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學院陜西西安710065)
摘要本文通過典型案例分析,認為德育課要走出實效性低迷狀態(tài),關鍵是要注重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的獲得是引發(fā)學生道德行為轉(zhuǎn)變的內(nèi)在動機,可以恢復學生感受幸福的能力。在教學中,需要教師轉(zhuǎn)變教學思維方式、精心設計體驗活動、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心理環(huán)境。
關鍵詞德育教育;情感體驗;道德行為
在本次基礎課程改革中,小學階段設置《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這是走出一直以來德育實效性低迷的重大舉措,過去德育課與生活嚴重脫節(jié),稚嫩的小學生嘴上喊的是一些自己無法理解的空洞乏味的口號。而新設置的這兩門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回歸生活,它以學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和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為最基本的出發(fā)點,反對脫離生活情境的空洞的道德教育,嘗試著讓學生在生活中經(jīng)歷有意義的學習。當然,這還是一種理想上的課程,如何轉(zhuǎn)變?yōu)閷嶋H上的課程,并盡量減少其中的變異因素,其中,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去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很多創(chuàng)造性設計讓人拍案叫絕,然而對這樣一個“新鮮事物”的出爐,更多的教師在如何教上仍然存在困惑,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比比皆是,從問題中反思德育教學,將會推動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案例呈現(xiàn)及反思
案例: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課 題目是《現(xiàn)在的我能做什么》
教師:同學們喜歡聊天嗎?
學生:喜歡!
教師:今天愿不愿意和楊老師聊天呢?
學生:愿意!
教師:能告訴我你們的爸爸媽媽都是干什么的呢?
學生1:工人
學生2:商人
……
教師:那你們的爸爸媽媽每天都忙什么呢?
學生1:我爸爸每天送報紙到很晚才回來
學生2:我媽媽白天都在市場里做生意
……
教師:那你們的爸爸媽媽晚上回來干什么呢?
學生:燒飯、洗衣服、檢查作業(yè)
……
教師:第二天起來又要干什么呢?
學生1:上班
學生2:給我先做早飯
學生3:給我放好衣服
……
教師:那同學們,你們的父母是不是很辛苦呀?
學生:是的
教師:那你們的父母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什么呢?
學生1:為了我長大成人
學生2:為了讓我過得好
……
教師:那你們想對父母說些什么呢?
學生1:爸爸媽媽,你們真辛苦從今以后,我的作業(yè)不要爸爸媽媽來操心了
學生2:爸爸媽媽,我要好好聽你們的話
……
教師:那你們應該學會什么呢?
學生1:學會自己梳頭
學生2:學會自己去學校
學生3:學會自己整理書包
教師:同學們說的真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現(xiàn)在我們來做一個活動,把你們自己學會的東西寫在花瓣上,需要學習的東西寫在含苞待放的花蕾上。(教師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個特大的“花”樹,有綻放的花瓣,也有含苞待放的花蕾)
分成四組,讓每個小組匯報每個組學會做什么事了
教師:同學們會做這么多事,爸爸媽媽有沒有夸獎你們呢?
學生:有
教師:老師看到這棵樹上,還有好多同學把紙片掛在了花蕾上,說明啊,同學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自己學會,那么想不想讓花蕾盛開呢,討論一下怎么做?
學生1:老師,我是自己不能按時起床,我解決的辦法是按時起床
學生2:老師,我自己有時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我以后自己一定不讓爸爸媽媽監(jiān)督作業(yè)了
學生3:我在練書法,老寫不好,爸爸媽媽很著急,我決定多練幾遍
教師:同學們,大家都談的不錯,我們現(xiàn)在來看一個畫面
(多媒體畫面,播放的是一個叫明明的學生的媽媽打來電話,大意是說,明明早上不注意吃早飯,懶得刷牙等壞習慣,媽媽為此特別頭疼)
教師:看了剛才的畫面,大家討論以下,明明哪里做的不對呢?
學生1:早飯是要吃的
學生2:要帶紅領巾
……
教師:在我們的課即將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們來一起聽首歌:《讓愛住我家》
聽完音樂,教師說:“現(xiàn)在下課了,我這里有幾張表格,大家填一下(上面是關于以后一個月學生應該實施的計劃,例如是否按時起床、是否自己穿衣,)如果是就做個記號,如果沒有做到就要提醒自己下次注意了,愿意來領的同學上來領一下”,很多同學帶著好奇心(什么表格呀)到教師那領了表格。
這是一節(jié)貼近學生生活,非常有情感、有意義的教學內(nèi)容。該課的內(nèi)容是,今天我學會了做什么,教師以“父母非常辛苦”為突破口,期待學生在理解父母為自己非常操勞的基礎上,明白自己應該學會做什么了。應該說,教師這樣的思路還是比較好的,然而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卻覺得索然無味,課堂的花哨的形式大于有意義的內(nèi)容,原因在哪里呢?
灌輸式的教學披上了一件花哨的外衣,教學過程成了一個師生配合表演的流程。從本課的教學過程來看,表面上教師精心設計了好幾個環(huán)節(jié),例如教師一開始便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平等交流的狀態(tài),和學生聊聊天;教師在教室里精心布置一棵引人注目的樹,上面有很多漂亮的花和花蕾以及最后教師還拿出自己設計的表格。乍看起來,課堂充滿活力,充滿讓學生積極活動的空間。然而,它從本質(zhì)上講仍然是一個灌輸?shù)倪^程,只是這個過程穿上了一件花哨的外衣,讓人一時真假難辯。該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什么,學生為什么要學會做什么,因為自己的父母非常辛苦,所以自己應該學會分擔,那么體會父母辛苦就成了本課的關鍵。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明白父母太辛苦了,才可能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去做什么的內(nèi)在動機。教師的意圖也正是如此,然而她所創(chuàng)設的這個情境完全不能打動學生,教師和學生聊了半天,就旨在表達一個意思:你們的父母如此辛苦,你們必須學做什么了。這本質(zhì)上還是一種灌輸,哪個學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辛苦,關鍵是讓學生如何去體會到。有一個廣告我記憶猶新,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每天辛苦忙完工作后,晚上必做的一個功課就是給自己的年邁媽媽洗腳,有一天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房間后,她五六歲的兒子端來一盆溫水要給自己洗腳,這一刻她熱淚盈眶。這位廣告中的媽媽并沒有說,孩子你要孝順?gòu)寢?,媽媽很辛苦。空洞的說教不能引起心靈的震動,只有某個場景讓孩子有所觸動時,才能引起情感上的波動,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良好行為?;A課程改革后,我們的課堂越來越花哨繁榮,然而總不能給人一種心靈的感動。一節(jié)課下來,很多時候都有一種“華而不實”之感!教育應該是一種直逼心靈的教育,而實際上,我們的教育只是一種停留在“語言交流”上的教育,學生小小年紀便知道要揣摩教師的心思,說出教師想聽的答案。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一問一答,相互配合,教師把準備的話都講了出來,也把自己想聽的話都聽到了,那么下課的時間就到了,上課成了一個相互的語言配合的過程,而絲毫沒有了心靈的觸動和思想的交流。
二、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走出德育課困境的突破口
要走出德育困境,必須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放在高度重視的地位,也就是說,衡量一節(jié)德育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就在于教師是否使學生產(chǎn)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德育課堂才能彰顯自己的活力,才會是一個有心靈震撼的地方?!绑w驗”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通過實踐認識周圍的事物或親身經(jīng)歷”,這個解釋指出了體驗的一個重要的特征:親歷性。在心理學上,對體驗的研究集中在情感理論部分,指人對情緒或情感狀態(tài)的自我感受。情感和體驗總是共融共生。因此我們常常講情感體驗。
1、情感體驗的獲得是引發(fā)學生道德行為轉(zhuǎn)變的內(nèi)在動機
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最根本的目的還是使學生能夠發(fā)生道德行為上的轉(zhuǎn)變,而學生道德行為發(fā)生轉(zhuǎn)變,必定有其內(nèi)在動機或者外在動機,外在動機它依靠的是獎勵等外在手段維持學生對某事物的興趣和關注。由它引發(fā)的行為變化只是暫時性的,而內(nèi)在動機引發(fā)的行為則是持久性的,由兒童富有生氣的純潔的情感引發(fā)的行為才能逐漸轉(zhuǎn)化成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的一種自覺行為。
2、情感體驗的獲得可以恢復學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很多教師反映現(xiàn)在的孩子“生在福中不知?!保恢栏卸?,一個人有沒有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和自身的感受能力有關系,在這個復雜浮躁的社會,扭曲的教育里導致了學生一部分感受力的喪失。我們的教育在很多時候不但沒有引發(fā)和培養(yǎng)出學生對生活對親人的愛,反而讓學生心中生發(fā)出很多抵制情緒來,讓學生變得虛情假意。很多學生雖然年紀很小,但其冷漠自私的程度令人寒心。我們必須要努力設法改變學生的這種冷漠了,在教學中,如果經(jīng)常讓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可以逐漸恢復學生對美、對幸福的感受力。一味地說教只能讓學生產(chǎn)生越強的排斥心理和抵觸情緒。
三、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應該如何面對
1、轉(zhuǎn)變教學思維方式
傳統(tǒng)的教學論將教學過程視為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這顯然把教學過程的本質(zhì)狹窄化,它未能全面的揭示教學的本質(zhì)。然而這種觀點在教學實踐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習慣以知識傳授者的身份教學生知識,課堂是一個“告訴——被告訴”教學流程。習慣這節(jié)課讓學生知道什么,了解什么,而很少讓學生體驗到什么?,F(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是知識和情感相統(tǒng)一的過程,是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教學目標多元化,而不僅僅是局限在知識領域的目標,應該把將情感體驗作為一個必須完成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課程改革中,情感體驗是一個高頻率出現(xiàn)的詞,作為一個時髦的詞語被教師熟知。然而教師對其仍然還處在一個“知道”的層面,并未下工夫深入研究探索,真正作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完成!
2、精心設計一些體驗活動
體驗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親歷性,這種親歷包括親身經(jīng)歷和親心經(jīng)歷。學生在自我的切身體會中情感才最容易被引發(fā)出來。教師應該充分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上)《友愛殘疾人》一課,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殘疾人的不幸,引發(fā)對于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安排了這樣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找出六個同學做蒙眼走路的體驗活動;第二個活動是教室內(nèi)的同學們進行“傳話活動”,老師告訴第一位一句話,同學們一個一個向后傳,不能動口,只能用手勢表示,意在讓學生們體會聾啞人的生活。(待“盲人”“聾啞人”體驗活動都結(jié)束后,老師請大家談談體會,同學們紛紛發(fā)言,從不同的角度述說做盲人、“聾啞人”的不便和痛苦)。第三個活動是讓學生體驗一下“單手穿衣”,一只手同學不準動,只能用另一只手來穿,談感受時,同學都感慨地說:“殘疾人確實不容易??!”這些一個個具有教育性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去親自去參與。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角色的體驗,引發(fā)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3、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心理環(huán)境
教學心理環(huán)境則指圍繞教學活動存在的有心理條件構(gòu)成的因素總和,例如,班級氣氛、人際關系等等。良好的教學心理環(huán)境能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產(chǎn)生心理安全感與心理自由感,可以較快的進入課堂教學情境中,容易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相反,環(huán)境氣氛越緊張,越容易引發(fā)學生焦慮的情緒。體驗的發(fā)生很微妙,它往往在輕松自然的情境中最容易使學生進入狀態(tài)。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融洽的教學心理環(huán)境,能和學生平等的對話和交流,讓學生能夠自然而然的進入狀態(tài),以便誘發(fā)學生正向的情感感受和積極的人生體驗。
作者簡介
國曉華(1980-),女,西安人,西安文理學院教育系助教,教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