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民 陸寧海
摘要:以不同抗病品種的番茄幼苗為試材,研究了番茄褐斑病菌毒素對番茄葉片POD、PAL及PPO活性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抗、感病品種番茄幼苗用毒素處理后。POD、PAL、PPO活性均比對照有所提高,且隨處理時間延長,其活性變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即POD活性在處理后0~24h逐漸升高,之后下降,PPO和PAL活性在處理后0~36h升高,而后活性下降:隨毒素濃度增加,POD、PAL、PPO活性變化也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3種酶活性與品種抗病性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番茄褐斑病菌;毒素;酶活性
中圖分類號:S436.412.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09}02-0338-02
番茄褐斑病近幾年在河南、廣西、浙江等地病情發(fā)展迅速,危害日益嚴重,成為保護地番茄生產(chǎn)的主要病害之一,急需解決。陸寧海、徐瑞富等在進行病原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發(fā)病規(guī)律和化學防治研究時發(fā)現(xiàn),番茄褐斑病菌產(chǎn)生的毒素在病害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各類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可引起一些酚類代謝相關(guān)酶活性增強,其中最常見的是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過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這些酶活性的變化與植物的抗病機制有密切關(guān)系。目前,番茄對褐斑病菌及其毒素的抗性機理尚不十分清楚。本文用番茄褐斑病菌毒素處理不同抗病品種番茄的幼苗,研究其葉片POD、PAL、PPO活性變化的特點,以探明番茄抗褐斑病菌毒素的生理機制,尋求簡便實用的生理、生化指標,為抗病性鑒定和遺傳分析提供理論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種和番茄品種
番茄褐斑病菌由河南科技學院植物病理實驗室提供。番茄抗病品種為皖粉3號,感病品種為夏豐。
1.2病菌粗毒素液的制備
將番茄褐斑病菌在PSA平板上擴大培養(yǎng)后,用挑針或刮刀取5mm×5mm的菌絲塊,接種于盛有150mL PSC培養(yǎng)液的250mL三角燒瓶中,每瓶5塊,在25℃下振蕩培養(yǎng)15d。培養(yǎng)液用5層紗布過濾后,在60℃水浴鍋中加熱10min,6000r·rmin-1離心20min,取上清液于121℃滅菌15min,即為病菌粗毒素液。
1.3番茄幼苗處理
采用幼苗浸漬法,即取4~5葉期的幼苗,洗凈根部。放人盛有300mL粗毒素液的燒杯中,置于室溫下。在粗毒素液處理0~5d定期取樣測定生理生化指標,重復3次,同時設蒸餾水為對照。
1.4酶液的提取和酶活測定
參照李靖的方法,制備POD、PPO和PAL酶測定液。
POD活性測定:在小試管中依次加入0.2mol·L-1、pH值5.0的醋酸緩沖液1.95mL, 0.1%鄰甲氧基苯酚1mL,酶液0.02mL,0.08%的過氧化氫溶液1mL,對照將過氧化氫改為1mL無離子水。從加入過氧化氫的那一刻開始計時,60s時在470nm波長下測吸光值。
PAL活性測定:在小試管中依次加入0.15mmol·L-1、pH值8.8的硼酸緩沖液2mL,56.25μmol·L-1_苯丙氨酸0.95mL,酶液0.05mL。對照將酶液改為0.05mL蒸餾水。30℃下反應30min,在290nm波長下測吸光值。
PPO活性測定:在小試管中依次加入0.02mol·L-1的鄰苯二酚溶液1.5mL,酶液0.01mL,另取一試管,加前兩種溶液,不加酶液,加無離子水0.01mL作為對照,在30℃下反應2min,398nm波長下測吸光值。
2結(jié)果與分析
2.1病菌毒素對番茄葉片POD活性的影響
由圖1可知,番茄幼苗經(jīng)病菌毒素原液處理后,番茄子葉片中的POD活性隨時間的延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且在處理1d時活性達到高峰。其中抗病品種皖粉3號POD活性始終高于感病品種夏豐,3d后才降到最低,此后略有上升,感病品種夏豐POD活性2d后降到最低。
2.2病菌毒素對番茄葉片PAL活性的影響
由圖2可知,番茄幼苗經(jīng)病菌毒素原液處理后,番茄子葉片中PAL活性隨時間的延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且在處理2d時活性達到高峰??共∑贩N皖粉3號PAL活性始終高于感病品種夏豐,PAL活性在4d后均降到最低。
2.3病菌毒素對番茄葉片PPO活性的影響
由圖3可知,番茄幼苗經(jīng)病菌毒素原液處理后,番茄子葉片中PPO活性隨時間的延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共∑贩N皖粉3號PPO活性始終高于感病品種夏豐,在處理2d時達到活性高峰,感病品種夏豐在處理3d時活性達到高峰,PPO活性在4d后均降到最低。
3小結(jié)與討論
一般認為,過氧化物酶(POD)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與細胞壁的加固有關(guān)。有報道指出,在病原菌侵入后,POD在細胞壁多聚物的交聯(lián)反應中起作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苯丙烷類代謝的關(guān)鍵酶,當細胞受侵時,它能促進抗菌物質(zhì)(綠原酸、黃酮類和植物保衛(wèi)素等)和細胞結(jié)構(gòu)屏障物質(zhì)(木質(zhì)素等)的合成,與植物抗病性有密切關(guān)系。多酚氧化酶(PPO)能將酚類物質(zhì)氧化為醌,多酚及其氧化物醌類物質(zhì)能抑制病菌生育所需的磷酸化酶和轉(zhuǎn)氨酶,同時對病菌向寄主體內(nèi)蔓延起主要作用的果膠酶和纖維素酶有強烈的抑制作用。目前,這3種酶在毒素處理后的活性變化的研究較多,但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有的研究者認為,抗、感病品種在毒素處理后POD、PAL、PPO的活性均直線上升,而有的試驗得/門相反的結(jié)論,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毒素處理番茄幼苗后,其葉片的POD、PAL、PPO活性變化基本一致,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因此,這3種酶活性的變化特點可以作為番茄品種抗病性鑒定的生理指標。
(責任編輯萬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