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東
2007年3月,A公司委托實際承運人B公司運輸1個40英尺冷藏箱(內裝凍牛肉),裝貨港為上海港,卸貨港為溫哥華港,提單為記名提單,收貨人為C公司,A公司與C公司的貿易合同價格條款是CFR。該冷藏箱在船舶到達卸貨港的前5天發(fā)生故障,因船上備件有限,無法進行有效維修,因此貨物在船期間有時間無法達到設定溫度。C公司在提貨后的第10天對貨物進行檢驗,未將貨損情況通知B公司。4個月以后,C公司處理貨物,收回貨物殘值,并將部分貨款支付給A公司,A公司轉而向B公司索賠全額貨款、因處理貨損事故產生的法律費用以及利潤和利息損失等。由于C公司提貨時保留冷藏箱的溫度記錄盤并提供給A公司,因此,在貨損原因方面,B公司很難抗辯。本案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托運人A公司是否有權依據運輸合同起訴承運人B公司,下文就托運人的訴權問題進行討論。
1 托運人轉讓提單后,不能依據運輸合同起訴承運人
英國《1992年海上貨物運輸法》針對提單訴權問題明確規(guī)定,合法的提單持有人享有運輸合同下的所有訴權,但托運人在轉讓提單后,不再享有原運輸合同下的權利。由此可見,英國法對提單訴權問題的基本宗旨是:提單轉讓后,運輸合同隨之轉讓,托運人不再享有運輸合同下的權利,但并不免除其在運輸合同下的義務。因此,托運人轉讓提單后,不能再依據運輸合同取得對承運人的訴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以下簡稱《海商法》)第42條第3款的規(guī)定,托運人是指:(1)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義或者委托他人為本人與承運人訂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人;(2)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義或者委托他人為本人將貨物交給與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有關的承運人的人。另據該法第78條規(guī)定,承運人與收貨人、提單持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依據提單的規(guī)定確定。收貨人和提單持有人不承擔在裝貨港發(fā)生的滯期費、虧艙費和其他與裝貨有關的費用,但是提單中明確載明上述費用由收貨人和提單持有人承擔的除外。一般認為,上述規(guī)定表明我國《海商法》賦予收貨人和提單持有人對承運人的訴權。提單通常包含貨方定義條款,將收貨人和提單持有人包括在貨方中。法律既然承認該條款的效力,也就是承認收貨人和提單持有人享有貨方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其中包括運輸合同訴權。筆者認為,根據我國《海商法》第78條的規(guī)定以及英國法的觀點,托運人在轉讓提單后,不再對承運人享有訴權。
根據提單在法律上的功能,如果發(fā)生貨損、貨差,提單持有人有權向承運人索賠。然而,現實情況中,提單持有人往往選擇依據貿易合同向托運人索賠,托運人賠付提單持有人后,再向承運人追償。本案中,貿易合同的價格條款是CFR,即貨物在裝貨港越過船舷時,賣方完成交貨。交貨后,貨物滅失或損害的風險以及因此產生的額外費用即由賣方轉移到買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142條的規(guī)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后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由此可見,本案運輸途中的貨損風險應當由收貨人承擔。另據《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66條的規(guī)定,貨物在風險轉移到買方承擔后遺失或損壞,買方支付價款的義務并不因此解除,除非這種遺失或損壞是由于賣方的行為或者不行為所造成的。因此,本案收貨人(買方)不應以貨損為由克扣托運人(賣方)貨款。
2 收貨人將其對承運人的債權轉讓給托運人后,托運人取得對承運人的訴權
收貨人合法受讓提單后,即取得原運輸合同當事人在提單下享有的權利,如果發(fā)生貨損、貨差,收貨人有權向承運人索賠。但在現實情況中,托運人往往出于各種考慮對收貨人予以先行賠付,然后再向承運人追償。那么,托運人向承運人追償是否有法律依據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91條的規(guī)定,合同一方可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筆者認為,如果收貨人將其對承運人享有的債權轉讓給托運人,則托運人取得對承運人的訴權。
當今國際貿易合同的價格條款多為FOB,CFR或CIF,在這些價格條款下,風險自貨物越過裝貨港船舷后從賣方轉移到買方。賣方取得正本已裝船清潔提單后,只要交付有關單證,即完成貿易合同下的交貨義務,此后貨損、貨差風險應由買方承擔。因此,托運人(賣方)對收貨人(買方)進行賠付沒有法律依據,也就是說,收貨人對托運人的債權讓與屬于無因讓與,但在法律上并不影響債權讓與的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91條并未限定債權讓與的原因,因此債權人無因讓與債權依然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收貨人將其對承運人的債權轉讓給托運人,應當通知承運人。根據我國《合同法》第80條的規(guī)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如果收貨人未將債權轉讓事宜通知承運人,則視為收貨人的索賠權未轉讓給托運人,托運人即使先行賠付收貨人,此后也無法向承運人追償。本案中,收貨人C公司從未通知承運人B公司債權轉讓事宜,因此托運人A公司對承運人B公司沒有訴權。
3 托運人有權索賠的損失及索賠時效
本案中,收貨人在提貨后才對貨物進行檢驗,且未依照《海商法》的規(guī)定在提貨后的內將貨損事宜通知承運人。收貨人不但未及時采取措施處理受損貨物,而且在貨物到港4個月后才將貨物低價出賣,對損失的擴大有明顯過錯。我國《合同法》第119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如前文所述,托運人對承運人的訴權是基于債權轉讓取得的,而債權轉讓不能改變債的內容,更不能增加債務人的義務。我國《海商法》第55條規(guī)定 :“貨物滅失的賠償額,按照貨物的實際價值計算;貨物損害的賠償額,按照貨物受損前后實際價值的差額或者貨物的修復費用計算。貨物的實際價值,按照貨物裝船時的價值加保險費加運費計算。前款規(guī)定的貨物實際價值,賠償時應當減去因貨物滅失或者損壞而少付或者免付的有關費用?!备鶕梢?guī)定,收貨人向承運人索賠的金額僅限于貨物受損前后實際價值的差額,因此,托運人基于債權轉讓取得的對承運人的訴權,也僅限于索賠貨物受損前后實際價值的差額。此外,對由于收貨人未采取適當措施而擴大的損失,托運人不得要求承運人賠償。承運人對托運人的賠償責任僅限于收貨人遭受的損失,而托運人是否因此受損與承運人無關,托運人由于收貨人處理不當所遭受的損失只能由托運人自己承擔。
根據我國《海商法》第257條的規(guī)定,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自承運人交付或者應當交付貨物之日起計算。筆者認為,托運人基于債權轉讓取得的對承運人的索賠權,其時效也應當按照《海商法》第257條的規(guī)定執(zhí)行。
(編輯:張 敏 收稿日期: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