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蓮
摘要:全國許多高校對如何講好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涌現出許多靈活新穎的授課方式。但這些授課方式在面對高職學生時,并沒有收到理想中的效果。本文從高職學生的幾個負面特征入手,分析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的課堂實效。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yǎng);高職學生特征;課堂實效
1982年10月教育部發(fā)出了《關于高等學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的通知》,將思想品德課納入教學計劃,到2006年中宣部、教育部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規(guī)定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法律基礎》兩門課合為一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作為必修課。其間關于思想道德部分幾經變化,但核心都是如何更好地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各地高校也紛紛響應,在改進講課方式上做各種嘗試。面對高職生,筆者在實踐這些新穎的教學方式時,發(fā)現雖有一定的實際效果,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筆者認為之所以這些靈活生動的講課方式對高職學生的實效有限,是因為高職學生存在的一些負面特征直接影響教學內容在他們身上的實現效果。因此,針對高職學生的負面特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在他們身上的實效就成為本文的立意。
一、高職學生的幾個明顯的負面特征
1.實用心理較重
大多數選擇到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都抱著學一門實用技能,為將來謀一份相應的工作的心態(tài),因此比普通高校的學生多了一層實用心理。這種急功近利的實用心理直接影響到其對課程的選擇上,普遍存在重視專業(yè)課、輕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文科類課程的現象,覺得這樣的課程對以后的就業(yè)沒有幫助。于是出現冷漠旁觀課程中安排的各項活動,尤其對課程中所討論的道德專題不感興趣等現象;在課余時間更是較少主動閱讀關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書籍。許多學生認為這類書籍對以后就業(yè)沒有幫助,還不如上網看看新聞或多看一些專業(yè)方面的書籍。
2.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標
筆者對所教班級學生就是否有清晰的人生目標的問題進行簡單調查,得到的消極回答占到很大一部分。其中有的回答:不清楚,有的回答:沒有,有的甚至回答:懶得去想。其形成原因有的是部分高職學生年齡偏小、思想不成熟,還未開始考慮這樣的問題;有的是抱著混畢業(yè)證的心態(tài),對以后工作的安排依賴父母或親朋好友的心理;有的是來到高職學校后心理落差較大,逐漸放棄了原來的人生目標,開始自暴自棄。
3.自卑心理較重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等。但相對來說高職學生的自卑心理要比普通高校學生重,并且對未來有很濃的悲觀情緒。由于大多數高職學生屬于在高考“獨木橋”中沒能成功渡過去的學生。一是在學習方面,存在較強的自卑心理。有的是因為以前學習成績不如同齡人,覺得自己在別人眼中甚至自己父母眼中是差生、不良學生,而形成了自卑心理;也有的是由于高考失誤來到高職學校后,受社會上存在的對高職學生的不理解和偏見的影響,形成對未來就業(yè)和個人發(fā)展方面比較悲觀的心理。二是在生活上,高職學校的學生家庭貧富差距較大,集體生活使這種差距體會更深刻,也慢慢地使得一些學生產生了自卑心理。一般自卑心理較重的學生不善于表達自己,或不想表達自己,體現在課堂上就是參與程度較低,或不參與討論,不回答老師提出的思考問題,或總是對老師的觀點故意提反面的例子,故意明確說出對老師布置的問題或實踐活動不感興趣,甚至是蔑視的態(tài)度,急于想表現自己的獨特或優(yōu)秀。此問題的關鍵在于高職學生大多不能積極地化自卑為動力,促使自己不斷進步。因此這就需要老師的啟發(fā)和引導,而這正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任務之一。
二、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課堂實效
1.講明課程的“實用價值”
針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實用心理較重的特征,教師可以在第一次課時著重分析本課程的“實用價值”。將學生們對課程的興趣和關注吸引過來非常重要,因此授課盡量做到形象、生動,可以用案例教學、多媒體演示等方法讓學生印象深刻,使學生先從他們對知識的取舍角度來說在內心接受這門課程,以后再逐漸矯正。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較為新穎、靈活的授課方式(如案例賞析),讓一部分同學覺得此課程是休息課、放松課、娛樂課,而這也成為此門課程“不實用”的另一個因素。這就要求授課老師要提前對將采取的新的授課方式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們心理有所準備。并將各種新的授課方式的長處向學生們大概說明,避免有的學生看到老師放多媒體影視材料,覺得是在娛樂便開始睡覺,或者在老師安排進行實地調查時,覺得是在浪費時間等。教師在每次課后應及時與學生溝通,考察他們對本堂課的感受,覺得其有沒有價值,是否有所收獲,以及是否認同授課方式。然后根據反饋意見及時修正自己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讓學生們覺得此門課程“以人為本”。同時在輔導學生過程中,留心發(fā)現學生身上存在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案例,然后在課堂中以小見大,對這種身邊的案例學生們會覺得更真實、實用。
2.幫助學生確立清晰的人生目標
清晰的人生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最好動力之源。一旦確立,無論是專業(yè)課程,還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他們都會積極主動地獲取對其有幫助的知識。如何幫助學生確立清晰的人生目標,可以采用幾步走的方式,比如:首先分析學生沒有人生目標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年齡偏小還是依賴心理太重,是自暴自棄還是玩物喪志。針對不同的情況在課下進行前期的幫助教育和矯正教育。然后在課上把什么是正確的人生目標講解清楚,并將其提升為學生們進入大學后第一個亟待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們意識到其重要性。最后分析學生們自身的優(yōu)勢與欠缺的因素,制定長短相結合的努力步驟,督促他們按照目標去嚴格要求自己。當然對于某些學生,可能并不需要制定如此詳細的計劃幫助其確定人生目標,必要時,可以與專業(yè)的心理老師或醫(yī)生共同解決某些學生存在的問題。
3.深入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內心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尤其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具有很強的貼合性,所講授的內容針對聽課學生的實際情況越高,課堂實效也就越高。但由于大學的老師多是講完課后,學生就很難再看到其人,所以講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老師,不能更深入地了解學生情況,及時發(fā)現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存在的特殊問題,抓不到影響學生聽課效果的癥結。因此筆者建議講授思想道德課程的老師應同時兼做所授課班級的輔導員,直到思想道德課程講授完畢。這樣能夠對所教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針對所發(fā)現的各種問題,教師不僅在課上因勢利導,在課下也可以針對個別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個別教育。
例如對于前述所提的大多數高職學生自卑心理較重的問題。老師在與學生接觸中分別了解其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將典型的、普遍存在的自卑原因作為一個專題在課堂上進行講解,討論。同時在課下對不宜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的學生情況,單獨進行疏導教育,留心發(fā)現這些自卑學生身上的閃亮點,適時的在課堂上或其他場所進行表揚,逐漸培養(yǎng)其自信心,鼓勵其積極參與班級的活動以及課堂活動,幫助其逐漸克服自卑心理。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擬定具有激勵作用的班訓,個人自訓等,時刻提醒、鼓勵學生,使其甚至成為影響他們一生的警句。
(作者單位:北京培黎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