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相濤 馬樹曉
摘要:文章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就如何發(fā)展以人為本的基層文化館事業(y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文化館
中圖分類號:I2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08-0072-02
200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要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講話,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始終把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當做自身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的、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工作的根本目的,真正把基層文化館打造成大眾的
公共服務型文化場所。具體工作中,應落實以下幾項措施:
一、立足人民群眾,努力為人民群眾服務
文化館要為人民群眾服務,就要通過發(fā)展文化館事業(yè)來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群眾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需要文化館反映的生活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而由于地域、年齡、修養(yǎng)及性格愛好不同等原因,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基層文化館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文藝的新要求,其次是滿足群眾娛樂身心的需要。
一要明確“服務對象”。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社會職能是“普及全民審美教育”,其服務的主要對象是社會公眾里的基本群眾。換句話說,就是那些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為社會發(fā)展提供公共積累和動力支持的廣大的納稅人。尤其是縣級基層文化館,應把服務領域放在基層,放在農村。只有如此,才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zhàn)略部署。要把服務的群體傾斜到青少年和老年人身上。只有把握和關照好服務對象的側重面,才能使社會公眾的各個階層都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到文化權益。
二要明確工作重點。文化館從創(chuàng)立伊始,就標示自己的工作重點在“民眾教育”的啟蒙,“群眾文化藝術”的普及上。因此,文化館的工作重點是普及,并堅持做到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公眾的大多數,與其說他們需要“陽春白雪”,倒不如說他們渴求的還是“下里巴人”。所以,立足于普及,是文化館事業(yè)的最終追求。
三要明確工作方式。一方面,必須在復雜的社會形態(tài)面前,堅持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在提供的公共服務中,把堅持黨的領導,弘揚民族精神,發(fā)揚先進文化,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旋律文化唱響,在潤物細無聲中,鑄起堅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另一方面,文化館建設過程中必須要經常傾聽群眾的呼聲,注意深入實際生活。因為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文化館工作者只有在現實生活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研究生活,才有可能積累生活經驗,從而在生活和感情上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
二、加大公眾管理力度,增強文化館的生機和活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館在嘗試與探索社會化和市場運作過程中,應強化公共服務的職能,始終堅持發(fā)揮文化館的主體功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
一要建立健全群眾文化管理機制。所謂群眾文化,是指社會公眾,通過自主參與、自我創(chuàng)造,互為審美主體,實現自我審美體驗的過程和閑暇的精神生活方式及其多維關系的總和。群眾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為自主性、自創(chuàng)性、傳承性、節(jié)令性、靈活性。最讓公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與形式,莫過于民族民間藝術活動。它對于融合民族情感,認同和傳承中華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活躍群眾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化館在專業(yè)文化活動上,既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同時又要注意把握群眾文化藝術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普及與提高,面向群眾與面向市場的三種關系。
二要充分發(fā)揮文化館的龍頭作用。文化館要充分利用文化陣地和社會這個“大舞臺”,以組織與輔導的方式開展綜合性的群眾文藝活動,繁榮群眾文學藝術,實現文化館的職能和任務,在社會發(fā)展中體現自身價值,達到出活動、出作品、出人才的目的。
三要樹立人民群眾至上的核心價值觀念。充分認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要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群眾文化素養(yǎng)提高不提高作為衡量基層文化館事業(yè)成敗的標準。
四要提高公眾文化服務質量。群眾在群眾文化中占有絕對的主體地位,文化館的服務對象是人,參與主體是人,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我們在強調文化工作總量的同時,要增加公民人均“文化擁用量”的概念,如人均設施、人均參與文化活動次數等,關注作為個體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應以人為本,強化文化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形成文化多樣性的氛圍、文化包容性的環(huán)境和文化創(chuàng)造性的土壤,讓群眾感受文化設施和服務創(chuàng)造的文化生活空間。文化館要從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入手,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三、堅持與時俱進,在群眾文化活動的方式和內容上不斷創(chuàng)新
一要擴大公益性文化活動比例。充分發(fā)揮文化館設施的優(yōu)勢和專業(yè)人才隊伍的優(yōu)勢,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發(fā)展,包括宣傳教育活動、文學藝術活動、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搜集整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和理論研究等活動,促進群眾文化的繁榮,引導人民群眾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使他們在滿足精神需要的同時提高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同時,積極推進文化館公益免費項目,保證群眾免費參加文化活動的權利。
二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2002年2月18日,孫家正部長在全國文化廳局長座談會上,提出了關于“加強群眾文化‘四基建設”的指導方針,即“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方法”。事實證明,“四基”建設,是實現文化館健康發(fā)展的科學總結和可操作的發(fā)展綱要。只有遵循“四基”指導方針,才能把文化館的全面進步和發(fā)展落到實處。“四基”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也是文化館能否在公共文化服體系中發(fā)揮主體主導作用、示范作用、輻射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館人要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通過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為輔的籌資方式,擴大文化館館舍面積,特別要擴大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的活動場所面積并不斷提高其檔次,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強大的物質載體。要建設一支思想好、業(yè)務精、善組織、懂管理的復合型隊伍,使人人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行家里手。要不斷豐富館辦活動內容,使之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群眾的求知、求美、求樂的需要。
三要打造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打造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是文化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重要舉措。文化館應注重公共文化品牌的打造,形成更多有較高知名度的文化館公共文化品牌??梢耘c媒體合作推出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利用政府事業(yè)單位的良好信譽和品牌價值,開辦引導性、示范性文化娛樂經營活動,從而樹立新時期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公眾形象。文化館要保證生命之樹常青,必須走出純粹的娛樂誤區(qū),努力構建好陣地文化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兩大體系。陣地活動體系建設要堅持制度化、規(guī)范化、公共化,要以社會文化骨干培訓、少兒藝術培訓、老年文化休閑、民俗展覽、社會藝術展覽、音樂舞蹈創(chuàng)排等在館內舉辦的活動為主體構建。社會文化活動體系要選擇一批普遍的、大眾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點、能帶動整個社會文化活動的項目,為其尋找符合鄉(xiāng)情、民情的活動載體,把其打造成群眾喜聞樂見、踴躍參與的地方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2009/03/05.
[2]北京市文化局2005年調研成果匯編.2006/01.
[3]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