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剛
《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幾年來,語文教學評價順應時代,與時俱進,新方法層出不窮,但書面考試,不可否認,對當前來說,仍然是各地主要的語文評價方式,仍然是衡量教與學的主要標準之一。如何利用好這種評價方式,促進教師的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筆者就語文考試命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以《語文課程標準》為考試命題的準繩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考試評價不是選拔,不是要把學生考倒,應該是讓考試成為學生一次精神的體驗與愉悅。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币虼?,以《語文課程標準》為考試命題的準繩就是完全依照《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小學生應該達到的各年級、各學段學習水平進行命題,不超越,不降低。
“不超越”一方面是指明確不列入考試范圍的,就絕不涉及。比如詞語的感情色彩(褒義、中性、貶義),比喻、擬人等修辭格的區(qū)分等。另一方面是指不拔高。比如對習作的要求,課標指出小學生“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語句通順,能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會分段表述”,如此而已。我們就不能把“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等要求強加給所有的學生,在命題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盡量減少審題的難度,使人人都有內容寫,把考察的重點放在語言表達上。
“不降低”是指堅持標準,不遷就。如對寫字的要求是規(guī)范端正,行款整齊,用鋼筆書寫,缺一不可。這樣做,是因為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寫字的要求已被無限地降低,到了僅用正誤來判斷的地步。而我們覺得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能體現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即使在高度數字化的當今社會里,依然會顯得非常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再如對基礎的理解,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基礎,但語言積累(內含文化積累、經驗積累、情感積累等)、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思維水平也同樣是基礎,而民族化、現代化的人文精神以及獨特的個性養(yǎng)成也應是基礎。實踐證明,在學生后續(xù)的發(fā)展中這些基礎一樣也不能少,所以“不降低”。
二、以服務平常教學為考試命題的目的
前一段時間,語文教學中出現了不知道怎么教和不知道考什么的問題,致使一線教師教學茫然,導致教、考分離,出現了上的是課程標準的課,考的是應試教育的試。以服務平常教學為考試命題的目的,是指命題從日常的教學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教什么就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切實解決教學、評價“兩張皮”的問題,真正落實“考為教服務”的評價思想。
具體操作時,一方面盡量做到編制的每一道試題都要貼近教學實際,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應的根據。另一方面則是精心選擇已學課文片段特別是精讀課文作為部分試題的背景。這樣做的意圖是引導廣大教師擺正“教”與“考”的位置,認認真真地做好平時的教學工作,扎扎實實地完成每一課時的教學任務,自覺地杜絕那些平時馬馬虎虎,臨到考試加班加點、大搞題海戰(zhàn)術的傾向。幫助廣大教師按照課改的要求檢驗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理應是考試肩負的一大任務。
三、以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為考試命題的人文關懷
在標準化語文考試盛行時期,學生的語文考試,完全是命題者用命令的口吻,讓學生填出出題人所要的答案,其目的是考察學生對教材每一個知識點掌握的情況。為了完成這樣一份試卷,老師、學生把語文分割成知識條塊,把書本上所有的知識一項項精心梳理,花很多功夫,死記硬背。偶有疏忽和遺漏,師生都會懊悔不已。因此,語文考試受標準化試題及閱卷等因素的影響,過分地強調答案的惟一,致使原本感性的漢語文越來越趨向于理性,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比較大,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張揚,而個性的張揚恰恰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前提。因此,以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為考試命題的人文關懷就是試題的人文性要實現試卷與學生的對話,命題要擯棄過去那種陳舊的、呆板的、專制的、沉悶的、封閉的、惟一的內容,進一步關注學生、指向學生、服務學生。
在試卷上出現一些友情提示語和激勵語,提高試卷的親和力,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營造寬松的氛圍,讓考試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比如提醒學生要把字寫好:“相信你不僅寫得正確,而且漂亮!”閱讀題前給一個委婉的要求:“不要急著答題,仔細多讀幾遍喲!”習作前既有要求,又有鼓勵:“把你想到的寫下來,很容易哦!”
試題的人文性不僅體現在試卷上出現了人文關懷語言,更要體現在試題的內容上。命題的設計要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多元化,包括內容的開放和答案的多元,給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放飛思想,有個性的發(fā)展。讓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有自己的見解。
另外,試題還要尊重和體現個體的差異,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激發(fā)個體的主體精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促使學生最大可能地實現其自身價值。
四、以整合的內容為考試命題的主要形式
語文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因此,以整合的內容為考試命題的主要形式,就是語文考試的命題應加強整合,減少單個知識點的試題,在有限的試題中考查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
知識點的整合:課內知識點的融合、課內與課外知識點的融合、語文知識與其他知識的融合。
積累與運用的整合:引導學生加強積累,以此為基礎,進行語言遷移運用,重組仿造,提高語言感悟、理解、表達能力。
能力與方法的整合:既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又考查學生的學習方法。
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既考查學生對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如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加強學生課外閱讀,并規(guī)定了學生課外閱讀總量,同時列出了學生應背古詩的篇目。如果在語文考試時,能夠有給學生展示自己課外閱讀的空間,這種考試就會成為激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的一種手段,有力地促進課內外閱讀的整合。
五、以“四度”為考試命題的衡量標準
一份試卷除了要符合以上的要求外,還要從效度、信度、難度、區(qū)分度來判斷。
1.效度
效度即測試的有效性。是指一份試卷能測出它所要測試的功能或達到其測試目的的有效程度。估計效度一般使用計算效度系數的方式進行。根據測試的目的,效度又分為內容效度和關聯(lián)效度。內容效度指測試成績能代表所要測試的內容和引起預期反應的程度。關聯(lián)效度指測試成績與另一測試結果之間的一致程度。
2.信度
信度是指測試的一致性程度。它要求測試盡量排除可能發(fā)生的各種誤差,使分數具有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一個教師先后幾次評閱一份試卷或幾位教師同閱一份試卷所得分數應基本相同;先后兩次用同類型試卷測試同一學生,兩次成績應比較接近。這樣,才能認為這個測試結果是可靠的。
3.難度
難度是指測試的難易,一般用正確回答試題的人數與參加測試總人數的比值作為指標。一般認為,難度值小于0.5的試題難度較適宜,難度值小于0.2或大于0.95表示試題偏難或偏易。
4.區(qū)分度
區(qū)分度是指測試對應試者實際水平的區(qū)分程度。區(qū)分度指數取范圍介于+1至-1之間。區(qū)分度指數越大,試題的區(qū)分效果越好,它可使水平高的學生得高分,水平低的學生得低分,區(qū)分度小的測試則不能把水平不同的學生區(qū)分開來。試題難度以0.5左右,區(qū)分度最大;當難度為0和1時,則沒有區(qū)分度。
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所說:“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fā)展?!?/p>
總之,小學語文考試的命題應全面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合理、科學地進行考試評價,讓考試成為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動力,成為促進教學相長的良好載體,讓考試這個“指揮棒”正確引領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奏出符合語文課改精神的優(yōu)美旋律來。
(責任編輯: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