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麗
(太原師范學院公共外語部,山西太原030012)
語篇閱讀中的語境猜詞及或然性和必然性
陸亞麗
(太原師范學院公共外語部,山西太原030012)
論文基于語境理論、關聯(lián)理論來分析語篇中如何猜詞解義,文章認為在語篇中利用認知語境猜詞的技巧是語篇閱讀中掃清生詞障礙的重要一環(huán)。并強調(diào)掌握一定的詞匯是語境猜詞的前提。在語境猜詞的認知模式中,語言本身是相對穩(wěn)定靜態(tài)的,人類認知也具有趨同性,但語境推理是動態(tài)變化著的,而且存在著個體差異性。為此在語境猜詞的認知活動中必然性和或然性往往會同時而現(xiàn)、同時起作用、既對立又統(tǒng)一。
語境;關聯(lián)理論;詞義猜測;或然性與必然性
中國學生在閱讀英語時,一遇到生詞往往會產(chǎn)生焦慮情緒,有些學生會對生詞進行臆斷猜測或跳過閱讀,因而常常對所讀內(nèi)容一知半解;更有甚者喪失了閱讀的興趣和信心。誠然,也有個別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要么根據(jù)英語構詞法推測,要么憑借經(jīng)驗常識、背景知識等猜測生詞含義。的確,教師應鼓勵學生猜詞,告訴他們閱讀時總會遇到生詞,只是生詞出現(xiàn)頻率高低有所不同;并要告誡:“猜”不是沒有緣由的瞎猜,而是有規(guī)可循,有一定方法和技巧的。筆者在閱讀教學中,經(jīng)過對學生仔細觀察、回溯訪談及問卷調(diào)查等,發(fā)現(xiàn)學生在猜詞技巧中,靈活運用語境猜詞相對匱乏。而語境猜詞技巧是語篇閱讀中掃清生詞障礙的重要一環(huán),在閱讀中不可或缺。
語篇中的語境猜詞是運用語用關聯(lián)理論來進行的一種動態(tài)推理活動。語篇中“生詞”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而且這個詞在語篇中的詞義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語義,屬于必然性,但語境推理的過程是動態(tài)變化的,加之每個學生的基本語言知識、經(jīng)驗常識、百科知識、邏輯推理知識等掌握程度不盡一致,認知活動肯定存在著個體差異性,為此學生在語境猜詞時,往往存在必然性和或然性兩個方面。由于對語境的認知是動態(tài)的,加上“猜”本身具有“假設”和“懸念”的內(nèi)涵,必然性和或然性往往會同時出現(xiàn)、同時起作用、既對立又統(tǒng)一。
關聯(lián)理論是Sperber和Wilson在他們的《關聯(lián):交際與認知》(1986/1995)一書中提出的。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關聯(lián)是認知的基礎,交際雙方能依賴于此并通過一定的推理以達到對某一事實或話題都明了的交際目的。認知語境是語用推理的手段。推理是以關聯(lián)原則和最佳關聯(lián)假設為基礎的。即:使用關聯(lián)原則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聽話人理解話語時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使用話語聯(lián)系語能夠引導聽話人獲取說話人所期待的語境假設和語境效果,也就是說聽話者利用關聯(lián)性,使他不用太大的努力便能理解話語。
語境猜詞需要運用認知語境,根據(jù)語境認知觀,猜詞需要閱讀技巧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交互式的模式有層次地進行關聯(lián)來建構生詞的意思。認知語境觀認為語境不是先于話語的客觀存在,而是隨著認知過程而產(chǎn)生的動態(tài)的話語接受機制。也可以說它是一種信息加工的過程,其中包括三種信息的加工: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語信息。這三種信息屬于認知環(huán)境。“在理解話語時,起重要作用不是具體的情景因素,而是認知環(huán)境的中的舊信息。理解話語的過程,就是認知環(huán)境中的舊信息和交際環(huán)境中的新信息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所運用的認知語境,只是認知語境中相互顯映的一個部分。當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中顯映的事實或假設相同時,就產(chǎn)生了認知語境的重疊,這種重疊的部分便構成了交際雙方共同的認知語境?!?何兆熊,2000)
利用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達到共同認知,是讀者與作者的必然目標,也是人類認知的趨同性表現(xiàn)。因而,利用語言本身的相對穩(wěn)定性決定了語篇中運用語境猜詞是存在著必然性的。另外,在理解話語的語境化時,即,句子信息與被激活的相關語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對已知信息的處理是動態(tài)變化著的,對生詞猜測也常存在著模糊性及不確定性,加之認知個體差異及語境的動態(tài)性,由此決定了語境猜詞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極大的或然性。比如,
(1)…The experiment also illuminated the value of hypothetical tests conducted among the students and on their own.This means that students frame tentative test questions based on their notes and give each other or themselves written examinations the day before a test.Experts confirmed that students who devise possible test questions often find many of the same questions during the real examination and thus score higher.
在閱讀語篇時,大多數(shù)學生不認識“hypothetical”和“tentative”這兩個詞,此時應鼓勵學生繼續(xù)閱讀,當讀到“real examination”(真的考試也就是正式考試)時,可與前面的“hypothetical test”和“tentative test”進行關聯(lián)和比較,發(fā)現(xiàn)作者是強調(diào)兩種試卷中有許多雷同的問題,這時學生會猜測“hypothetical”和“tentative”這兩個詞的含義應該是和“real”相對立的意思,是“unreal”的意思。這時學生理解上面兩個詞的含義還存在著不確定性,即語境認知的或然性。但從句子信息中還可知曉“hypothetical test”和“tentative test”的試卷中的問題是學生自己建構或設計的,根據(jù)常識知道正式考試的試卷內(nèi)容不是學生設計的,說明語篇中提到的學生設計的試題顯然是非正式或真實的試卷,再從與他們含義相并列的句子中“possible test questions”中得到“possible”(可能)的意思,進一步證明“hypothetical test”和“tentative test”屬于非正式試卷,自然就是“unreal”(假的、虛構的),所以“hypothetical”和“tentative”這兩個詞的含義必然是“假設的”“虛構的”。但是“hypothetical test”和“tentative test”翻譯成漢語要找出與漢語表達習慣相匹配的意思,那就是——“模擬考試或模擬試卷”。由此可見利用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達到二語(英語和漢語)匹配的共同認知點,也是人類認知的趨同性的一種表現(xiàn)。當然利用語言本身的相對穩(wěn)定性也決定了語篇中運用語境猜詞是存在著必然性的。
(2)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the world we live in has changed a great deal next hundred.Some people would like to stop these changes and go back to what they see as a pure and simple age.But as history shows,the past was not that wonderful.It was not so bad for a privileged minority,though even they had to do without modern medicine,and childbirth was highly risky for women.Bu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life was nasty,brutish,and short.
在猜測“minority”和“majority”這兩個詞時,從結構上看詞尾是一樣的,二者可能互為反義詞,但如果只停留在“結構”上猜測就很難把握詞義,會產(chǎn)生認知的模糊性及不確定性, (語境認知上的或然性)甚至會有“焦慮”情緒的產(chǎn)生,更影響了對詞義理解的準確性。所以必須根據(jù)語境猜測,從篇章的句子的信息及文化語境的推測,得知過去的日子是貧困、野蠻、人的壽命是短暫的。還知道過去富人少,窮人多。另外,學生已知“population”是指“人口”,“人員”,所以可以判定前面“minority”也可變成the minority of the population,再根據(jù)語篇中some people及most of the people等表示數(shù)量結構中推測,猜測“minority”和“majority”大概是表示數(shù)量的詞。從“privileged”的結構看,知道它屬于形容詞,意思是“有權利的”,再從前面的“Some”中聯(lián)想,可以猜測“a privileged minority”是指“有權有勢的一些人或少數(shù)人”,而“majority”就是指相反的意思“大多數(shù)人”,其中“vast”(巨大的)是進一步修飾“majority”,強調(diào)majority的程度,在此可理解為“相當多的”。可見,在語境猜測詞時,首先要宏觀把握語篇的信息,要利用言內(nèi)語境和言外語境等的變量交互知識在大腦中來分析語篇中的語言信息,最終理解詞義,實現(xiàn)語境猜詞的必然性。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朱永生.Halliday和Martin語境模型的對比[J].中國外語,2005,(5).
[3]何兆熊.蔣艷梅.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J].外國語, 1997,(6).
[責任編輯:馮 霞]
book=37,ebook=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