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珍
【摘 要】隨著新課程實驗的鋪開和《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入貫徹,作為“教學設計”兩要素之一的“教學目標”在表述上發(fā)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情況,但是不論怎么變化,它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關鍵詞】教學目標 新課改 教學積累 教學效果
一
新課程實驗的鋪開和《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入貫徹,作為“教學設計”兩要素之一的“教學目標”在表述上發(fā)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情況,但是不論怎么變化,它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習語言為主要目標。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語言又必須以把握“形象”為突破口,因為語文尤其是小學語文是讓形象說話、說理、創(chuàng)意的,盡管是實用文體但也多少帶點文學味。所以“形象”在小學語文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形象”這個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載體,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質。
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第一,處理好目標內容的全面性與語言表現(xiàn)形式和整體形象性的關系。語文學科的工具和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任務的全面性,不僅要注意字、詞、句、篇等知識內容的傳授,還要重視聽、說、讀、寫等能力的訓練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體現(xiàn)知識、能力、德育幾方面的內容。實踐證明,把語文訓練完全技術化,只注重語言形式技巧,脫離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是違背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小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是以其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透過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學生進入與形象相關聯(lián)系的情境中,取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第二,處理好語言表現(xiàn)形式的模糊性與目標訓練綜合性的關系。模糊性是語文學科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筆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歐陽修所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千秋去?!币虼?,即使是同一首詩也可在學生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幅幅不盡相同的圖畫。祖國語言的豐富性,為學生的思維拓寬了縱橫馳騁的空間,但也給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須具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和語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國浩瀚的語言海洋中暢游。因此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體現(xiàn)語文訓練的綜合性,聽說讀寫互相滲透,要緊扣“大綱”,依據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出明確具體、可測可評的目標。既要有認知目標,按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認識過程,體現(xiàn)出“識記”、“理解”、“運用”三種能級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標,按內化的過程,體現(xiàn)出“接受”、“體驗”、“態(tài)度”三種能級水平;還要有動技目標,按從簡單到復雜的訓練順序,體現(xiàn)出“正確“、“連貫”、“熟練”三種能級水平。
二
依據目標,選擇教法和學法,變多余的分析為扎實的語言訓練,體現(xiàn)素質要求教學方法服從于教學目標,特定的教學目標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讀、講、議、練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必須在每課的教學中體現(xiàn)、運用。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指出:“學會如何學習比學會什么更加重要?!薄罢Z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我們不但應對學生進行各項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還應重視學生對課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教師要恰當合理地分配好40分鐘,盡量壓縮的提問、抄寫、訓導時間,加大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比重和密度,這是達成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方法。從教學實踐中來看,聽和讀著重于理解能力的訓練,說和寫重在表達能力的訓練,理解和表達兩者密不可分,相互聯(lián)系。往往“讀”又是著力點,通過“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言語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語)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蔽恼碌拿钐幈M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頭上。凡是要求側重熟讀的篇目,應該指導學生讀得瑯瑯上口,字字清晰,語調抑揚,使靜態(tài)的書面語言“活化”起來,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鮮明的表象,從而內化為內部言語,為轉化為書面語言和口語作積累;凡是要求背誦的段落應該人人過關,并且立足于課內完成;凡是要求復述的篇目,應該按不同的要求復述,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轉化的機會,既能積累語言,又能運用語言;凡是要求練習的篇目,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出各種口頭或書面的語言練習,并在不同的年段有所側重,小學低年級側重于句的訓練,小學中年級應側重于句群和段的訓練,小學高年級段的訓練和短文的謀篇訓練并重??傊虒W中
讓學生多讀、多想、多說、多寫,把語形式和語言內容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教學的目標才能達成,學生的語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三
掌握反饋信息,進行矯正性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全面發(fā)展教學信息,尤其是反饋信息,對教師來說,可以掌握目標達成的現(xiàn)狀和差距,從而通過調控不斷糾正教學中出現(xiàn)的失誤,調整教學的疏密和速度;對學生來說,反饋信息可以強化追求目標的意識,發(fā)展智力,尤其對學習較差的學生來說意義更加重大。
目標教學理論認為,差生的出現(xiàn)大多數是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某一失誤和累積造成的。諸如字、詞、句、篇等方面的知識以及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如果這些方面的失誤沒有及時診斷出來,沒有及時進行矯正,就會成為學習新內容的障礙,繼而就會出現(xiàn)更大和更多的失誤。原有的失誤和新失誤累積起來,就形成了學習新內容時更大和更多的障礙。如此惡性循環(huán),到了再也不能學習新內容的階段,差生就出現(xiàn)了。既然差生是由于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累積而形成的,那么根本的措施在于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失誤要隨時通過診斷性的測試和形成性測試,給予及時的必要的補救,使他們順利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布魯姆認為“評價是用來改進教學的”,可見目標與評價是相互蘊含的雙方,達標評價不僅是教學效果的價值判斷,而且還應推進和改進教學。
語文教學歷來反饋較慢,學生累積誤差較大。由于缺少反饋,課堂教學是否達標無法了解。因此,教師對反饋的信息應作及時處理,特別是對關鍵性的錯誤不能輕易放過,對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學生應予以提倡或表揚。我們語文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成功的機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從而使學生以成功后的歡樂來強化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