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jīng)》這部現(xiàn)實主義詩歌總集,反映了西周時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睹ァ樊a(chǎn)生的時代背景是男女能夠熱烈地追求愛情,直白地表現(xiàn)心意,又能勇敢地爭取婚姻。不管當時的社會是多么的開放,詩中女主人公的表現(xiàn)都是勇敢的、令人敬畏的,但是詩中女主人公不可救藥地癡迷于愛情,最終“始亂終棄”的悲劇卻又讓人不得不扼腕痛惜。
【關鍵詞】《詩經(jīng)·氓》 棄婦 悲劇
《詩經(jīng)·氓》是選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三冊第一單元中的一首古典詩歌。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入選篇目頻繁調整的十多年中,《詩經(jīng)·氓》能“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足見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所占位置之重要以及其在《詩經(jīng)》這部現(xiàn)實主義詩歌總集中的不可替代性。
以2002年為分水嶺,《詩經(jīng)·氓》在入選中學語文教科書時,教材編審們對此予以了不同的處理方式。2002年以前的教科書,在選編本詩時,編審們同時在詩前加了一個輔助學習的文本框,內(nèi)書:《衛(wèi)風·氓》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從戀愛、結婚到被遺棄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怨恨感情,鮮明地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2002年以后的教科書,在選編此詩時,就又去掉了這一文本框。究此原因,筆者以為,2002年以前教科書的處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關書籍對本詩評論的影響。比如:“本篇題旨和《谷風》相似,也是寫棄婦之作。篇中敘述女子從戀愛到被棄的經(jīng)過,感情悲憤?!?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第一冊上編)“這是棄婦的決絕之詞。全詩六章,情節(jié)是這樣的:少女為一作小買賣的青年——氓,緊緊追求終于結成夫婦。盡管她甘貧操勞,三年如一日,但等到家景變好,竟被氓拋棄回家。這首詩就作于回途之中。所謂癡心女子負心漢,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反映這一主題的杰作?!?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精選《詩經(jīng)·楚辭》)“這首詩以一個被遺棄的女子的口吻,述說了她的從戀愛、結婚到被遺棄的不幸遭遇?!?《中國詩歌簡史》)如此處理,一定意義上對我們的師生有暗示作用,讓我們的師生認為詩中棄婦的悲劇其實就是由那個負心漢“氓”造成的。而新教科書去掉這一內(nèi)容后,就給我們的師生提供了更加寬廣的探究空間,這更有利于我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文本,而這,也完全符合《語文新課程標準》“探究”的精神。
基于此,筆者在進行了多年的《詩經(jīng)·氓》的教學之余,開始重新審視此詩,而異于以往解釋的諸多新發(fā)現(xiàn)也就豁然于筆者眼前了,詩中男主人公“氓”的形象也就更加鮮明了,對詩主旨棄婦悲劇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了。
教科書解釋“氓之蚩蚩”中的“蚩蚩”為“忠厚的樣子”,其實筆者以為《韓詩》解“蚩”為“嗤”,故“嗤嗤”,“猶言笑嘻嘻”,亦即嬉皮笑臉,不嚴肅,也未嘗不可。
教科書解釋“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為“那個人老實忠厚,拿布來換絲”。氓看上去很老實,上門找對象靦腆害羞,不到收絲的季節(jié),就抱著一卷布來換絲,挺逗人,又讓人覺得小伙子挺老實可愛,這么忠厚老實的男子,應該是能靠得住的。詩中的這位姑娘就是被眼前的氓的忠厚表象迷住了。但是,當我們仔細琢磨氓的這些舉動時,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這位小伙子表演的痕跡太明顯了,太假了。
教科書解釋“非我愆期,子無良媒”為“不是我故意拖延時間,而是你沒有好媒人啊”。也意在告訴我們,“氓”來求婚,是無媒人的,就是有,也不是一個可靠的媒人??梢姟懊ァ边@個人的品行也是值得讓我們懷疑的。雖然女主人公在歸途中自述過“信誓旦旦”,但“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時的少男少女在成長中也是會變的。
教科書解釋“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為“請你不要生氣,把秋天訂為婚期吧”。從解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聽到女主人公輕微拒絕求婚和對此作出給“氓”臺階下的話的解釋時,“氓”已經(jīng)“怒”了。試想,哪一個在熱戀求婚中的男子會因為如此體己的話語而勃然大怒呢?這時候“氓”蠻橫粗野的本性已經(jīng)暴露無遺,剛才裝出來的“蚩蚩”像也就蕩然無存。女主人公如果稍有理智的話,馬上就認識到他的可怕性,就會拒絕他的求婚。但是,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的女主人公,在這原則問題上竟然遷就對方,討好對方,未和家人商量就輕易地答應了對方,“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可見,在規(guī)定的期限,女主人公一心歡喜的冒著危險登上那倒塌的墻,去遙望那個返回關中的心上人,但是那心上人卻遲遲沒有出現(xiàn),所以女主人公眼淚就簌簌掉個不停。等到心上人來到,這女子就又說又笑了??梢哉f,字里行間流露出男子對婚期的漠視和女子對愛情的癡迷。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蹦阌谬敯?、蓍草占卦,沒有不吉利的預兆。鑒于前邊對氓的重新認識,我們就不可能不懷疑“氓”這一行為的可信度,而此女子又哭又笑的行為,足以說明其此時沒有任何理智,所以女子在私定終身后,“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樂顛顛的帶著所有嫁妝隨“氓”而去。
就此打住,我們已經(jīng)分明看到了一個嬉皮笑臉,不嚴肅,善表演,虛偽,品行一般,易發(fā)怒,不守約,謊話連篇,重財利,輕感情的薄情郎、負心漢的形象。而就是這樣一個猙獰于女子面前的男子形象,女主人公卻被“愛情”的假象和謊言蒙住了理智的雙眼,對“氓”這位負心郎以德抱怨,夢想獲得真正的愛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結果現(xiàn)實留給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淚,是一幕凄慘的人生悲劇,是只能在歷史的“遺棄”中痛苦一生的結局。那么女主人公在這樣不理智、不合常理情況下與“氓”結合會種下什么樣苦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所以此詩后四節(jié)寫女子婚后繁重的家庭勞作以及如此付出卻換不醒負心男的愛憐的悔恨,和決心與“氓”一刀兩斷的果斷也就成為其冒失行為必然要導致的悲劇結局。
感懷于此,我們對負心的“氓”深惡痛絕,對女主人公的悲劇同情不已,但掩卷沉思,確實,女主人公的悲劇值得我們同情,但發(fā)生在眼前的,本可以不發(fā)生的悲劇,女主人公是有多次機會避免其發(fā)生的,只要她能睜開蒙著的眼睛看看眼前這個令人作嘔的男人,只要她能打開緊閉的思維想想眼前這個男人的所作所為,只要她能不被時代賦予的自由愛情的歡喜沖昏頭腦,只要她能保有東方女性特有的穩(wěn)重、溫雅、矜持,不被灼烈的虛情假意燒昏,按一定的婚俗規(guī)矩辦事,受傷的又怎么總會是她呢!
所以,筆者以為,《詩經(jīng)·氓》中女主人公這一“棄婦”形象,其“棄”既來自“氓”的“棄”,也來自“己”的“棄”,亦即自己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女主人公的悲劇,既來自“氓”的負心薄幸,也來自“己”的理智全無,亦即不可救藥地癡迷于情愛。難怪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此淫婦為人所棄,而自敘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彼J為詩中女子因“淫”而遭報應,此言雖有封建理學維護其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嫌疑,但一定意義上也揭示了女主人公因戀愛時不夠理智而自釀苦果的事實。
我想,這也就是此一悲劇“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目的所在,于甜蜜愛情中少男少女都有的極大的教育和警示意義。
★作者簡介:郝智新,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第一中學高級教師,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