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鋒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和國家對農村中小學資金的傾斜,農村中小學教師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不再是新鮮事。多媒體作為現(xiàn)代先進的教學手段已經被教師認可,但如果用不好多媒體,不僅對課堂教學產生不了好的影響,可能會使學生認為多媒體有好看的畫面,動畫畫面多了,玩的時間更多,使學生興趣發(fā)生轉移,教學效果倒差。為此,筆者結合科學課的教學,談談使用多媒體時應注意的問題。
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就是把抽象的轉化為直觀的,把不“動”的轉化“動”的,把長時間的變成短時間的。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感到抽象的、無法理解的、平時上課想“動”又“動”不起來的、想讓速度加快的等內容,以直觀、生動、鮮活的形式,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但是在實際課堂中,有許多教師利用多媒體,把整節(jié)課的內容毫無保留地制作成課件,事先設計好上課的每一步,上課時按照課件按部就班地教學。殊不知,這樣利用多媒體的結果是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思考時間,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雖然用了多媒體,但又回到“滿堂灌”,根本沒有發(fā)揮多媒體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失去它的使用價值。
在使用多媒體時,只能把學生難懂的、不容易理解的知識在適當?shù)臅r候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而不是“滿堂灌”,以此使多媒體更好地服務教學。如在講授綠豆生長過程中,筆者制作課件是從一粒綠豆種子開始,種子→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收獲,一個鮮活形象的動畫畫面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他們在短時間內觀察到植物生長的全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需要條件,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的活動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利用多媒體上課,往往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操作,學生只能隨著教師操作機械地學習教學內容,這種做法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直接或間接地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也學會一些計算機知識,會操作計算機,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提高課堂上學習的激情,更好地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能讓學生操作的盡可能讓學生操作,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如讓學生用Excel畫直線圖、實驗表格和直角坐標等。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更能充分體現(xiàn)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魅力。
另一方面,教師在忙于操作計算機時,要顧及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多媒體課件盡可能“吸”住學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制作課件時不能只顧畫面美麗漂亮,更要引起學生對所制作的課件的興趣。教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在不影響教學內容的情況下,可以用夸張、動畫、滑稽可笑的一些內容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跟著課件走。如在教授電和磁(奧斯特實驗)時,由于導線中的電流看不見、摸不著。為了形象地表示出電流的流向,課件中電路連接好后從電池的正極不斷地爬出一只一只螞蟻,沿著導線爬回電池負極。課件形象而且滑稽,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觀察磁針的偏轉方向,當電池兩極對換后,螞蟻爬動方向改變,磁針方向也反向偏轉。這樣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看得高興,聽得入迷,取得很好的效果。
科學課的教學有很多實驗,學生在實驗中得到親身體驗。而直觀實驗和親身體驗是獲取知識的重要的途徑。利用多媒體教學時,不少教師認為在多媒體上展示的知識已經形象生動,無需做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沒有學生親身體驗,知識是不牢固的。如果總是這樣教學,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失去興趣。多媒體教學無法顯現(xiàn)出在教學中的優(yōu)勢,不但不能提高教學效果,反而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絆腳石。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處理好學生實驗、學生親身體驗和多媒體的關系,通過有機的結合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講授影子形成這節(jié)課時,筆者先讓學生到教室外面去“踩”影子,再在光源前玩“手影”,用多媒體播放光源和影子位置關系的“動畫”課件,展示學生在實驗和生活中無法接觸的知識,使學生真正掌握影子形成的原因(光的直線傳播)。把學生的親身體驗、實驗和多媒體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取得特別好的課堂效果。
總之,學生非常喜歡多媒體教學,教師要讓學生把喜歡變成興趣,由興趣變成求知欲,由求知欲變成學習激情,讓多媒體為科學課教學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