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峰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及觀念自古以來影響和制約著人們。據(jù)《易·系辭》記載,“黃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說,在五千年前,人們就按照特定的樣式穿著寬而下垂的衣裳參加拜祖先、祭天地、敬鬼神的活動,使得部落社會由亂走向治。這一由周人記述的傳說,充分反映了中國人因服飾“治天下”的思想。儒家繼承和發(fā)揚了這一思想,并把衣冠進一步政治化、禮制化,以達“治天下之道”。而興盛于明清時期的官服上的補子,作為一種獨特的衣冠服飾,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儒道禮制的內(nèi)涵,更以其獨有的特色在藝術(shù)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包含在“禮”的概念中。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禮制的要數(shù)文武百官的官服了。補服即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也稱“補袍”或“補褂”。補子就是補綴在補服前后胸背位置以區(qū)分身份和地位的一塊飾有紋樣的或方或圓的紋飾。各級官員按照品級的不同,補子的圖案紋樣也不同。
一.補服制度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
補服制度的產(chǎn)生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形制上,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淵源。中國思想上受儒學禮制的影響,等級觀念分明。補服的根源也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形制上,補服受前朝的影響,使其紋樣更加制度化、規(guī)范化,以特定的圖案代表特定的意義。
1.補服的產(chǎn)生思想上受儒教禮制的影響
中國的服飾制度,始終與中國禮教緊密相連。儒家所提倡的禮教思想在中國確實有著根深蒂固的生存環(huán)境。它特別強調(diào)封建的倫理常綱,以“家國同構(gòu)”為特點,國君即家長,治國不靠法治而靠人治,要維護人治就必然重視道德教化,才能構(gòu)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的理想境界。因此,以“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仁、義、禮、智、信)為主的儒家道德綱領,被一代代的繼承。而“存天理、滅人欲”的口號的提出,把本來還有不少人情味的孔孟之說,變成了冷酷無情的封建禮教。中國的服飾制度是以周禮為基礎形成的,是與道德教化融為一體的。中國歷代王朝都對服飾加以禮法的約束,使社會風尚中滲透了嚴格的等級尊卑觀念,在上層社會的服飾制度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為了“存天理,滅人欲”,鞏固其統(tǒng)治,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專門頒布袞冕制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guī)定官服常服采用補子區(qū)別官階高低。至此,在儒學“三綱”、“五?!?、“禮制”的影響下,穿衣戴帽已不是生活小節(jié),而是道德大節(jié),任何人都不得逾越和侵犯。
2.補子形制產(chǎn)生的淵源
其實,在服飾上以一個可辨的紋樣或圖形來代表不同的等級,是中華服飾文化常用的一種手段。有的認為以飛禽走獸作為百官象征的制度,最早出現(xiàn)于唐朝武則天時期。當時以不同錦紋賜予百官,稱為“襖子錦”,不同品級的官員賜予不同動物紋樣。另有說法認為補服之源頭,可上溯至元代。在內(nèi)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所畫人像皆有花卉圖案。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曾發(fā)現(xiàn)有不少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似可視為補服之濫觴。但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此類圖案作為補服用于官員服飾的實物證據(jù)。且此類方補多為以花卉為圖案,與后來作為官階標志的動物圖案大不相同。至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規(guī)定常服(百官在一般場合穿的禮服)采用補子區(qū)別品味,即將不同圖案紋樣繡于袍上:文官采用飛禽,武官采用猛獸,以顯不同官階等級。清于1644年入關(guān)定都北京后,官服制度基本承襲明代遺制,僅略作修改。清朝官員等級分為“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一至九品補服補子按等級以圖案區(qū)分,仍采用文官為飛禽類,武官為走獸類為徽記。
二.明清兩代章補紋樣及其藝術(shù)特征
1.明代補子的藝術(shù)特色
明代補子直接繡于前胸之上,圖案為各色禽獸。在明代,除了皇帝、太子、郡王以外,公侯、駙馬、伯等人員地位最高。因此,這類人員的補服所用補子圖案為麒麟、白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等異獸。在此以下,文武官員按品級分列,采用不同圖案:文官須具斯之雅致之品質(zhì),故選用美禽作圖紋;武官須顯示彪悍勇猛之銳氣,故選用猛獸作圖紋。
以下是洪武二十四年規(guī)定的文武官員補子紋飾:
2.清代補子的藝術(shù)特色
清代補服是官服系列中直接承襲明代官服形式的服飾之一,又稱“補褂”。滿族習慣穿褂,即在袍子外面再穿一件稍短的褂子,樣式為圓領、長袖、對襟、平袖口,當胸和后背為補子圖案。清朝以馬上得天下,其服飾也體現(xiàn)了這種觀點:袖子是馬蹄袖,跪下,雙手伏地,如同一匹馬狀;朝珠就是馬韁繩;補子就是馬鞍。這種說法形象生動的說明了清朝官服的特點。補子圖案與明代差不多,即文官用飛禽,武官用猛獸。但形狀分為方圓兩種,貝子親王為圓補,一般品官為方補。
以下是清代各級文武官員補子紋飾:
宗室:
一般品官:(動物圖案均為單只)
3.明清命婦的補子紋樣
在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服,通常穿著于慶典朝會上。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準,尺寸比男補要小(長寬約二十四公分)。凡武職官的妻、母不用獸紋補,而和文官家屬一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嫻雅為美,不必尚武。
4.明清補子紋樣的差異
第一,形制差異。
明代補子較大,為方形,約四十公分見方。由于明服為盤領窄袖大袍,故前胸補子是完整一塊,且只在前胸織繡。清代補子略小,約三十公分見方。宗室以上為圓補,一般品官為方補。而且清代官服為補褂,是對襟開,補子縫制于前胸和后背,前胸位置的補子被一分為二,分成左右兩塊分在對襟褂上。
第二,邊飾差異。
明代補子較為樸素,四周沒有過多裝飾,多為光邊;清代補子相對制作華麗,四周用花邊裝飾,且加工精細。
第三,色彩差異。
明代補子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五彩繡補較為少見。清代補子顏色很深,有青、黑、紺色、深紅等。上面五彩織繡,制作華美,色彩艷麗,裝飾性很強。
第四,織法差異。
明補有單獨織好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衣料上再織制成衣的。而清代則是補子單獨織繡后再縫綴到補褂上。
第五,內(nèi)容差異。
依據(jù)上表我們可以看到清代一至九品各級文武官的代表動物略有不同。除此之外,明代文官四品以下補子圖案大多為雙禽成雙成對,相應成趣。而至清代,則全部為獨禽獨獸,形態(tài)全部昂首向日。且縱觀兩代補紋,靈鳥大都單腳立于水紋或云紋之上,靈獸則立于枯木、巖石、綠坡上,顯示出飛禽的輕盈和猛獸的偉岸。
除了有飛禽走獸外,兩代均繡有海水和巖石的圖案,意寓“海水江崖,江山永固”,“一統(tǒng)山河,萬世升平”,是古人的美好期望。另外,清補背景中還繡有八吉祥、八寶、暗八仙、細水流云、蝙蝠等紋樣,都顯示出對平安吉祥的祈求。
三.章補紋樣的人文意義
補服自產(chǎn)生就受到了儒教禮制的影響,是文化已經(jīng)“意識形態(tài)化”的具體表現(xiàn),受到了意識的主宰。而補服上的章補紋樣也被相應地賦予了特定的含義,與儒教禮制相符相應,成為儒家思想與道德標準的載體,巧妙地展現(xiàn)著其特有的象征意義。
1.章補紋樣被視為“治天下之道”,是等級尊卑的外在表現(xiàn)。
儒學講階級差別,講統(tǒng)治秩序,對人民講服從,對君主講仁政?!坝芯?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笔穹棢o等級之分,而除帝王唯我獨尊外,王公列侯百官的低位等級十分明顯。從某種角度看,章補紋樣正顯示了這種尊卑等級的差別,形成以帝王為首的官場秩序。由此看來,章補紋樣正是儒家把物質(zhì)生活政治化的思維方式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被視為“治天下之道”。
2.章補紋樣的色彩符合傳統(tǒng)的五行觀。
五行學說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論。他并不源于儒家,而是一種古老的宇宙觀。它認為五種物質(zhì)(金、木、水、火、土)是構(gòu)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它們之間相生相克的關(guān)系形成了宇宙的變化。源于五行的青、紅、黑、白、黃這五種顏色被古人視為吉利祥瑞的正色,五色遵照五行,金—白,木—青,水—玄(黑),火—赤(紅),土—黃。補子的底色大都為青、黑、紺色、深紅等,與古代五方正色信仰相符合,與我國傳統(tǒng)服飾底色觀相符合,正是積淀著深厚歷史文化精髓的五行色彩的綜合使用。
3.章補紋樣符合天人合一的精神觀。
中國文化在思想觀念上有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鬃印叭收邜廴恕钡乃枷肱c老莊的“道法自然”都力主人們在自然、恬淡、無為之中回歸自然的思想,都是外在自然事物與主體情感的結(jié)合。這種相互滲透、融合、物我完美結(jié)合統(tǒng)一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是藝術(shù)設計的最高境界。清代補子圖案都采取相同的構(gòu)圖,即在圖案的上方都有日紋,一只飛禽或猛獸站在水天中間,昂首向日,眼神永遠追隨著太陽,正是自然事物與主體情感相互交流、物我結(jié)合的典范,表現(xiàn)了古人由此想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期望。
4.章補反映了儒家注重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是“婦德”的體現(xiàn)。
“婦人無貴賤;母以子貴,妻以夫貴,古之定禮也?!边@句話比較準確地說明了儒家人倫關(guān)系中婦女的從屬地位。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著人們,在禮服上的章補紋樣中也不例外。命婦的禮服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準,一切以男子為核心。西漢董仲舒也認為“丈夫雖賤,皆為陽;婦女雖貴,皆為陰”,符合陰陽相濟的傳統(tǒng)觀念中的男為陽為主,女為陰為附的觀念,使“男尊女卑”永恒化,并時時刻刻提醒著女性。他還從“三禮”中抽取“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為婦女言行的最高準則。婦女的行為舉止、衣著打扮都要服從于男子,跟隨于男子,取悅于男子,禮服上的章補紋樣也不例外,這就是“婦德”的體現(xiàn)。
中華服飾幾千年,傳統(tǒng)觀念、儒道思想無不在點點滴滴、形形色色的滲透于其中。章補紋樣不僅僅是中國幾千年禮教制度和數(shù)千年來固循的儒家思想的一種載體,更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它正以其鮮明的特點提醒著人們?nèi)ネ诰蛑腥A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參考文獻:
[1]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2]趙農(nóng),《中國藝術(shù)設計史》,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5年.
[3]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4]趙超,《衣冠五千年—中國服飾文化》,濟南出版社,2004年.
[5]江平,石春鴻等,《服裝簡史》,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年.
[6]諸葛鎧,“淺議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儒學內(nèi)涵”,《新世紀的彩霞—首屆中國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紅旗出版社,2003年.
王峰,河南科技學院藝術(shù)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