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詮林
摘要:臺灣日據(jù)時期的民間方言歌謠,特別是閩南和客家民歌,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民歌的含蓄、達觀、凄婉等特質(zhì),是中華文化的一種亞文化形態(tài)。臺灣南島語系群族歌謠則在本民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的情況下,發(fā)揮了傳承歷史記憶的功用。這些民間歌謠貼近鄉(xiāng)土。反映了底層民眾的真實聲音,它生命力強,不易為統(tǒng)治當局所扭曲變形,為文人作家提供了鮮活豐富的素材和生動活潑的語匯。在此基礎(chǔ)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閩南語歌謠以及閩南語流行歌開始在臺灣出現(xiàn)。
關(guān)鍵詞:臺灣;日據(jù)時期;民間文學(xué);方言歌謠
中圖分類號:I277.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09)02-0052-06
一、臺灣民間歌謠的流播
民間文學(xué)是其它各種文學(xué)的源頭,作為民間文學(xué)一種的民間歌謠是原生態(tài)的文學(xué),大部分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口承文學(xué)。民間歌謠最貼近鄉(xiāng)土,最能夠反映底層民眾的真實聲音,它生命力強,也不易為統(tǒng)治者所扭曲變形,且能夠為文人作家提供鮮活豐富的素材和生動活潑的語匯。
起源自《詩經(jīng)·國風(fēng)》的搜集、整理民間歌謠的傳統(tǒng)同樣被臺灣文化人所繼承?;∪巳~俊麟一生創(chuàng)作了八千多首臺灣歌謠詞作(含仿作)。鄭坤五、陳宗英、商工、李獻璋等人曾經(jīng)做過民間歌謠的采集工作。臺灣民間歌謠分布范圍較廣,在臺南《三六九小報》和臺北《臺灣新民報》曾經(jīng)刊載過臺灣各地的歌謠。如李獻璋曾經(jīng)搜集過這樣一首歌謠:
《噓吁挨》
噓吁挨,篩米篩粟來飼雞,/飼雞通叫更,飼狗通吠瞑,/飼后生養(yǎng)老垂,飼查某囝別人。
歌謠中的“挨”(e1)、“雞”(ke1)、“更”(kenn1)、“瞑”(me5)、“垂”(sue5)等字,用漳州腔的閩南話來讀才可以押韻,由此可知,此歌謠應(yīng)源自福建漳州。這首童謠至今在臺灣仍很常見。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xué)集》(1936),收錄了四首類似母題的歌謠。謝云聲《閩歌甲集》(1928)也收了一首,附注“通行泉州、廈門,南安所唱的末句是‘飼大豬趁大錢,與泉廈不同,但流行臺灣,與此亦稍有不同?!?/p>
類似這類傳承民族歷史記憶的民間傳統(tǒng)歌謠舉不勝數(shù)。如“丟丟銅仔”這首臺灣民謠,1943年4月20日,呂泉生根據(jù)宋非我的唱詞,編成了合唱曲。在日據(jù)末期,呂泉生參加了由一些臺灣青年組織的“厚生演劇研究會”,排演由張文環(huán)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本《閹雞》,即將《丟丟銅仔》和《六月田水》等歌謠作為舞臺背景音樂,受到群眾歡迎,日據(jù)當局看到這幾首臺灣民謠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曾下令禁唱這些歌曲?!秮G丟銅仔》的歌詞如下:
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nèi)。
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
該歌謠主要由象聲詞組成,模仿火車開動的聲音和滴水的聲音,淳樸而獨具韻味。
有一些歌謠,主要反映的是鄉(xiāng)土生活與寓教于樂的童話想像,饒有風(fēng)趣。如《芬園鄉(xiāng)志》記載了該鄉(xiāng)的歌謠:
《教你歌》
教你歌教你曲教你田頭田尾予虎逐逐上山挽豬麻挽幾斗挽二斗一斗曝土腳一斗曝厝頂烏屋白鳥來偷食公仔圍婆仔掠煮煮咧公家食公仔挾一塊婆仔挾一叉公仔舉畚擔婆仔喊毋敢公仔舉蔑婆仔宓灶前公仔食土豆婆仔宓灶后
《龍眼》
龍眼殼繡紅鞋繡月半銀針咬銀線銀線板板板搖搖幾蕊搖二蕊一蕊跤落土一蕊跤落水喊姑拾姑毋拾喊嫂拾嫂毋拾老婆拾起來姑亦愛嫂亦愛老婆開門剝芥菜青的送先生黃的送秀才騎馬隆隆來閹雞摔死掠來食著苦tete放火燒大伯大伯走上山放火燒大官大官走落海放火燒狗屎狗屎臭簽簽無油通煮豆簽豆簽澀澀尻川攝攝
還有一些歌謠是童謠,歌詞簡潔流暢,而又意味深長,具有教育功能。比如:
《人插花》
依插花,伊插草。/儂抱嬰,伊抱狗。/儂坐轎,伊坐糞斗。/儂困眠床,伊困屎礐仔口。
廖漢臣認為:“這是首譏諷日本人的生活習(xí)俗的童謠?!耍侵肝覀冎袊?,‘伊是指日本人。大意是說:人家頭發(fā)上簪插花蕊,而日本人卻插草葉;人家懷中抱的是嬰兒,而日本人卻抱著狗;人家坐的是轎,而日本人坐的是車斗一翻,狀似糞斗的人力車;日本女人在未論及婚嫁,就跟男人私奔;人家睡的是床鋪,而日本人卻睡在榻榻米的廁所旁。日人侵臺,先以高壓手段統(tǒng)治,后卻以同化政策,然其生活習(xí)慣,與我們不同,故作童謠譏笑,使幼苗中都有敵愾心,視日本為夷狄,非我族類?!痹陂}南謝云聲《閩歌甲集》里也收錄了這首歌謠。并注明“通行泉州、廈門?!币虼耍烁柚{源自福建泉州,應(yīng)屬傳統(tǒng)歌謠。
臺灣的移民祖先有兩種:第一種是閩南移民,占總?cè)丝诘氖种甙?,多來自福建漳州、泉州。他們的歌用閩南語創(chuàng)作,稱閩南民歌。他們的民歌,一部分是從大陸流傳進去的,和福建民謠很相似;另一部分民歌,當?shù)剜l(xiāng)土氣息濃厚,全為新作,其內(nèi)容與藝術(shù)風(fēng)格,均有其特色。閩南民歌主要流傳地是臺灣北部的宜蘭,中部的彰化,南部的恒春。黃得時曾按此類歌的形態(tài),分為“七字仔”(又稱七字仔調(diào))和“雜念仔”(又稱雜念調(diào))兩大調(diào)類。七字仔又分為山歌調(diào)、五更鼓調(diào)、十二月調(diào)、數(shù)目調(diào)、名目調(diào)、嵌字調(diào)、臺日調(diào)、相褒調(diào)。雜念仔又分為十二月調(diào)、數(shù)目調(diào)、問答調(diào)、名產(chǎn)調(diào)、聯(lián)鎖調(diào)、急口令。這兩大類民歌,后來演變成所謂臺北調(diào)、彰化調(diào)、恒春調(diào)、宜蘭調(diào)、臺南調(diào)等各地的新律調(diào)。各個行業(yè)也有不同的民歌,如農(nóng)夫的情歌、耕作歌;藝妲酒女的《嘆煙花》、《鬧五更》;民間儀式所用的《哭調(diào)》;道士的《司公調(diào)》;詩人的《吟詩調(diào)》等。此外還有日?;顒訒r所用的,如飲酒時唱的《酒拳歌》、兒童游樂時唱的《童謠兒歌》等。
第二種移民,是客家移民,約占臺灣總?cè)丝诘奈宸种?。多來自廣東嘉應(yīng)州和潮州、惠州。他們“大部分聚居在桃園、新竹、苗栗、屏東等縣市,東部的花蓮,南部的高雄也不在少數(shù)?!彼麄兊母璞环Q為客家民歌,流傳于他們的聚居地。而其產(chǎn)生的中心地則是苗栗。其內(nèi)容和風(fēng)格,與閩南民歌不同,多屬于《山歌》、《山歌仔》、《采茶歌》之類。大多是采茶勞動時觸景生情,即興而歌,隨口而唱,想到什么唱什么,音凋韻律豐富多彩。后來,由“老凋山歌”、“山歌仔”、各種“小調(diào)”,發(fā)展到最普遍的“平板山歌”,統(tǒng)稱為“九腔十八調(diào)”。
閩南和客家民歌,都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民歌的鄉(xiāng)愁、含蓄、達觀、凄婉等特質(zhì)。但兩者的風(fēng)格也不盡相同。連橫說:“臺灣之人,來自閩粵,風(fēng)俗既殊,歌謠亦異,閩日南詞,泉人尚之;粵日粵謳,以其近山,亦日山歌。南詞之曲,文情相生;和以絲竹,其聲悠揚,如泣如訴,聽之使人意消。而粵謳則較悲越……勾欄所唱,始尚南詞,間有小調(diào)”。道出了兩者音樂特色的不同,同時也說明了當時民間及勾欄(也包括妓院等煙花之地。)流傳民歌的一些情況。
民間歌謠是庶民口頭流傳的文學(xué)形式,因此起初沒有文字記錄,只有通過文人整理才形諸文字。
民間歌謠往往被有目的地記錄下來,其中出于政治目的的歌謠整理最為常見。周朝有樂官、采詩官的制度,孔子則曾編寫《詩經(jīng)》,其中的“國風(fēng)”就是民間歌謠。后來有些地方歌謠也不斷被一些文人采擇,收錄在他們的詩文集中。宋元的詞、曲有一些即啟發(fā)自民間歌謠。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北部的近代民俗學(xué)研究風(fēng)氣日漸盛行,并東漸西傳,二十世紀初傳到中國。受其影響,中國近現(xiàn)代對于民間歌謠的重視于是生焉。1918年,顧頡剛等人在北京大學(xué)成立歌謠研究會,開始進行歌謠、故事的調(diào)查。后來整理付印的有《吳歌甲集》、《廣州兒歌甲集》等。最早的閩南語歌謠集是謝云聲的《閩歌甲集》,是一本閩南地區(qū)的兒歌集??图曳窖宰畲蟮拿耖g文學(xué)資產(chǎn)是山歌,第一部客家山歌集是丘峻編《情歌唱答》(1928)。
臺灣文化人對于臺灣民歌比較完整的整理,最早的是鄭坤五的《臺灣國風(fēng)》一集(1927)。但只收了情歌32首,后來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xué)集》有比較完整的收集,這兩部著作可以說是日據(jù)時期臺灣民間文學(xué)調(diào)查的集大成者。因為臺北是日據(jù)時期殖民政府的首府,所以當時的臺灣民間文學(xué)記錄主要在臺北地區(qū)。
在流行歌曲尚未在臺灣發(fā)展前,就已經(jīng)有閩南語民間歌謠在臺灣民眾生活中流傳,這些早期的民間歌謠,有些是來自大陸各地的民間小調(diào),是表達鄉(xiāng)愁的原鄉(xiāng)歌謠。有些則是在臺灣生成,反映農(nóng)村社會現(xiàn)象和為人處世的道理。早期的歌謠有《牛犁歌》、《飲酒歌》、《天黑黑》、《臺東凋》、《勸世歌》、《做人的媳婦》、《丟丟銅仔》、《喔杠杠》、《搖囝仔歌》、《六月茉莉》、《桃花過渡》、《病子歌》、《五更鼓》等。如《天黑黑》:
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夯鋤頭仔卜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迪鰩鼓/咿呀嘿都真正趣味//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夯鋤頭仔卜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辿魚留鼓/咿呀嘿都真正趣味//阿公仔卜煮成阿媽仔卜煮/二個相柏弄破鼎咿呀嘿都啷當叱當嗆哇哈哈/阿公仔卜煮成阿媽仔卜煮/二個相拍弄破鼎咿呀嘿都啷當叱當嗆哇哈哈/弄破鼎,弄破鼎弄破鼎咿呀嘿都啷當叱當嗆//哇哈哈哇哈哈哇哈哈哇哈哈
《天黑黑》(又稱《天烏烏》)是臺灣北部童謠。原是一種順口溜的童謠念詞,內(nèi)容詼諧有趣,鄉(xiāng)土色彩濃厚。據(jù)稱發(fā)源于終年梅雨的臺灣金瓜石一帶。歌詞是說阿公阿媽為了泥鰍要煮咸還是煮淡而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打破鍋灶,表現(xiàn)了臺灣民眾豐富的想象力和樂觀的性格。以“天黑黑,欲落雨”作為開頭句子的歌謠在臺灣分布極廣,臺北地區(qū)、彰化、嘉南平原、高雄地區(qū)及屏東地區(qū)均有,其原始發(fā)源地無法考證確定,隨著各地習(xí)俗文化的變異,所衍生出來的念謠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
又如蘭陽自然民謠《喔唝》:
十三十四電頭鬃啊喔唝啊喔唝/阿母仔唔知囝輕重親像牡丹花當紅?。竼y啊喔唝喔唝//十五十六轉(zhuǎn)大人啊喔唝啊喔唝/阿母仔唔知囝輕重困著會寒會凍?。竼y啊喔唝喔唝//十七十八當活動啊喔唝啊喔唝/阿母仔唔知囝輕重希望予囝早嫁/喔唝啊喔唝喔唝//十九二十半內(nèi)行啊喔唝啊喔唝/阿母仔唔知囝輕重親晟趕緊甲阮放?。竼y啊喔唝喔唝該歌謠表現(xiàn)了孩子成長的歷程和母子親情。
客家山歌較普遍傳唱的有《月光光,秀才娘》: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jié)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放介鯉魚八尺長。長介拿來炒酒食,短介拿來討娘。
另如《新織籠》:
新織籠,紡紡花,拗朵花子供鵝嬤,鵝嬤面前一本書,拿奔阿哥去讀書,阿哥撿到一條金腰帶,拿奔阿嫂繡花鞋,繡到花鞋八九箱,拿奔上街叔婆牽新娘,新娘娘,問你來路有幾長,十個長江九個凹,十爐佛子九爐香。
客家山歌純樸自然,通俗上口,興之所至,脫口而出??图疑礁璧脑~和曲都非常豐富多彩,它是“客家人最主要、最具特色、也最為吸引人的藝術(shù)代表”??图疑礁枰魳匪赜小熬徘皇苏{(diào)”之稱,形容客家山歌曲調(diào)繁多。其中,九腔為:海陸腔、四縣腔、饒平腔、陸豐腔、梅縣腔、松口腔、廣東腔、廣南腔、廣西腔等。十八調(diào)為:平板、山歌仔、老山歌、思戀歌、病子歌、十八摸、初一朝、剪剪花、桃花開、上山采茶、瓜子仁、調(diào)五更、送金釵、打海棠、苦力娘、洗手巾、賣酒、桃花過渡、繡香包等。客家山歌傳入臺灣后,同樣也有新的創(chuàng)造,同時也受到閩南歌仔的一些影響。如《渡臺悲歌》描述一個客家青年聽信了專門攬客偷渡的“客頭”之言,來到臺灣,備嘗艱辛。從內(nèi)容上看,顯然受到閩南長篇走唱歌仔的影響。反之,客家山歌也會影響閩南歌仔。
二、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歌詩
此時期,臺灣南島語系群族大約有四十萬人口,占臺灣總?cè)丝诘陌俜种?。他們生活較特殊,文化進步較緩慢,但有著多種多樣的口承文學(xué)類型。史惟亮認為,“山地各族,因為他們?nèi)匀贿^著較少被都市文明侵襲的部落生活,乃能保持了他們民歌的純;因為他們長期音樂生活的繁衍,乃能使他們的民歌多姿多彩?!边@是對當時高山族民歌流傳與保存情況的較為正確的估價。
對于臺灣南島語系群族民間文學(xué)的搜集整理工作,在1885~1887年間開始。臺灣鵝鸞鼻燈塔守望人、英國George Taylor是第一個著文介紹原住民神話故事的人。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來臺日本人開始采錄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主要用日文在東京發(fā)表。也編各種選集,如1923年在臺北出版的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編《生番傳說集》,小川尚義、淺井惠倫的《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川合真永《臺灣笑話集》、片岡嚴《臺灣風(fēng)俗志》等,但日人資料均不附原文。后來則有李獻璋的《臺灣民間文學(xué)集》和婁子匡、江肖梅等的相關(guān)著作。
南島語系群族有著多樣的歌謠音樂類型。如布農(nóng)族的歌謠,保留著人類最原始的歌唱方式,少有樂器,沒有舞蹈,并將自然和諧的美學(xué)理念與沉潛內(nèi)斂的社會觀,完全融入音樂;鄒族的音樂文化豐富多變,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生活性音樂和朗誦式歌謠曲風(fēng),其中對唱之歌流傳最廣,如勤勉歌、捉螃蟹歌、滑稽歌等歌謠;排灣族的婚禮歌謠、情歌對唱、祭儀性歌謠、童謠極具特色,其詞意生動而富文學(xué)、哲學(xué)興味。
南島語系群族的歌謠音樂與其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guān),如農(nóng)耕歌、狩獵歌、情歌、捕魚歌、祈禱豐收歌、戰(zhàn)歌、驅(qū)魔歌等,不僅用于娛樂、抒情,更有宗教、社會等功能。由于臺灣南島語系群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因此歌謠還有傳承歷史記憶的功用,如祖靈歌、傳說歌等。但以漁獵、農(nóng)耕為主要生活形態(tài)的南島語系群族,隨著生活空間的日漸狹小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其歌謠音樂也逐漸改變了風(fēng)貌。統(tǒng)治臺灣的日本人,常常歧視他們,刪改其民謠,逼迫他們改變曲調(diào),并唱日語歌詞。如一些阿美族民歌中有了漢族小調(diào)的韻味;日本殖民統(tǒng)治使一些阿美族民歌中有了日本小調(diào)的風(fēng)格;西洋傳教士所帶來的教會音樂,使其歌詩中多了圣樂歌詠的部分,如:
(1)《憐憫吾等》(按:賽夏族旋律,以客家語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