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旦
[摘要]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正日益受到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本文通過調查,對農村留守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現狀進行了翔實的分析,并根據農村留守學生的特點,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教育思考。
[關鍵詞]留守學生;調查分析;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6-0016-02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農村外出打工的農民也呈上升的趨勢,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其中,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更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熱點話題。作為農村中學教師,為了更好地了解學校的留守學生現狀,筆者不久前對所在中學的留守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的對象是七年級和八年級的留守學生(共91人,占七、八年級總人數的14.7%)。問卷涉及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狀況等方面?,F根據調查,對留守學生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留守學生的現狀調查分析
1,父母關愛嚴重缺失。調查發(fā)現,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60.4%,半年回家一次的有26.4%,一個月回來一次的僅13.2%;而能與父母一周聯系一次的僅9.9%,很少聯系的有16.5%,不定時的有59.3%,還有14.3%的學生連父母的聯系方式都不知道。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長期與孩子分離,對孩子缺乏關愛,缺乏交流溝通,致使一些留守學生自卑封閉,有著嚴重的叛逆心理。
2,隔代教育比較普遍。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學生絕大多數與他們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占57.1%;有25.3%的留守學生與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獨自一人生活的有15.4%,另有2.2%寄宿在老師家里。留守學生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將近85%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于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jiān)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jiān)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jiān)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能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教育引導。
3,學習情況令人擔憂。在學習成績方面,留守學生中學習成績優(yōu)秀(平均分80分以上)的僅占7.7%,平均分在50分以下的有38.5%。有39.5%的學生認為成績不好的原因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有48.4%的學生則認為原因是學習沒人監(jiān)督和指導。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作業(yè)能很好完成的僅23.2%,完成情況一般的有33.7%,而有43.1%的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較差。在時間安排方面,能很合理安排時間的僅11%。在周末和放假時,安排學習的僅25.3%,去網吧或打游戲機的29.7%,大部分時間看電視或影碟的有45%。23.1%的留守學生承認自己很不喜歡上學,92.3%的留守學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指點和輔導,有65.9%的留守學生希望父母能夠在身邊幫助自己學習。通過觀察比較,筆者認為,導致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長時間在外,對孩子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和指導,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及時和有效的解決,致使其對學習缺乏熱情,時間觀念淡薄,自覺性降低。
4,心理發(fā)展出現偏差。調查發(fā)現,留守學生在心理方面表現出了偏差:(1)處事方式不合理。在回答“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你會怎樣”這一問題時,有46.2%的學生選擇了“憋在心里”這一方式,有24.2%的學生選擇“很傷心,想哭”,有17.6%的學生表示會“找同學傾訴”,而只有12%的學生選擇“與父母或老師交流”。(2)缺乏自信。調查中發(fā)現,只有18.7%的學生認為自己很棒,而有75.8%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5.5%學生則完全喪失了自信,認為自己做什么事都不行。這一結果表明,留守學生的自信心正受到無形的打擊,他們需要重新建立自信,去面對生活和學習。(3)缺乏安全感。調查發(fā)現,有28.6%的學生總是害怕被身邊的人欺負;37.4%的學生則表示會害怕遇到陌生人,害怕陌生人的出現會對自己不利;有34%的學生則認為交朋友是為了自己不會被別人欺負。(4)交流出現困難。在調查中發(fā)現,有40.7%的學生認為自己與父母在交流時有困難,有39.6%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會主動找老師交流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有19.7%的學生平時很少與同學進行交流。(5)性格脾氣暴躁。有22%的學生表示自己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和別人吵架或者發(fā)脾氣。
這些心理偏差的出現,是由于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長時間處于孤獨和擔心害怕的情境之中。久而久之,給心理發(fā)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容易產生心理幻想,讓自己孤立起來,形成自閉、孤僻、內向、暴躁等性格,不愿與人交往,對外界的一切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變得冷漠。
二、留守學生的教育思考
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從社會到學校,從家長到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和思考良好的教育對策。下面筆者根據這次的調查,就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談談自己的思考和體會。
1,建立留守學生檔案。筆者發(fā)現,在調查的12個班級中,沒有一個班主任知道自己班級中哪些學生是留守學生,不清楚他們現在的監(jiān)護人是誰,更不知道留守學生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情況?;谶@種現狀,學校必須加強留守學生的檔案建設,對留守學生進行檔案化管理。檔案的內容應該包括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留守原因,家長務工的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臨時監(jiān)護人的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與留守學生的關系等。更為重要的是,檔案中必須記錄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和思想狀況,并將記錄范圍由校內延伸到校外,記錄時間由學習日延伸到節(jié)假日,對留守學生進行全程跟蹤。
2,實行留守學生導師制。目前,在全國的很多中小學都實行了“德育導師制”,雖然有一部分留守學生已經是德育導師的“育導”對象,但是畢竟不能涉及所有的留守學生。我們完全可以在“德育導師制”的基礎上擴大范圍,實行“留守學生導師制”。要求每個留守學生選擇一位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師擔當自己的導師。每周學生必須與導師進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以及學習、生活情況匯報,導師要對受導學生每天的學習、生活及心理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導師不但要充當留守學生的朋友、知心人,更要充當他們的“第二父母”的角色。導師、學生、家長之間要努力實現“一體化”,加強交流和溝通。學校要定期召集導師交流情況,對導師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供幫助和指導。每學期期末要安排一次導師與學生父母的見面會,并要求學生參與。有條件的還可以由學校組織一系列“家庭式”活動,如聚餐等,拉近他們的“心理距離”。
3,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
動是最富有教育性和感染力的,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了使留守學生的心理能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農村學校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并且有益于留守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促使留守學生消除消極的心理因素,擺脫孤獨,走向自信。根據中小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可開展文藝、體育、科技、知識競賽、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各種表演等,讓留守學生在歡樂、和睦、關愛、幸福、向上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成長。還可利用雙休日組織留守學生野炊、郊游或參加公益活動、社會調查,讓他們在度過歡樂、和諧的周末的同時,進一步感受集體的溫暖。
4,要加強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一些留守學生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學校要開設面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定期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要設立“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讓留守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幫助他們打開“心結”。加強磨礪教育,培養(yǎng)留守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5,嘗試組建留守學生“模擬家庭”。針對農村留守學生的父母關愛嚴重缺失這一現狀,學校要努力嘗試為留守學生彌補缺失的父愛、母愛??梢試L試組建留守學生“模擬家庭”,使他們感受更多的關懷和溫暖。首先對留守學生進行適當分組,讓他們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然后確定兩名老師扮演臨時“父親”和“母親”;再選擇一個空置的教室或房間,布置成“家”的形式,添置一些簡單的家居物品。這樣一個“模擬家庭”算是基本形成了?!凹彝コ蓡T”可以在“家”里定期舉行“家庭活動”:做“家務”、嘮“家?!薄⒄匍_“家庭會議”、舉行“家庭文藝活動”、共同學習、共同進餐……使留守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6,積極創(chuàng)建留守學生寄宿條件。農村學校往往會因為資金的問題,使學校建設處于相對滯后的情形中,大多數農村學校沒有學生宿舍或食堂,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留守學生的教育帶來了困難。如果有宿舍和食堂,我們就可以給留守學生寄宿在學校提供條件。學生寄宿在學校一方面便于管理,有助于養(yǎng)成良好習慣,防止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另一方面能很好地解決就餐問題,為家長解決后顧之憂。
留守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這個時代的特殊產物。希望在當前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他們能健康地發(fā)展、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