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平
摘 要: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們對過去經歷過而且獲得成功的事情容易發(fā)生興趣.心理學研究結果也表明:正確而充分的激勵能使一個人自身的潛力發(fā)揮到80%至90%,而缺乏激勵則只能發(fā)揮其潛力的20%至30%.鑒于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從生活中體現數學的價值;給學生一個恰到好處的情景創(chuàng)設;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在課堂中多開展競賽類活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的催化劑.學生如果對學習數學有興趣,那么在數學學習中產生的思維活動也是最積極、最有效,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也就最清晰、最牢固.這樣,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教育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數學價值 情景創(chuàng)設 成功體驗 數學競賽 興趣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樂觀和光明的教育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的主要條件.在數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數學教師應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數學,甚至熱愛數學.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師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并得到激勵與肯定.
一、在實際生活中體現數學價值,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如:通過計算可求出任一天是星期幾.首先,我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今天是星期幾?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星期一.我接著問:你是怎么知道的?翻日歷,學生答道.我說,要是沒有日歷怎么辦.學生顯出無可奈何的神情,我借機告訴學生:我可以教你們一個不翻日歷通過計算得出任一天是星期幾的方法.學生此時的情緒空前高漲,我便將計算星期幾的公式及計算方法教給學生,并要學生通過計算得出今天是星期幾,當學生得到和事實上一致的結論時異常興奮.為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我便叫學生計算兩個日子:1996年春節(jié)是2月19日,這一天是星期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是星期幾.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數學學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師不但有淵博的知識,還要結合數學科的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以情趣導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數學教學心理學認為:教師應該設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前處于對知識的“饑餓狀態(tài)”,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熱情.絕大多數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有敏感性和好奇心,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和好勝心理,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具體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想努力弄懂該知識點和技能的求知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一次團體操排練活動中,某班45名學生面向老師站成一列橫隊.老師每次讓其中任意6名學生向后轉(不論原來方向如何),能否經過若干次后全體學生都背向老師站立?如果能,則請你設計一種方案;如果不能,請說明理由.
問題似乎與數學無關,卻又難以入手.注意到學生站立有兩個方向,與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有關,向后轉又可以想象為進行一次運算,或者說改變一次符號.讓我們再發(fā)揮一下想象力:假設每個學生胸前有一塊號碼布,上寫“+1”,背后有一塊號碼布,上寫“-1”,那么一開始全體學生面向老師,胸前45個“+1”的“乘積”是“+1”.如果最后全部背向老師,則45個“-1”的“乘積”是“-1”.再來觀察每次6名學生向后轉進行的是什么“運算”.假如我們設想老師不叫“向后轉”,而稱這6名學生對著老師的數字都“乘以(-1)”.這樣問題就解決了:每次“運算”乘上了6個(-1),即乘上了6個(+1),故個數的乘積不變(數學上稱為不變量),始終是(+1).所以要乘積變?yōu)椋?1)是不可能的.學生很快就理解了.
三、開展數學競賽,增強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很多中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并非對數學的重要性有多少認識,而是覺得數學很深奧、很美,幾何證明很神,數學運算很有趣.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往往會感覺比較枯燥乏味,缺乏新意,熱情便會減少.所以,如果課堂形式新穎,語言生動幽默,減少機械化的操作,則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已知a、b、c都是非負整數,且28a+30b+31c=365,求a+b+c的值.
一般學生會認為這道題目無從下手,一個方程三個未知元,這怎么可能確定出它的解呢?其實我們繼續(xù)觀察它的系數:28,30,31,365,聯(lián)想生活常識,它們恰巧分別是:一年中二月份的天數、小月的天數、大月的天數以及全年的總天數.根據條件28a+30b+31c=365知,要求a、b、c,只要分別算出一年中的二月份和小月、大月的數量即可.顯然,一年中二月份的數量是1,小月的數量是4(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大月的數量是7(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即有a=1,b=4,c=7,所以a+b+c=1+4+7=12.
學生每當解決一道難題,心中的喜悅便會油然而生.
不言而喻,學數學應遵循一種良性的互動模式:數學美的熏陶——興趣的產生和保持——優(yōu)異的學習效果.數學是一門很美的藝術,每當遇到精辟的解法,數學的美感便會自然產生,學生也就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上數學.
四、嘗試成功體驗,強化學習興趣
愛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只有學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進一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數學思維訓練,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因為“成功帶來的愉快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學生想當一名好學生的愿望就是依靠這股力量.”
如:由兩個人玩的“搶30”游戲,游戲的規(guī)則是這樣的:第一個人先說“1”或“1、2”,第二個人要接著往下說一個或兩個數,然后又輪到第一個人,再接著往下說一個或兩個數,這樣反復輪流,每次每人說一個或兩個數都可以,但是不可以連說三個數.誰先搶到30,誰就得勝.游戲開始后,雙方報數要快,不允許拖拉.我們可以分析,要想獲勝,其實這是有克敵制勝的策略的.要想要搶到30,先要搶到27,要搶到27,則先要搶到24,要搶到24,則要先搶到21,…,要搶到6,則要先搶到3.通過動腦筋,就可以取勝,體味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依靠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將給人注入新的活力.
在數學教學中,由淺顯的問題入手,摸索學生心理底限,增加數學解析的通道,引導學生對習題作出正確的解答.即使學生偶爾回答還不夠準確,解答還不完善,我們也不應有絲毫的責備,而應去發(fā)現他們的亮點,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最終讓學生明白只要開啟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總而言之,適當的成功或失敗都可以增強后續(xù)學習的動機,但成功體驗對動機的激發(fā)作用大于失敗的體驗.尤其是對中差生來講,進一步的失敗會導致學習動機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則會成為學習動機的“激活劑”.因此,我們在設計提問、板書、作業(yè)時要因人而異,分層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想做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找到開啟數學王國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耕耘思索收獲》,2005年.
[2]《新世紀教師道德教育論》,2005年.
[3]《學生教育教學心理學研究》,2004年.
[責任編輯: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