能受損相關,但也有研究者[4]認為頸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病變僅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xiàn)之一,是血管危險因素的作用結果,兩者之間無因果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IMT不僅與腦梗死后認知功能障礙相關,且隨著頸動脈內(nèi)膜壁的增厚,其認知功能障礙損害的程度也在增加。目前認為其可能的機制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IMT增加、斑塊形成和頸動脈不同程度的狹窄,引起腦血流動力學改變而致慢性腦血流低灌注狀態(tài)[5]。慢性腦缺血狀態(tài)可導致腦白質(zhì)病變。腦白質(zhì)病變與皮層下功能關系密切,也已被認為是認知障礙的機制之一[6-7]。本研究結果提示腦梗死后認知功能的損害在視空間與執(zhí)行能力、注意、語言、延遲回憶等亞項上較明顯。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執(zhí)行控制能力及注意力渙散,為額葉皮質(zhì)下腦區(qū)功能障礙所致。有研究[7]顯示腦白質(zhì)病變患者的語言和記憶呈平行下降,表明語言與記憶有關,白質(zhì)病變可以影響記憶和語言功能。急性腦梗死時,除梗死區(qū)的腦血流量進一步下降外,其他部位特別是海馬及海馬旁的邊緣系統(tǒng)也因缺氧和葡萄糖供應不足而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造成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加重。
對有缺血性腦血管病易患因素的人群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隨訪IMT,對IMT增厚并有斑塊形成的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評估,應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生之前早期干預。
1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1.
2 鄒艷秋,戈小華.頸部動脈超聲多普勒實用手冊[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6.
3 Barnett HJ.Carotid disease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J].Ann Intern Med,2004,140(4):303-304.
4 Rao R.T he role of carotid stenosis in vascular cog nitive impairment[J].Eur Neurol,2001,46:63-69.
5 劉平,張金冉,張敬軍.頸動脈粥樣硬化致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jīng)科學,2008,16(6):655.
6 Roman GC,Erkinjunti T,Wallin A,et al.Subcortical ischaemic vascular dementia[J].Lancet Neurol,2002,1(7):426-436.
7 鄭玲,徐格林,盧光明,等.腦白質(zhì)疏松對輕度認知功能損害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7,14(3):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