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教師教育,實現(xiàn)了由“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的轉變,職前職后逐步一體化。發(fā)達國家在教師教育方面都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師學歷逐步提升,培養(yǎng)方式也逐步完善。目前我國已成功實現(xiàn)由封閉的師范教育體系到開放的教育體系的轉變,初步形成了師范院校為主體、非師范院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的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這反映出我國教師教育的進步。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通過對發(fā)達國家中小學教師培養(yǎng)的模式、課程等特色方面的研究,仍可發(fā)現(xiàn)許多可資借鑒的地方。
一、發(fā)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概括及特色
1.發(fā)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訓基本概況
發(fā)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訓在形式上各自有不同的做法,大致概括如表1。
2.發(fā)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訓基本特點
根據表中列舉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發(fā)達國家中小學職前培訓雖然有所區(qū)別,但許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具體表現(xiàn)如下。
第一,中小學教師的碩士化相當普遍。從發(fā)達國家中小學教師入職前的教育年限看,幾乎都要達到碩士學歷,以德國為最。在美國,1986年霍姆斯小組的《明日的教師》報告中指出:教師教育年限應由四年延長到五年,前四年主修文 理課程和學科專業(yè)課程,第五年集中進行教育專業(yè)訓練,畢業(yè)后獲得碩士學位,并把這種碩士學位作為教師從教的必要條件。[1]2005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了“在教師培養(yǎng)中增加專職研究生院”的想法,指出“在充實、加強本科階段教師培養(yǎng)的同時,有必要在制度上重新探討研究生階段的教師培養(yǎng)和再教育問題”。[2]目前,英國的教師培養(yǎng)的主要形式是“大學畢業(yè)后的教師證書培訓”。它是專門為已經獲得學士學位的人員開設的?,F(xiàn)在英國的非教育學士學位獲得者,要想去中小學任教,必須學完這類課程并取得“研究生教育證書”。教師學位碩士化,已成為世界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我國目前部分師范大學探索的“4+X”模式和“3+3”模式,都是適應這一趨勢發(fā)展要求的體現(xiàn)。
第二,培訓中非常重視實習環(huán)節(jié)。重視師范生的從教能力是美國教師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一般地,美國師資培訓中大約有一個學期的時間集中于教學實踐上。美國各州都重視教育實習活動,通常在教育課程結束的最后階段,具體時間因周而異。教學實踐活動平均為11學分,占總學分的11%。如美國全國優(yōu)秀教師委員會和霍姆斯小組都建議為新教師進行1學年(約15周)的實習訓練。實習期間,實習教師和正式教師一樣,每月在校工作8天,每天8個小時,完全參與學校生活;并至少兩周全面負責所在班級全部教學活動的計劃、實施和評價工作。同時規(guī)定實習教師每周回母校一次,用2~3小時的時間,組織實習討論會,在大學教師的指導下,總結本周實習,討論一些共性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辦法。[3]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將教師職前培養(yǎng)階段一次性教育實習分散到大學四年之中進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愛知教育大學”1999年制訂的新“教學計劃”。該計劃提出了“四年實習制度”,四年內的實習任務是:第一年為“體驗實習”,參加中小學的各種“學校儀式和課外活動”;第二年為“基礎實習”,參加實際的教學活動,主要是以聽課為主;第三年為“教育實習”,獨立在講壇上教學、指導學生;第四年為“研究實習”,在實習學校的幫助下,自己擬定研究題目并進行實驗研究,完成畢業(yè)論文。[4]而英國政府規(guī)定“研究生教育證書”課程和“教育學士課程”的師范生在教師伙伴學校的教育教學時間分別達到24周和32周。
3.非常重視高校與中小學的合作
發(fā)達國家之所以能給學生安排那么多的實習時間,并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就是因為高校與中小學的合作制度,尤其是英國。1992年5月,英國政府頒布了《教師職前培養(yǎng)》改革文件,計劃以學校為基地,通過大學與中小學之間建立伙伴關系來培訓教師,形成大學教育學院、中小學實習學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三位一體的模式。強調師范教育機構必須建立服務基礎教師培訓的中小學基地學校,兩者的關系應該是合作關系,以促進教師教育切合中小學實際。為了完成這次改革,英國政府在1992—1993年度撥出???00萬英鎊。目前,英國共有74所高等教育機構與幾千所學校建立了伙伴關系,每年通過這種途徑培訓的教師達27000名。[5]
1986年,美國霍姆斯小組出版了《明日的教師》,提出了改革職前培養(yǎng)課程以及建立中小學與大學密切合作的建議,旨在以中小學為基地建立專業(yè)發(fā)展學校,促進教師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加強中小學與教師培養(yǎng)機構的聯(lián)系與合作,共同培養(yǎng)教師。具體做法:擁有學士學位、志愿當教師者,通過審查和能力測驗后被接收入學,在中小學接受為期一年的教育與實習。[6]
二、發(fā)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特色對我國的啟示
1.改革教師職前培養(yǎng)模式
為了提高教師學歷,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近些年來一直在進行改革,表現(xiàn)出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發(fā)性。比較代表性的有北京師范大學的“4+2”模式和上海師范大學的“3+3”模式。
“4+2”模式。即學生在本科4年學習期間,完全按照綜合大學的培養(yǎng)模式接受本專業(yè)的訓練,本科結束后,志愿從事教師工作的學生經過嚴格的篩選,進入教育學院攻讀教育碩士學位。“3+3”模式的具體思路: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按照綜合性大學的培養(yǎng)模式接受各專業(yè)教育;在第三學年,根據既定標準對全校各學院本科各專業(yè)中志愿從事教師工作的優(yōu)秀學生進行篩選,從中擇優(yōu)選拔學生進入“3+3”培養(yǎng)模式;第四學年,設置3個月的入門導向,然后到各教育機構從事“教育實踐”;第五學年,回到教育學院正式攻讀“教師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課程;第六學年,通過論文答辯并完成規(guī)定學分的學業(yè)者可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和“教育學碩士學位”?!?+3”模式碩士畢業(yè)生主要面向基礎教育部門,期望和激勵畢業(yè)生到中小學執(zhí)鞭任教。其他師范院校也應該進一步探索提升教師學歷的教師教育模式,不斷推進教師教育的改革,以提升入職教師學歷水平。
2.延長師范生實習時間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應延長教育實習時間,以保證師范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育實習任務,并真正達到教育實習的目的。在現(xiàn)有的實習規(guī)劃下,各師范院校也應該在遵循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頒布的本、??平虒W計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育實習中有限的時間資源,提高實習效果。例如,努力實行多層次實習,包括參觀、見習、實習等;積極采取多渠道實習,包括計劃內的實習和計劃外參加中小學的有關教育、教學活動等。
3.大力加強師范院校與中小學的合作
國家要從政策上推動中小學與高等師范院校合作,并給予一定的補助,這樣才能調動中小學接納師范院校學生的積極性。高等師范院校自己也要加強與中小學的聯(lián)系,安排學生參觀、見習、實習等。學生在中小學實習期間要多向骨干教師學習,不斷掌握教學技巧,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為將來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打下基礎。學生實習,應采用雙導師制,在大學里有理論指導老師,中小學也應該有實踐指導老師。同時實習期內每周都要回校,展開討論,集中解決大家常碰見的問題,并寫好實習總結和心得。另外,中小學教師在與師范生的交流中,也能夠提高理論素養(yǎng),不斷提高自己科研能力。
[1]郭玉霞,高政英.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教育[M].臺北:臺灣書店,1987:84.
[2]楊艷玲.日本教師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8).
[3]楊光富,周濤.美國中小學教師培養(yǎng)最新動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3).
[4]王建平.日本教師教育發(fā)展動向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3,(11).
[5]黃正平.英國中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9).
[6]李進.教師教育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6.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