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潑
摘要效率與正義是現(xiàn)代社會追求的兩大目標,簡易程序是一種相對于普通程序而言比較簡便易行的審判程序,其因自身的正當性而成為平衡訴訟中公平與效率的一種捷徑。我國行政訴訟未設立簡易程序,影響了效率,本文認為那些性質輕微、情節(jié)簡單、爭議不大、影響較小的案件可適用簡易程序。
關鍵詞行政訴訟簡易程序普通程序適用范圍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169-01
一、簡易程序概述
簡易程序是相對于普通程序而言的一種審判程序, 《布萊克法律辭典》將簡易程序定義為“以相對快速、簡單的方式解決爭議或處理案件的沒有陪審團的程序”。目前,在我國的三大訴訟法中,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均設置了簡易程序,司法實踐中也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普通程序是人民法院受理一審案件適用的較為完整的基礎性程序,其因各種程序措施完備而顯得繁瑣、費時。而簡易程序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簡化、省略而生成的,其在起訴、受理、傳喚當事人和證人的方式上及審理程序上都相對簡便,而且審限較短。綜觀各國簡易程序的建制,根據(jù)其簡化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簡易程序大致分為程序簡化式、庭審程序省略式和辯訴交易式。
二、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的設立同司法公正與效率的關系
追求公正與效率是新世紀人民法院的主題,也是廣大人民的熱切期望。司法是否公正是個永恒的評價主題,而司法的效率是否有較高的比例同樣是個永恒的評價主題。在行政訴訟中設立簡易程序,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司法效率。司法公正是靠一系列的程序完成的,簡化程序,提高了效率,是否會損害司法公正呢?這正是不少人所擔心的問題。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行政訴訟采用簡易程序,只是在司法資源的投人上相對于普通程序有所減少,這種減少與司法是否公正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司法公正離不開效率,沒有效率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司法效率固然反映了訴訟中所投人的資源(包括人、財、物)與所取得的審理成果之間的關系,而對于相對人來說,更注重的是其自身的財力和時間的耗費以及人民法院對該行政糾紛的處理和解決速度。行政訴訟制度設立的初衷是為了給相對人在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行政行為侵害時提供一個救濟機會,但單一繁瑣的訴訟程序卻又有可能在一定程序上迫使相對人放棄訴訟,這不能說不是目前行政訴訟制度設置上的缺陷。
如果說行政訴訟普通程序的設置與司法公正之間原來就保持著一種平衡關系,而在增設簡易程序后并不會打破這種平衡。因為簡易程序的設置,其實只是對行政訴訟案件稍加分類,區(qū)別簡繁,重大、復雜的案件適用普通程序處理,而簡單的案件適用簡易程序,最終起到優(yōu)化司法資源,提高了司法效率的作用。這種思想在我國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中已付諸現(xiàn)實且取得良好效果,在我國目前行政訴訟司法資源比較緊張而行政訴訟案件又在每年不斷增長的情況下設立簡易程序,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的案件適用范圍
如何確定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也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目前學界對此也眾說紛紜。事實上,無論僅從形式或實質上進行審查,都有其缺陷。行政案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想更好地劃定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必須從形式和實質上進行綜合審查,從多角度地全方位地進行分析后才能確定。具體來說,應確定為:行政處罰輕的案件和對相對人合法權益損害不大的案件。
(一)行政處罰輕的案件
第一,行政機關適用當場處罰程序所作出的處罰行為。第二,行政處罰中的申誡罰,即行政機關對違法者的名譽、聲譽給予譴責、警示或對其精神上給予懲誡的處罰。其目的在于引起違法者對其行為的認識和警惕,促使其停止違法行為不再重犯。目前此類處罰主要是警告和通報批評等。第三,罰款數(shù)額相對少的處罰。行政處罰的罰款數(shù)額不能以一個固定的數(shù)字作為衡量輕重的標準,因不同的行政管理領域和不同的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不同,相同數(shù)量的金錢會有不同的價值。因此,罰款數(shù)額相對少的行政處罰,可以行政處罰法中規(guī)定的聽證數(shù)額為標準,即凡是最高數(shù)額未能達到相對人有權要求聽證幅度的即屬于相對少的數(shù)額。凡是涉及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凡是相對人有權要求聽證的,都可看成是比較重的行政處罰,都不宜適用簡易程序。
(二)對相對人合法權益損害不大的案件
在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活動中,有可能對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除行政處罰外,根據(jù)目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guī)定,還有七項,大體上可分為作為的行為與不作為的行政行為。作為的行為如行政強制措施、侵犯經(jīng)營自主權、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等;而不作為的行為則有拒絕頒發(fā)證、照,不履行法定職責,沒有依法發(fā)給撫恤金等。
這么多各種類型的行政爭議,如何決定哪些適用簡易程序?筆者認為,能否適用簡易程序,人民法院只能根據(jù)原告的訴狀判斷其合法權益所受到的損害是否嚴重。如果損害不大,可考慮適用簡易程序,反之則只能適用普通程序。
四、在具體操作的層面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程序啟動上,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
第二,在起訴方式上:雖然我國行政訴訟法中沒有規(guī)定原告可以口頭方式起訴,但考慮到簡易程序的簡便易行性,筆者認為應允許當事人在書面起訴有困難時以口頭方式提起訴訟。
第三,在傳喚當事人的方式上:被告不出庭并不影響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因此對于當事人的傳喚完全可以采取民事訴訟中的簡便方式,隨時進行。而且,筆者認為,對于適用于簡易程序的案件,傳喚當事人可以一次為限。
第四,在法庭審理上:應借鑒民事訴訟的做法,簡化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的操作,對于雙方的證據(jù)和辯解,由當事人擇其要者進行舉證、質證、歸納,以體現(xiàn)簡易程序的效率價值。
第五,在審理的期限和裁判文書的制作上:首先要盡量縮短簡易程序的審理期限,并盡可能的經(jīng)過一次庭審即當庭宣判,在行政訴訟普通程序審理的期限為三個月的情況下,筆者認為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的審理的期限應限制在一個月以內。
總之,我國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的設立既有其現(xiàn)實性,又有其客觀必然性。在行政訴訟中增設簡易程序制度,并加以正確適用,其必將真正成為維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監(jiān)督行政主體及國家公務員依法行政的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