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佳
[摘要]本文以四川九寨溝為例研究以旅游為載體的跨文化交流給旅游目的地居民帶來的利弊。為了避免跨文化交流消極影響的擴大,有必要吸納目的地居民參與旅游規(guī)劃與開發(fā),擴大旅游受益面,保持其主體地位,積極發(fā)展文化旅游而非被動變遷。同時采取有助于交流的交替型旅游,以有效實現(xiàn)雙方互動交流和保護目的地居民的本土文化。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論題意義
旅游是人們在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暫時流動。在流動的過程中,既帶來了游客所在社區(qū)的某些風俗習慣,同時也認識了目的地的一些文化(民俗)。如果兩地之間有數(shù)量較大的人員互訪,必然使兩地之間的文化(民俗)發(fā)生接觸、碰撞,進而或多或少地滲透融合。
而旅游的一個驅動力即是不同地域存在的差異性?,F(xiàn)代交通技術的極大發(fā)展,令任何一個民族的閉關自守都成為不可能;同時,全球化和區(qū)際聯(lián)系的日益加強,又使跨文化交流的廣度和強度更加明顯,在旅游過程中,甚至可能因此造成一定的摩擦。如何解決在旅游中的跨文化交流難題,共建合諧旅游,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此處特別選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為例研究。
二、旅游跨文化交流目前存在的難題
1、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自我保護存在的障礙
一套理想的計劃,應該包括一系列可期待有不同發(fā)展的方案。旅游規(guī)劃的同時其實也是一種判斷——對整體形勢進行周密的研究和判斷,這種判斷包括一個旅游計劃的實施對旅游目的地社會的旅游發(fā)展所帶來的實際結果的充分評估。比如,當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目的地社會,對當?shù)厣鐓^(qū)的生活習俗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良影響時的解決方案。
一般來說,如果旅游給目的地社會帶來的是弊大于利,當?shù)鼐用褚欢〞扇【芙^或者不合作的態(tài)度。但旅游者則不然,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影響是暫時性的。這里產(chǎn)生的問題就是,第一,旅游發(fā)展最容易影響到地方居民的利益,但往往他們的意見得不到充分的尊重;第二,當?shù)孛癖娡鶝]有足夠的力量對未來的影響作出預見性的判斷。(彭兆榮,2004)。
2、地方控制出現(xiàn)偏差
針對上述的目的地居民意見得不到充分尊重的問題,作為地方居民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往往要負很大的責任。首先,他們可能在制定政策時表現(xiàn)出權利濫用問題;其二,在領導過程中,往往沒有以最大多數(shù)人的共同利益為出發(fā)點;其三,在旅游收入分配的考慮上,以行政的手段和方式妨礙了旅游發(fā)展的普遍收益。
3、旅游者反客為主
現(xiàn)代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交易的過程,交易雙方權利較弱一方則被資本影響更大。即便游客與居民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可由于工作和休閑的性質不同,他們互相之間的關系也不同。
4、旅游目的地社會經(jīng)濟流失
從旅游目的地社會本身來說,在旅游業(yè)發(fā)展之初,往往缺少資金上的支持,投資者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就存在經(jīng)濟流失的問題,即從投資者那里獲取的利潤又被吸收回資金來源處。作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也沒有很好履行職責。因此旅游目的地社會居民對旅游者持既羨慕又鄙視的不友好態(tài)度普遍存在,這也是沖突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
三、旅游目的地案例研究
為調查旅游對目的地社區(qū)的影響,筆者選擇對四川九寨溝景區(qū)進行抽樣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76份,回收率76%,其中有效問卷76份,占回收問卷的100%。
考慮回收的方便起見,以及避免過多廢卷的出現(xiàn),針對九寨溝景區(qū)設計的問卷相對簡單得多,選項以“是”、“否”兩維為主,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對社會文化變遷的感受以及他們對旅游者的態(tài)度。具體調查結果如表3-1以及表3-2所示。
四、旅游目的地案例分析
九寨溝景區(qū)屬于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該縣人口85350人,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該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東和東南與綿陽、成都兩市相連,西和西南與雅安地區(qū)、甘孜州接壤,北和西北與甘肅、青海兩省毗鄰,國內生產(chǎn)總值150472元1,如表4-1所示:
當討論旅游跨文化交流的負面影響時,此間涉及的第一個問題,即利益分配不均。當社區(qū)居民全體共同承擔旅游開發(fā)的社會成本時,收益卻相對集中,尤其當人們不能感受到福利改善時,容易引致社會分裂,同時引發(fā)民眾對政府的不滿。這個問題在九寨溝更加強烈。九寨溝2004年全年門票收入2.4億元,2005年時,景區(qū)聲稱將從門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返回群眾,對群眾搬遷給予合理的安排和補償,但不曾對外公布具體“合理”數(shù)額以及提取的“比例”。在這一點上,民眾普遍缺乏知情權。因九寨溝受全國矚目,不得不在網(wǎng)上公布門票收益。此處也可以看出完善政府與民眾的委托代理機制,依然任重道遠。上文所述旅游跨文化交流的四個難題,這里幾乎全部存在。
雖然趨異性有利于九寨溝地區(qū)旅游的發(fā)展,但是卻不利于其文化的傳播。同時當?shù)鼐耪瘻峡h總人口才8.44萬,卻要迎接超過100萬的游客。同時九寨溝景區(qū)受季節(jié)性影響很大,一年的適游期僅僅4月到10月半年,100萬的游客量
相當集中。
五、大力推動社區(qū)參與
如上文所述,跨文化交流成功的一個主要動因在于當?shù)鼐用竦姆e極主動參與,然創(chuàng)造積極主動參與的平臺與條件與政府等公共機構的努力不可分開。在一個旅游區(qū)開發(fā)伊始,應該針對利益相關的全部人員召開聽證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以制定符合民意的規(guī)劃。此后應當有相關的民間組織,監(jiān)督旅游發(fā)展狀況,實時提供對旅游發(fā)展狀況的反饋意見。同時應當制定收益分配方案,公布旅游收益資金走向,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增加居民的參與度,實現(xiàn)旅游跨文化交流的雙贏。
[參考文獻]
[1]丹尼遜.納什.旅游人類學[M].宗曉蓮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113-126.
[2]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jīng)濟學[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77-79.
[3]拉里A.薩默瓦主編.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M].麻爭旗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1-12.
[4]李笑一.對旅游活動中文化傳播機制的探討[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71-73.
[5]羅賓.科恩,保羅.肯尼迪著.全球社會學[M].文軍譯.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334.
[6]羅茲柏,張述林.中國旅游地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120-125.
[7]馬波.現(xiàn)代旅游文化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13,234-253.
[8]彭兆榮著.旅游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2-122.
[9]Reisinger Yvette,Turner Lindsay W.旅游跨文化行為研究[M].朱路平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39-78.
[10]史密斯.瓦倫主編.東道主與游客[M].張曉萍,何昌邑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184.
[11]夏贊才.旅游人類學近1/4世紀研究的新成果——《主客關系新探:21世紀旅游問題》評述[J].旅游學刊,2005,(20):94-96.
[12]張曉萍,黃繼元.納爾遜.格雷本的“旅游人類學”[J].旅游學刊,2000,(4);74-75.
[13]章海榮著.旅游文化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