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剛
班級是學校最基本的組織單位,加強班級管理是實現(xiàn)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采用不同的班級管理模式將會產(chǎn)生不同的管理效果。構建科學的班級管理制度是關系到教育功能能否有效實現(xiàn)的關鍵。從教育的功能與學生培養(yǎng)的視角看,以人為本是班級管理的價值訴求。傳統(tǒng)“制度至上”的管理模式帶給學生更多的是對學生“自由”的束縛和思想的禁錮,班主任主宰一切,班級缺乏本應有的生命力。如何尋求一種能夠實現(xiàn)班級教育價值使命的管理模式也就顯得尤為必要,而班級的心理契約管理在一定意義上能夠滿足這種價值需求,為班級管理目標的達成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
一、 心理契約的涵義及班級心理契約的特征
在班級引入心理契約管理理念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心理契約的基本內涵及特征?!靶睦砥跫s”理論是西方組織行為研究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出現(xiàn)的一個新興的理論,并且日益受到我國企業(yè)管理界的重視。但對于什么是“心理契約”說法不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組織心理學家阿基里斯在其《理解組織行為》一書中最早使用心理契約這個詞,他強調在員工與組織的相互關系中,除正式組織雇傭契約規(guī)定的內容外,還存在著隱含的、非正式的、未公開說明的相互愿望,它們同樣是決定員工態(tài)度和行為的重要因素[1]??铺匕研睦砥跫s理解為個人與組織之間有關付出與獲得的內隱協(xié)議。薛恩把心理契約視為“在組織中每個成員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他人之間,在任何時候都存在的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一整套期望?!盵2]可見,“心理契約本質上是一種期望假設與主觀約定,它所體現(xiàn)的正是人的純粹的、真正的主觀愿望、心理需求以及對相對方應然取向的自我設定?!盵3]
班級是學校的一個微觀組織,在這個特定的組織里,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有著各自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盡管班級規(guī)章把學生該做什么、如何做什么、能得到什么等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規(guī)定,但是在班主任與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著彼此之間的溝通、理解和信任。為此,班級心理契約就是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一系列相互的期望,以及雙方之間的一種責任、義務、承諾與互惠。班級的心理契約管理取代了班主任主宰班級一切的行為,是師生智慧在班級的共同實現(xiàn),是以師生的平等對話取代了班主任的話語霸權,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和諧管理思想。
班級心理契約同其他學校正式的規(guī)章制度相比,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征。
1.認知的主觀性
班級心理契約的內容是學生個體對師生彼此之間責任的認知,或者說是一種主觀感覺,而不是相互責任這一事實本身。由于學生個體對于他與班級組織之間的關系有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見解,其內心深處可能會與班級規(guī)章內容有著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學生感知到自己的“許諾”和“期望”沒有得到滿足,即心理契約遭到違背,學生會感到失望,甚至痛心、憤怒,采取一種“軟對抗”的形式來表達自身的不滿。心理契約的違背通常會給班級管理帶來很大的阻力。
2.存在的內隱性
班級規(guī)章或班級公約往往是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相互協(xié)商而固定下來的條文化文本,是可以見證第三方的。但是班級心理契約是一種師生雙方的心理承諾,雙方所訴求的期望與允諾是“不見其形、不聞其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其形式是內隱的,但確實又存在于班級管理活動之中,并對師生雙方發(fā)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和諧、良好的班級心理契約能夠使師生雙方產(chǎn)生較好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從而對班級的良性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3.影響的動態(tài)性
班級規(guī)章制度一般是很少改變的,是穩(wěn)定的。但班級心理契約卻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沒有固定的內容和形式,它會隨著學校、班級的各項制度、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班級教師的更迭、學習情況的升降等等都會導致師生之間信任、期望、要求的變化,并且其變化往往是單方面的,無須經(jīng)過對方的同意。同時,這種變化也是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不同的班主任對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隱含期望;不同的學生或者同一學生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期望。
4.內容的豐富性
由于心理契約具有認知的主觀性,所以其內容也就多姿多彩。班級規(guī)章制度通常是規(guī)定學生的義務、職責等,而這些又往往通過一些技術的手段使之便于“計量”和“考評”。但是對于學生個體的班級認同、人格上的尊重與信任、成績的認可、榮譽的贊揚、學生心理的需求、個體理想的追求等,這些內容都是班級規(guī)章制度不可能詳盡的。同時,隨著班主任班級管理時間的延長,他對學生心理契約所涵蓋的范圍也就越廣,師生相互期望的隱含內容也就越多。
二、 班級管理中心理契約的功能
班級中的心理契約是聯(lián)系班主任和學生的心理紐帶,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態(tài)度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會影響到班主任工作績效和工作滿意度。具體來說,班級心理契約的激勵和凝聚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利于班級學習共同體的達成,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在常規(guī)的班級管理中,我們的學生始終被要求生活在“合理化”的制度“網(wǎng)”之下,學生無從逃脫[4]。其實我們更想看到的是班級作為師生情感、愿望共享的場所,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班級心理契約是師生雙方的互投、互動和互助,它強調的是公平性,這種公平表現(xiàn)的是師生的平等對話,不是班主任單方面的“話語霸權”,是一種人格上的、心理上的平等。班主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并用一系列的激勵手段來滿足和引導學生的心理、學習需求,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合理的心理期待,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學習行為作為回報。學生則根據(jù)自己的個人愿望和班級目標,調整自己的心理和學習需求,結合自身的狀態(tài)和班級目標進行重新定位,與班級目標達成共識,形成共贏,促進個體和班級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班級凝聚力
衡量一個組織對組織成員有多大的凝聚力,要看個體對組織的投入與認同程度,也就是個體對組織的承諾。組織承諾包括“情感承諾、連續(xù)性承諾、規(guī)范性承諾”。在組織承諾中,情感承諾是最積極、最重要的要素。一個人對組織的情感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間是正相關的關系,高的情感承諾會帶來高的工作績效。所以,作為班主任必須了解學生的需求和班級對學生的期望并努力滿足之,使師生的心理期望達成一種默契,在彼此之間建立信任與承諾關系,真正做到平等和寬容,做到對學生心理和學習需要的實質性認可,少一些偏見和表面化的應付。一旦學生感到自己的期望被滿足,并與已經(jīng)形成的心理契約相吻合,則師生之間就能形成彼此之間的理解、合作和相互支持,引起雙方關系的融洽和信任,達成師生關系的最佳耦合,從而增強班級的組織凝聚力和良好班風的形成。
3.有利于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自我效能感
赫茨伯格認為,影響人們工作態(tài)度的因素有兩個,一是保健因素,諸如工作條件、金錢等,如果這些因素得不到滿足的話,人們就會產(chǎn)生不滿的情緒,但即使這些條件得到了滿足,也沒有明顯的激勵作用。另一類就是激勵因素,諸如成就感、認同感以及個人價值等等。這些因素的滿足可以對組織成員產(chǎn)生激勵作用[5]。在班級中,班級規(guī)章制度一般涉及的都是保健因素(如獎懲措施、班級工作日常條例等),而少有激勵因素,即使有,也很模糊。班級心理契約則較多的涉及到激勵因素,而這些往往能滿足學生高層次的需要(如自我認同感、成就感、班級責任感、個人理想追求等),一旦這些需要得到滿足,則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
三、 班級心理契約建設與維護的策略訴求
班級心理契約的構建是師生間的互動、互惠的情感交流過程,也是充分發(fā)揮師生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智慧的過程。它的維護包括對已有良好心理契約的維持和保護,也包括對心理契約出現(xiàn)的裂痕進行修復、改善和重構。建立良好的班級心理契約需要的是師生間的互動,但是班主任在建設與維護班級心理契約的過程中應起主導作用,學生方面的心理契約需要班主任的主動引導和調節(jié)。
1.了解需求,明確期望
班級管理的真諦在于發(fā)掘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個性、提升學生素質,體現(xiàn)“人性化”管理。若“丟掉了人性分析,教育中的心理契約就等于失去了根本”[6]。所以在構建班級心理契約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充分認識班級學生的個體需求,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為此,一方面要了解學生對班集體及教師所抱有的合理期望,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了解班級以及教師對他們的希望和要求,最終使師生雙方的需求達到和諧統(tǒng)一、默契的狀態(tài)。整個過程就好比師生間簽訂“心理契約”。這種契約越公開、越具體,它所發(fā)揮的作用越大。
2.不斷溝通,信守承諾
由于心理契約具有內隱性,所以班主任一方面要善于表達自己及班級的愿望,使學生能正確接受與理解,只要這種愿望是合適的、真誠的,就能激發(fā)學生對班級、對自己的責任感。班主任可以通過有形的或無形的規(guī)范來暗示學校、班集體或教師需要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建立學生提出意見、發(fā)表心聲的平臺與機制(如個別談心、班級信箱、學生周記等方式),通過不同的溝通方式使學生內心的需求得到外顯,并能得到及時的了解、滿足或消解。同時由于心理契約所隱含的期望與責任是雙方的,所以作為班級的管理者首先要信守對學生的心理承諾,唯有此,才能換取學生對班級的忠誠、信心與責任,促成班級的良性運轉。
3.注重權變,柔性管理
根據(jù)心理契約的動態(tài)性,心理契約的雙方由于某些因素會產(chǎn)生一些不可預見的變化,所以在做好雙方有效溝通,消除不可預見的要素對已有心理契約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的同時,要從不同的向度來選擇不同的期望內容。這些向度一般有時間向度、空間向度、人際向度。要考慮到不同向度下師生心理契約內容的變化。為此,在實施過程中,要及時有效地運用權變策略。另外,要實行柔性管理,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個體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呵護,使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為個人目標和班級目標的達成積極努力。
4.培育文化,精神引領
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看,組織文化作為信念、道德與心理的力量對于組織成員行為具有支配與引領、規(guī)范與調解的作用[7]。所以班主任要十分重視班級文化的建設,提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創(chuàng)設出“奮發(fā)、進取、樂群、團結、好學、謙虛、平等”等為核心價值的班級文化,為全體學生塑造強大的精神支柱,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共同愿景,促進班級發(fā)展、教師發(fā)展、學生發(fā)展“三位一體”的學習共同體的建設。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用來贊美戀人之間心意相通、心心相印的美好情感。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契合并非僅僅存在于浪漫的愛情世界里。在學校乃至一些嚴密的、規(guī)范的組織中,人們對于溝通、理解、信任以達成心理一致的渴求,也是如此的強烈。班級管理面對的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學生,他們對溝通、信任以達成心理一致的渴求也就顯得更加強烈。為此,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希望心理契約理論能為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開辟另一番空間。
參考文獻
[1] Argyris C.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ehaviou. London: TavistockPublications,1960.
[2] Schein. E. H.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Englewoodchiffs:Prentice-hall,1980.
[3] 吳小鵬.論教育中的心理契約.中國教育學刊,2006(12):8-11.
[4] 徐金海.論班級契約管理.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6):18-21.
[5] 黃志成,程晉寬.教育管理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00-302.
[6] 吳小鵬.論教育中的心理契約.中國教育學刊,2006 (12):8-11.
[7] 陳力華,邱羚.組織行為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10-311.(責任編輯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