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丹紅
【摘 要】本文從朗讀的重要性及目標著手,逐步分析朗讀的必要性,得出了只有思想上重視、采用方法得當,就能使廣大小學生重視朗讀、喜歡朗讀,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小學階段養(yǎng)成朗讀的好習慣,為今后的學習理解能力打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 作用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項目,同時,也是小學生最常接觸但又往往是最不重視的項目。從目前教育制度及教學實踐上看,我國的小學語文教育依然側重于書面考核,忽視了朗讀考核,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只有用心地誦讀、反復地誦讀才能體會文章的含義,學生通過熟讀優(yōu)秀的文章,逐步潛移默化地學會使用書面語言。筆者認為,語文學習是一個全面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朗讀,加強對朗讀方法的指導。
一、朗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1.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低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初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先進行簡單的講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文章,一邊讀一邊思考,將讀與思結合,做到熟讀精思。從而品味語言文字,理解文章內容。小學生模仿性強,教師用標準的普通話對其進行強化朗讀訓練,從而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標準的普通話。長期堅持,學生就會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朗讀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對文章逐步的理解、領悟出更深層次的意思,同時,心里會產生滿足感,從而激發(fā)了學習興趣,甚至會根據自身情況摸索出一套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技能。
3.朗讀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朗讀過程有助于學生再造文章意境,可以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通過豐富的想象,會將優(yōu)美的文字變成有感情的音符,通過朗讀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引導學生去想象,不但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4.朗讀能夠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朗讀過程可以使學生練習集中注意力,經過多次反復逐步體會文章的寓意,可以學習作者的如何分析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每篇文章都蘊含了作者的感悟與思考方法,小學生經過反復朗讀,可以學習到作者的思維方法,通過潛移默化形成自身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5.對朗讀的重視是學習語言規(guī)律的要求
語文學習,就是一門語言學習過程,對語言的學習就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通過朗讀學生可以了解文章的結構,掌握文章中優(yōu)美的詞句。經過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就可以將書本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語言。朗讀就是對文章反復感知的過程,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規(guī)律。
二、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1.解決學生及家長的思想誤區(qū)
目前,我國教育注重應試教育,小學教育同樣體現出對應試能力的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往往會陷入題海之中。部分學生周末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家長或學生本人往往也注重分數的提高,由于朗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短期效應較差,所以受到重視程度不夠。只有從長遠著手,加之教師的正確引導,才能從思想上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
2.通過正確指導,培養(yǎng)學生朗讀積極性
正確的朗讀方式是提高學生朗讀積極性的重要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輕聲朗讀、放聲朗讀、誦讀等方式,訓練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感悟。學生在朗讀中注意停頓,聲音的輕重、速度和節(jié)奏、語調等技巧來領略朗讀的妙處,提高朗讀的水平。不同學生對事物都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不同的生活經驗,那樣對句子的理解、體會也不盡相同,所以讀出來的感情也就不同。如果我們不告訴學生應該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多體驗,獲得真切的感受,擁有情感的體驗,那么,學生朗讀動情時聲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輕重緩急,有了變化就成了藝術。朗讀技巧是為表達作品思想情感服務的,缺乏思想內容的技巧是無水之花,不符合作品感情的語調也只能是無本之木。教師有效的朗讀指導是給學生朗讀搭建了一座體驗的橋梁,打開一個思維的天地。掌握朗讀的技巧,就如同開啟了學好語文的窗戶,通過朗讀培養(yǎng)出學習的動力。
3.要保證足夠的朗讀時間
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及教材特點安排朗讀的時間,并進行監(jiān)督,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用普通話正確地讀課文,要求聲音響亮,吐字清楚,切不可做個讀書的樣子,走過場。要留出足夠時間讓學生練習;要留出讀后評論的時間,通過評價溝通,達到總結的目的。教師針對有的淺顯易懂課文,不必過多地進行分析,不妨空出時間進行朗讀訓練。
4.通過語文課堂教學,調動全體學生參與
教學中進行朗續(xù)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注意朗讀持續(xù)時間長短,單調機械的朗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失去興趣??梢赃m當地設置情境,創(chuàng)造氣氛讓學生競爭著朗讀。每個學生水平都不是整齊劃一,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對朗讀的評估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增強其學習主動性。
5.理解與朗讀的相互依存關系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比較常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朗讀。教學中可以站在小學生的理解角度上,先進行剖析,然后示范朗讀或領讀,對一些較復雜的長句進行拆分,這樣才會收到朗讀的效果。
6.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借助朗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文章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等等。但要注意的是:
(1)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fā)”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必須引導學生“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一節(jié)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
(2)教學中盡量少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竽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這樣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3)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又有區(qū)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zhí)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huán)節(jié)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總之,語文教學過程,是聽說讀寫的全面過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關系到學生的未來,朗讀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朗讀為主線,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筆者認為,加強小學語文中朗讀的培養(yǎng),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在擺脫應試教育觀,樹立起正確的素質教育觀,這樣不但能實現學習的目的,還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