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麗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必須引導學生能自覺主動地寫作。要想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就應注意對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和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yǎng)。作者就此問題從學做人、品生活、做作文三個方面談了一些自己淺陋的看法。
關鍵詞:做人 生活 作文 看法
多年來,作文教學一直是困擾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最大難題之一,現(xiàn)行作文教學研究大多是在摸索寫好作文的途徑、方法。這些途徑和方法一旦被激活,學生便會順渠引水成作,作文水平當然會有一定的提高。但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裹足不前。因為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無法明白為什么寫作,缺少原動力的作文教學就會失去活力止步不前。
一、學做人
作文先做人。俗話說“言為心聲”,作文就是落在書面上的“心聲”。“作文能夠滿足我們傾吐心聲的需要”,學寫作文就是學會把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感情用恰當?shù)?、生動的文字真實地表達出來。而這些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感情,正反映著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情感觀、品質(zhì)和情操。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整日無所事事、游手好閑、對生活漠不關心、毫無愛憎的人,會對寫作文產(chǎn)生莫大的興趣。但一旦生活的熱情被喚醒,對周圍世界關注的視角變得廣遠,思想的觸覺日漸靈敏,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他們必會產(chǎn)生寫作的欲望,并會把它當作自己參與生活和自我發(fā)展的工具,進而逐漸形成持久穩(wěn)定發(fā)展的內(nèi)部動力。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就必須注意培養(yǎng)學生做一個志趣高尚的人,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豐富精神世界、培養(yǎng)高尚情操,讓學生內(nèi)心世界活躍起來,并以此內(nèi)化為激情和活力,而主動求作。
二、品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痹摼渖鷦拥馗嬖V我們,生活與作文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我們的生活永遠是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的。然而處于生活中的群體——學生面對生活,在寫作時卻常感無“米”可“下”,老師常常抱怨學生不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宋代詩人戴復古的《讀放翁先生劍南詩草》詩中評價陸游的詩寫道:“入妙文章本平淡,待閑言語變瑰奇。”那么如何能使生活中的“閑言碎語”走進學生的作文?如何能讓學生自覺主動得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呢?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人生百態(tài)。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就某些話題、某些事情或某些事物、某些現(xiàn)象展開討論,讓學生談談他們的看法,并長久地堅持下去。當學生的視野日漸開闊、思想的觸覺變得更加廣遠之時,他不會再用“簡單”的眼光看世界,他會為某些人的某一句話而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生活就猶如那源源活水,流淌于學生的作文之中。
三、做作文
做作文又區(qū)別于寫作文,它是長期地而非一次、兩次。而讓學生養(yǎng)成時時寫作,處處寫作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情況下,按照常規(guī)教學的安排,每半個學期即半年時間,要求學生完成六次作文即可。這樣的教學任務遠不能達到訓練作文這一教學目的。俗話說: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練手生。況且每次作文訓練不一定每位學生都能寫成功。針對寫作技能還不熟練的學生,作文的素材、心靈獨特的感悟都需要學生平時的積累。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學生養(yǎng)成用作文來記述自己心靈歷程的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堅持寫日記、練筆或隨筆,并進而養(yǎng)成習慣。也許開始很難,但不能輕言放棄。當習慣養(yǎng)成之日,也就是學生主動求作之時。
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的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它不允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帶一點急功近利的色彩。我們應該明白我們要想完成好這一任務,必須功在平時,應落實在對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習慣的養(yǎng)成上下工夫。以上僅是筆者對作文教學的一點淺陋看法,僅供大參考。
參考文獻:
1.韓文生.《作文教學從是記抓起》〔j〕.《中國教育科學》.2006/3-4,83頁
2.張德芳.《對作文的一點認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年2月上半月27頁
作者單位:河北省曲周縣河南疃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