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如今,被人說沒文化是很丟人的事。這不,上海某晚報因發(fā)了一篇文章中有“說上海話沒文化”的言論,沒想到竟掀起軒然大波,眾多網民口誅筆伐,形成巨大壓力,結果晚報被迫道歉,編輯受到處分。此事的是非曲直姑且不論,至少有一點是令人欣喜的,大家都以有文化為榮,沒文化可恥。須知,三十年前還有許多人以“大老粗”為榮,尊奉“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謬論,所以就這一爭論來看,社會進步還是明顯的。
但要說清方言與文化的關系,也是一件很復雜的事,講方言和有無文化并無直接關系,但有時又確實被人硬捆綁在一起了,就是從一個人的口音來判定其是否有文化。
從歷史上來看,講陜西方言曾被視為有文化的表現,因為西安做了多年古都,曾是大批文化人云集之地,川人李白,豫人杜甫、白居易,鄂人孟浩然,當時大約都要操一口半生半熟的陜西話來交流。有宋一代,講東京(今開封)方言,也是有文化表現,想想看,蘇東坡、柳三變、辛棄疾、秦少游們,都曾用開封話吟誦其不朽詩篇,肯定會讓今天頗受冷落的開封人備感欣慰。
北京話從方言變?yōu)椤皣Z”,現在叫普通話,也不過幾百年歷史,當然,嚴格講,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得感謝明成祖把國都從南京遷往北京的同時,也把大批文化人和文化典籍一起都裹挾而來,使北京成了文化中心。
國外也不乏此事。法語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當成最優(yōu)雅、最有文化的語言,以至于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特別是東歐,那些貴族的文化沙龍里,都以講法語為榮,講本國方言反被視為沒文化的表現。在托爾斯泰的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里,多有這種場景的描寫。貴族家的孩子別的可以不學,法語是一定少不了的,否則長大了會被人瞧不起。
美國前總統(tǒng)小布什,就是因為說話帶有土里土氣的南方口音,而屢屢成為嘲笑對象,自然也包括沒文化之類譏諷,其實人家小布什還正經是美國哈佛商學院的高材生,第一個有MBA學位的美國總統(tǒng)。
可見,將口音與有無文化相聯(lián)系毫無道理。國學泰斗章太炎講余杭方言,學問大家王國維講浙江海寧話,史學巨擘顧頡剛講蘇州口音還嚴重口吃,大“理論家”陳伯達是福建話,詩人儒將陳毅是四川話,他們都是一輩子講方言,真正的“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可誰又能說他們沒文化呢?當然,濃郁的方音也確實影響了他們的對外交流,有一次章太炎開講,慕名而來者把禮堂擠得水泄不通,可他的方言實在聽不懂,只好每講一句再要他的學生“翻譯”成國語,實在大煞風景。
再看看今天的舞臺、屏幕上,幾乎已形成表演定式,講帶有江浙口音普通話的多半是專家學者,講帶有廣東口音普通話的八成是老板大款,講東北口音的則肯定是農民 ──這要感謝趙本山,講四川口音的是農民工,這些角色的文化差異是非常明顯的,而文化差異如果和方言固定掛鉤,也不無文化歧視之嫌。好在大家都很豁達,知道這是演戲,不必當真,哈哈一樂也就是了。
當然,講方言也有占便宜的時候。軍閥閻錫山是山西五臺人,特別重用老鄉(xiāng),故流傳民謠:“會說五臺話,就把洋刀挎”。當初奉軍橫行北京時,誰要會罵一句地道的“媽吧子”,售票員都不敢要他買票。早些年,我在西安交大讀書,食堂賣飯師傅都是上海人,我跟上海同學學了幾句上海話,每次打菜都要比別人略“豐盛”一些??磥恚v方言有無文化且不論,時不時也有“意外收獲”呢。
摘自《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