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序言》是人教版高中第一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藥》是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課文,一篇是散文詩式的序言,一篇是揭示現(xiàn)實的小說,看起來是毫無關聯(lián)的兩篇文章,我卻從中讀出了許多驚人的相似。
一.相似的社會背景
“無知山谷”,四周是“永恒的山脈”,與外界隔離,自然形勢封閉,只有一條“知識的小溪”沿著“深邃破敗的溪谷緩緩流著”,保持著與外界的聯(lián)系。保守勢力強大而堅固,有“神秘莫測的古書”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有“守舊老人”的“叨嘮”蒙蔽著人們的視聽。山民狹隘保守,愚昧無知,他們安于“飲畢牲口,灌滿木桶,便心滿意足地坐下來,盡享天倫之樂”,“和睦相處”,過著所謂的“幸福的生活”。
《藥》中有不少的描寫渲染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如:點油燈,用洋錢,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墳擺飯菜燒紙錢。刑場上圍觀殺人的看客,茶館里為革命者挨打叫好的茶客,共同組成了社會背景。這一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自鴉片戰(zhàn)爭后,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對外勾結(jié)帝國主義,投降賣國;對內(nèi)加強反動統(tǒng)治,殘酷鎮(zhèn)壓革命運動,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勞苦大眾處于極端的悲苦之中。
二.相同的麻木的民眾
對于“守舊老人”和他們的“古書”,“無知山谷”里的眾人是敬畏的;正如茶館里華老栓和眾茶客對康大叔“恭恭敬敬”一樣。
而懷疑者會受到“正人君子”真心的“冷落”;就像夏瑜被打,而茶客們卻叫好。
“無知山谷”的人們吼叫著,舉起沉重的石塊殺死了先驅(qū)者,把他的尸體扔到山崖腳下;夏瑜被殺時,人們“潮一般”地趕去,“頸項都伸得很長”地看熱鬧,鮮血被當作“藥”吃了。
三.同樣孤獨的先驅(qū)者
先驅(qū)者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試圖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他冒著死亡的威脅走出了無知山谷,然后又爬著回來。他外出是為大家尋找出路,他回來是給大家引路走出無知山谷,可他得到的是法律的嚴懲和山民的誤解,他試圖對他們傳播新知新見,但山民還是用亂石砸死了他。
夏瑜憂國忘家,為群眾謀幸福,卻被族人告發(fā),獄中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頓毒打,刑場被殺,只招來一幫看客,甚至鮮血還被當“藥”吃,就連他自己的母親也不理解他,上墳還感到“羞愧”。
楊俊紅,教師,現(xiàn)居湖北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