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昕
摘要:出國培訓班時文閱讀課程的開設旨在讓學習者通過閱讀最能夠反映當今西方社會各領域發(fā)展動向的英語文章,提高閱讀能力,更新語言知識,同時了解目標語國家的文化,縮短出國后適應新文化的時間。文章依據(jù)語言學者提出的“外語教學中,文化與語言不可分割”這一觀點,以及文化與文化休克的定義,探討了如何在出國培訓班時文閱讀課程的選材與教學實踐中導入目標語文化因素,以加強學員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達到他們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出國培訓班時文閱讀 選材 教學 文化導向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新知識、新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國各領域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合作不斷增加,國內(nèi)很多科研機構(gòu)及企業(yè)近年來紛紛選派技術及管理骨干去西方發(fā)達國家學習,旨在提高我國技術領域內(nèi)中高層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水平。社會上各種語言出國培訓班也應運而生,以為這些出國人員做好語言與文化上的準備。筆者所在學院在近幾年內(nèi)就承擔了若干英語出國培訓項目,受訓者均為國家科研機構(gòu)的骨干技術與管理人員或高校理工科及經(jīng)濟類的教學與科研人員。筆者有幸多次參與出國培訓班的教學工作,其間感觸最深的是時文閱讀課的選材與教學。
時文閱讀課是讓學習者通過閱讀最能夠反映當今西方社會各領域發(fā)展動向的英語文章,提高閱讀能力,更新語言知識。并從各個方面了解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從概念的界定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門課程很難有固定的教材,因為社會時刻在進步,時文閱讀材料需要不斷更新。市場上的時文閱讀出版物盡管種類繁多,但很難在內(nèi)容上做到“與時俱進”。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材料無法滿足出國培訓班學習者在短時間的閱讀訓練之后,不但能提高英語閱讀的速度和理解力,而且能了解目標語國家的文化,縮短出國后適應新文化的時間的要求。
因而筆者在擔任這門課的教學時,首先的任務是甄選閱讀材料,然后根據(jù)所選材料設計教學方案、組織教學。
在選材和教學過程中,筆者針對出國培訓班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學習目的與要求,依據(jù)跨文化交際學中關于文化的定義和文化休克的闡釋,將英語閱讀教學與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二、理論依據(jù)
1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
Kramsch認為文化與語言是不可分割的,這二者共同構(gòu)成一個經(jīng)驗體系或范疇。在其論著《外語教學的語境與文化》一書中,她指出學習者的文化意識與對第二文化的學習能夠幫助提高其第二語言的熟練程度。在她看來,第二語言學習者和外語學習者必定會成為第二文化的學習者,因為不了解目標語的文化語境,學習者不可能習得該語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Syram(1989)在他的《外語教育中的文化研究》一書中提出,文化是二語與外語教育中的“潛”課程。他指出語言教學極少能脫離對以目標語為母語者所處文化的教學而進行,因為語言往往涉及他們的知識、對世界的認識、文化觀念及文化學習。
2文化定義與文化休克
對于文化并沒有什么標準的界定。文化研究者對此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認為文化是影響人們思維與行為的價值、信仰與態(tài)度體系。文化是人們共享的,是可以習得的。而語言與文化學家Samovar等則把文化定義為知識、經(jīng)驗、信仰、價值觀、行為、態(tài)度、宗教、時間觀念、角色觀念、空間觀念,以及對宇宙的認識等的沉淀,是人類群體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通過個人與集體奮斗積累的結(jié)果,并將其一代一代傳下去。
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是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一個陌生的文化當中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一個長期適應于自己母文化的人移居到一種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時,常常會在一段時間內(nèi)出現(xiàn)這種文化休克現(xiàn)象。
三、時文閱讀材料的選擇
1針對對象
出國培訓班學員均為成人,具有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以上英語能力,并有一定的??陬^表達能力,在教師指導下閱讀英美報刊上所登載的原版文章不存在困難。學員們學習目的明確,即在通過幾個月的培訓之后。出國深造,適應目標國語言與文化環(huán)境。
2選材標準
閱讀材料不僅應保證語言上的語料真實性,而且應有利于學員了解目標國家的文化,具備該國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yǎng)學員目標語文化的文化意識,使學員在學習目標語言的同時,也成為目標語為母語者所處文化的學習者,從而在出國學習過程中,較快地適應新的文化環(huán)境,縮短其“文化休克”的時間。
根據(jù)上文中提到的語言與文化學家Samovar對文化的界定,閱讀材料應能幫助學員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以目標語為母語者的知識、信仰、價值觀、行為、態(tài)度、宗教、時間觀念、角色觀念及空間觀念等。
3材料來源
閱讀材料均選自國內(nèi)外有名的最新外文期刊,如《英語世界》、《英語學習》、《英語文摘》,或美國最新報刊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以確保語料的真實性、語言的新穎性及內(nèi)容的時代性。
4材料內(nèi)容
筆者選了24篇文章,從內(nèi)容上可按文化因素主要分為下列幾類:
(1)英語國家風俗禮儀,含迷信、人與人之間的體距等,如“Golden and Silver Weddings”(《金婚和銀婚》),“Keep YourFingem Crossed”(《祈求好運》),“The Problems of Proxemies”(《空間關系學的問題》),“Ten Command。ments of Cell Phone Etiquette”(《手機禮儀十誡》等。
(2)英語國家社會生活及動態(tài),含西方女性回歸家庭、旅游、西方社會網(wǎng)絡犯罪、槍支控制等。如“21st Century Housewives:AI Home and Proud of It”(《二十一世紀的家庭主婦:回歸家庭并且為之自豪》),“FamilyTravel Fun:Not an Oxymoron?Really”(《家庭旅游的快樂:并非矛盾修辭?真的》),“A Crime Wave Festers In Cvbempace”(《網(wǎng)絡犯罪狂潮》),“Calling All Morns。Again The woman behind the Million Mom March saysits time forart—other Mothers Day rally for gun-conerd”(《再次向所有的媽媽呼吁——百萬母親大游行的組織者稱又該在母親節(jié)這天就槍支控制問題組織集會了》)等。
(3)體育與娛樂,含重大體育賽事、電影介紹等。如,“FortheLakem,RealityBites”(《對于湖人隊來說,現(xiàn)實很殘酷》),“At the Movies,at Least,Good Vanquishes Evil”,(《至少在電影中,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
四、教學實踐
筆者采用互動式教學,設計各種活動,如用反映中西方人民生活與習俗的圖片或照片等視覺材料讓學生辨別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激活學生對文中所涉及文化現(xiàn)象的知識后,引發(fā)其對該文化現(xiàn)象的討論,輔以筆者總結(jié)式的背景知識介紹,再將配有筆者針對該文化現(xiàn)象及文中有難度或特點的語句提出的問題的材料發(fā)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對原版文章語言正確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目標語文化,或進行文化配對和自由討論活動。這里以幾篇針對英語國家迷信、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及西方電影的文章為例,介紹筆者在該課程教學中如何導入文化因素。
實例1(體距)
不同的文化群體對于空間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空間,即一個人與另外的人之間所保持的空間距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于個人空間的需求不同。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了解有助于調(diào)整跨文化社交活動,而對其知之甚少甚至毫不了解則可能成為社交沖突的根源。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個人空間與體距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筆者針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選取了載于2000年1月11日IndustryWeek周刊上由Terrl Mor-rison與Wayne A,Conaway撰寫的主題為個人空間與體距的文章“The Problems of Proxemics”(《空間關系學的問題》)作為學員的學習材料。筆者先把從國內(nèi)期刊《新視聽》上復印下來的東西方兩個不同國家的人排隊的照片給學員看,然后讓他們就這兩幅照片加以討論,引入不同文化背景中陌生人之間不同個人空間需求與體距這一主題。接著讓學員做一個文化配對題,左欄為國家名,右欄為與體距相關的現(xiàn)象,從而使學員了解東西方不同國家在個人空間與體距方面的需求的差異。然后讓學員讀文章深入了解這一問題,并加以討論。通過對該文章的學習與討論,及筆者參考國內(nèi)外空間學研究成果之后對學員的討論加以總結(jié),使學員了解:一般說來中東人、拉丁美洲人和歐洲南部人之間的距離比北歐、北美人之間的距離要近,中國人的體距比西方人的體距要小。同時學員也了解到在西方國家應入鄉(xiāng)隨俗,在空間距離上盡量避免侵擾他人,以免造成沖突。
實例2(迷信)
迷信是一種很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它深深扎根于人們的潛意識中,從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如出行、婚嫁、家居生活等。不同國家人們在此方面有不同的風俗。筆者選取的有關中西方迷信的文章“Keep Your Fingers Crossed”(《祈求好運》)引起了學員濃厚的興趣,也引發(fā)了大家對中西方迷信及迷信對自己生活的影響的熱烈討論。筆者讓學員快速閱讀全文,找出文中所有有關西方迷信的現(xiàn)象,并讓大家進行討論。從對該文的學習當中,學員了解到并不只是我們中國人會迷信,在西方科技發(fā)達的國家,迷信也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在西方人看來,星期五不是一個好日子,因為傳說耶穌基督是在某個星期五死去的;鹽如果被撒了,那就意味著厄運;打破鏡子不是好兆頭;不要從梯子下面走過,等等。學習完課文后,又組織學員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討論他們生活中的迷信現(xiàn)象。短短兩個課時的學習,學員通過對一篇千字文章的閱讀與討論,對比了中西方文化,并將其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加深了對西方社會生活的了解。
實例3(電影)
電影是一種富有文化特色的大眾娛樂方式,它反映某一文化或多種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體現(xiàn)影響人們社會生活的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等。通過讀西方人介紹西方電影的文章,學員不僅能了解到西方社會的動態(tài)。而且能學習西方人生活的宗教與歷史背景。筆者從美國報刊上選取的由專欄作家SharonWaxman撰寫的“At the Movies,at Least,Good Vanquishes Evil”(《至少在電影中,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一文,就描述了美國電影人如何利用歷史題材反映“9·11”之后美國人急切地想戰(zhàn)勝敵人的愿望,宣揚英雄主義。作家在文中較大篇幅地介紹了以神話和歷史上最著名的載于《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戰(zhàn)爭為題材的電影《特洛伊》及選材自6世紀英格蘭的領導人帶領人們抵抗國外侵略者的入侵的傳奇國王亞瑟王傳奇故事的電影《亞瑟王》。筆者在學員閱讀文章之前,先組織學員討論當前國際形勢以了解大背景,接著向?qū)W員簡介特洛伊戰(zhàn)爭與亞瑟王及其圓桌王的傳奇故事,使學員對這些歷史神話傳說具有一定的了解。通過閱讀這樣一篇介紹電影的專欄文章,學員們深刻理解了美國的社會動態(tài),并同時了解到影響西方社會的神話傳說。
五、教學效果反饋與總結(jié)
在為期三個月每周兩次四學時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后,筆者組織培訓班學員進行了座談,就課程選材與教學進行評估。對于課程選材(筆者選了十篇文章)與教學方式,對學員作問卷調(diào)查,學員反饋信息如下:(調(diào)查學生人數(shù):24人)
學員們認為時文閱讀課程選材新,具有真實性、現(xiàn)代感,而且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大部分學員認為這些文章對于他們加強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幫助很大。對于教學方式,他們表示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形式活潑多樣,既有直觀的視覺材料和文化配對活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又有主題討論和背景知識介紹深化他們對西方文化特定方面的了解。通過學習這些材料,他們不僅接觸到了最新的英語語料,而且了解了西方社會習俗、動態(tài),從而使自己在提高語言理解的基礎上。習得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學員們對時文閱讀課的選材與教學都表示很滿意。
當然,通過時文閱讀課導入西方文化必然有它的局限性。這樣的文化導人注重有形的文化知識,即既有的文化事實,以及某些跨文化交際的規(guī)約。這種知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是不可缺失的。但根據(jù)LinellDavis對文化意識的界定,文化意識有四種程度,經(jīng)過正規(guī)的培訓學習認識到不同于本國文化的重要文化特征,從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識雖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仍停留在思辨水平。只有通過成為目標文化的一員親身經(jīng)歷該文化之后形成的文化意識才能達到最高可信度。因此,通過組織學員閱讀包含目標語文化不同文化因素的文章,在教學中注重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文化導入,雖然能激發(fā)學員的興趣。加深學員對目標語文化的理解,但只能從知識上和思想上為學員做一些準備。
參考文獻:
[1]Eli Hinkel.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 6-7.
[2]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3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6-119.
[4]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