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5-6629(2009)08-0017-02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您好!化學教學,請講?!?/p>
當我撥完62232484這一電話號碼后,熟悉的聲音再次傳入耳中。
從華東師大畢業(yè)參加工作后和化學教學編輯部再次聯(lián)系,不禁讓我的思緒回到了求學時期?!痘瘜W教學》一直被廣大中學化學教師譽為良師益友,對我而言,她卻是我從前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從大三進入編輯部實習,一直到研究生畢業(yè),這五年間我沒有和她分開過。
《化學教學》是華東師大主辦的一本中等教育類期刊,這是我對她最初的印象,在中學的圖書館我就曾翻閱過。沒想到后來,我與她那樣有緣,對她的感情是那樣深厚。
“中午去哪?”“《化學教學》”——那就是指《化學教學》編輯部了。課后我們專業(yè)的幾位學生常把編輯部當作自己家,經常在辦公室看書看到很晚才回寢室。從2004年開始,由于各種原因,編輯部經過幾次搬遷:從化學系的小平房,到化學館三樓321室,再到華東師大干訓樓424室,我和編輯部的老師們一起參加了歷次“動遷”。
《化學教學》成了我在華東師大求學時期,特別是研究生階段一些回憶的代名詞。在編輯部實習,我有機會參與審校文章,和編輯部老師一起處理大量的稿件。這些稿件要歷經初審、二審、終審等環(huán)節(jié)。老師們的工作態(tài)度相當嚴謹,老教師戴著老花眼鏡伏案審校的情形歷歷在目。有時,編輯會為了一個來稿中涉及的問題爭論很長時間,查閱大量文獻,聯(lián)系國內此領域的專家學者征求意見。我在編輯部的五年間,參與了編輯部主辦的幾次重要活動的會務工作,也經歷了編輯部組織的其他活動,如2004年、2005年的“積極推進中學化學課程改革實施研討會”,2006年的“化學新課程教材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比交流活動”,2007年的“中學化學原創(chuàng)題”、“化學教學過程技術分析”研修班等。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我,更為中學教師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這恰恰是我在工作后才有深刻體會的。
編輯部生活每天都繁忙而充實。記得2006年編輯部舉辦的“化學新課程教材優(yōu)秀教學設計評比交流活動”,得到了全國各地化學教師的支持,收到了數(shù)百份參賽稿件。等到評比結束,預備出??l(fā)表時,發(fā)現(xiàn)有些稿件沒有注明使用的教材,我和編輯老師就從上海的兩套教材,全國的四套教材中沿著設計思路尋找教師可能使用的課本;有的作者沒留下任何有效的聯(lián)系方式,我們就通過114尋找作者所在單位的電話以求能及時聯(lián)系上作者;有的老師手寫了文字稿而沒有電子稿,我們就組織學生一起錄入文章……最后順利出版了2006年的《化學教學》增刊,受到了老師們的歡迎,也被一些師范院校選作“化學教學論”課程的參考書目。
受中學化學老師的影響,我很早就喜歡化學,想當化學老師,高中畢業(yè)時我的零志愿就填了華東師大化學系。本科畢業(yè)直升研究生時,選擇的專業(yè)是“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回想起來,和在編輯部實習的經歷不無關系。這些年來,通過《化學教學》,我接觸了大量有關化學教學理論、化學教學實踐經驗等方面的信息,開拓了眼界?!痘瘜W教學》一直站在化學教學改革的前沿,她使我有機會拜讀宋心琦、高劍南、王祖浩等專家教授發(fā)表的對于化學和化學教學的獨到見解,提升了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我又可以最及時地通過葉佩玉、劉懷樂、萬長江等老師的實踐反思和總結,了解到教學第一線的動態(tài),為自己后來的教學實踐儲備了能量。《化學教學》編輯部的這一段實習經歷,促進了我專業(yè)水平的提高。
工作后,《化學教學》仍陪伴著我,是我經常翻閱的期刊。教學中碰到了什么問題,我會第一時間查閱《化學教學》去尋找答案。她幫助和激勵我專業(yè)成長,為我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就像從前做學生時一樣。
今年,2009年,我發(fā)現(xiàn)期刊又開設了“骨干教師專業(yè)成長之窗”這一欄目,為化學骨干教師和正在努力成為化學骨干的教師提供一個再思考、再學習、再提高的平臺和專業(yè)成長的加油站。這不也正是為像我一樣才工作沒多久的青年教師提供的一個學習園地嗎?
《化學教學》對化學教育工作者而言,可能不僅僅是一本期刊,而是一個平臺,一個探索化學教學改革、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平臺。她一直為廣大中學化學教育工作者提供最新教育教學理論和化學學科前沿知識,介紹各地教學實踐經驗,為探討中學化學教育改革提高教師專業(yè)和教學水平服務,就像她的辦刊宗旨所確立的那樣。
如今《化學教學》三十而立了,她比我的實際年齡還大三歲。前些天,我從《化學教學》網站上看到編輯部要舉行期刊創(chuàng)辦三十周年的系列活動,就想打個電話去祝賀一下,也問候一下編輯部的老師們?!痘瘜W教學》三十年里,我和她有五年的時間朝夕相伴,對我而言,她的內涵早已不再是一本期刊那么簡單,她和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可以說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F(xiàn)在,我就用最樸實的語言祝福她越辦越好,能繼續(xù)為化學教育工作者們提供最新的養(yǎng)料、提供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
“喂?請講”編輯部的老師又一次問道。
我的思緒走得太遠了,“我是朱杰,……”
朱 杰
(上海晉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