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瑋
[摘要]語言教學與文化緊密關聯,而漢語與英語是建立在不同文化體系中的兩種不同語言。文章從文化差異出發(fā),首先探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其次闡述文化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影響,最后提出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有效了解中英文化差異、提高文化意識與語言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高職;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呂瑋,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廣西南寧,530003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23(2009)01-0174-0004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及中英文化差異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緊密關系,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應該忽視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內容。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語言與文化的互動關系:
1整體與部分關系
語言既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是人類在其進化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精神財富,是文化之間交流的媒介,又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具有文化特征。但二者皆屬于社會范疇,是個統(tǒng)一體。
2內容與形式關系
語言是一面鏡子,反映著該民族的文化,深刻揭示著該文化的一切內容。解讀社會語言,我們可以意識到該民族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文化特點。因而,學生不了解中英文的差異,將會導致交流困惑。
3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
語言作為交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文化發(fā)展的深度和廣度。而當語言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時,文化將促進語言改造,使其繁盛變化。從這一層面來分析,文化又影響和制約著語言。
4載體與結晶關系
文化是語言的重要載體,制約著語言形式,將自己的精髓不斷注入到語言之中,并成為語言的內涵。語言是文化的結晶,它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
(二)中英文化差異
從人類文明發(fā)展來看,歷史上的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四大源頭,如今只有中國文化比較完整,并逐漸形成了東方文化,與后發(fā)展的古希臘文化演進而成的西方文化為當今世界兩大文化體系。中英文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礎上的語言,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既有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差異、文化風俗和禮儀方式的差異,也有表達方式上的差異,還有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高職學生要學好英文,不可忽視其文化的差異。
1價值觀差異
在我國,人們崇尚集體主義,國家、集體利益永遠高于個人利益,而在西方國家文化中,推崇個人主義,追求個體自由和個人利益,甚至不容許統(tǒng)治階層及外來因素以任何理由干涉私人空間;在家庭關系上,古代中國三綱五常異常復雜,現代尤其講究孝敬和贍養(yǎng)父母,而西方國家人們對父母等幾乎沒有什么責任;個人隱私方面,中國人很難把握,西方人眼里的隱私如年齡、婚姻、工資,在中國人眼中卻如同一般。
2文化習俗差異
我國語言文化講究謙卑,不喜歡張揚個性,但西方人們直言不諱。中國人,當受到別人表揚時,總是很謙虛,并一致否認對方的稱贊,因為中國文化習俗里是應該這樣反應的,而西方人卻習以為常,他們的回答往往是非常感謝之類的;受禮時,中國人往往先放置一邊,等客人走之后才打開,為的是怕別人說他貪心,而西方人會立即打開,并說好;中國種種口頭的語言寒暄習慣,西方人都會感覺異樣,甚至產生誤會。
3表達方式差異
表達方式的差異,給中國人的英語學習帶來了很多困難,同時也給那些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帶來了溝通障礙。日常用語方面,在西方,黃昏到就寢時間階段見面時說Good evening,在晚上告別時一般說Good night,而中國只說你好和再見。有時候中國人的招呼語“吃飯了嗎?”傳達的是你好之意,但西方人聽了會以為你在邀請他吃飯;在會話表達的恰當性和聽受感受方面也有很大差異,中國人在回應別人表示感謝時往往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西方人聽了就容易傷害感情,認為你的幫助只是你的職責,而非本意;句型表達上也存在差異。
4宗教信仰差異
在大部分地區(qū),宗教已經融入各民族文化體系,成為文化傳統(tǒng)的一部分,并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行動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tǒng)宗教是道教和佛教,有著悠久的歷史,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因而宗教忌語的主體相異,并在語言中找到宗教的印跡?;浇掏狡矶\,意識是上帝保佑,愿望能夠實現或比賽中但愿他(或她)能贏,其基本表達是“cross fingers”。但翻譯時,不能譯成“雙手交叉”。同時中國人偏重以自身為對象的意向性、形象性,而西方偏重以自然為對象的認知性、實證性和邏輯性,強調客體。
二、文化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影響
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不同區(qū)域的民族文化可能存在某些相似之處。但是,除偶然現象外,語言與文化關系更多體現在語言所反映文化的差異上。中英文是兩個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區(qū)域獨立創(chuàng)造的,而建立在差異文化之上的語言反映各自歷史與民族。因而文化差異是主要的,是跨交際的障礙,也是我國學生學習英語的障礙。
(一)審美和價值觀差異對語言交際的影響
更能體現中英文價值觀差異的是“龍”和“狗”兩詞。龍,在漢語中是高貴、神圣、偉大、強壯的象征,在古代指“皇帝”。與“龍”相關的詞語或物品也含有吉祥之意,如“龍鳳呈祥”,甚至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望子成龍,孩子的名字不少也帶有“龍”字。而在英語中,“dragn(龍)”是一種可怕、兇猛的動物,表示邪惡,引申為“兇惡殘忍的人”、“狡詐、虛偽的人”,the old Dragon已經成為惡魔的代名詞(李曉菊,周紅霞2008)。狗,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是卑賤、幫兇等的代名詞,含有貶義,比如走狗、狼心狗肺等。而西方國家喻之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帶有褒義,如as faithful as a dog,說人忠誠。審美和價值觀差異給交流帶來了許多障礙,甚至誤解,所以學習英語時必須熟悉中英文具體差異。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影響
思維方式上,中國人側重于主觀的意向性、直覺性和形象性思維,這些思維促使中國人強調自我主體,對記憶表象進行提煉,形成新的表象,通過直覺綜合分析認識對象,進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質與運行規(guī)律。西方思維強調客體,偏重自然事物的實證性和邏輯性,重視理性知識,因而也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實證來分析、總結客觀規(guī)律,分析是十分系統(tǒng)與全面的。思維方式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上。在辯證思維上,中國認可統(tǒng)一和中庸,傾向于整體與綜合,而西方思維相反,偏向于一端,因而在分析問題時開門見山、一針見血。中國人和西方人思維的差異,也導致語言上的偏差。中國語言偏向意象性,如文字符號具有象形、會意的特點,意義隱藏其內。結構上多短句、簡
單句,但突出主題而非主語,強調動詞的變化。而英語多長句、復合句,多名詞、介詞、連詞。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盡量讓學生養(yǎng)成英語思維習慣。
(三)表達方式的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國求統(tǒng)一講究辯證的思維方式突出整體概念,語句上高度強調上下文邏輯關系,而主語無關重要,往往蘊含事件表現下,甚至被省略,但也不影響話語的語義解釋,如“吃飯了嗎?”其中“吃飯”為主題,其他為述題,主語“你”被省略了。因而導致漢語是一種注重主題的語言,句子的基本結構不是“主語+謂語”,而主要體現為主題與述題的關系(龔武能2008)。西方文化偏重于理性認識,注重抽象思維,在英語語句上表現為多被動句式,以主謂結構為中心,通過大量的分詞、介詞、關系代(副)詞等把其他成分有效連接,形成“中心一外緣”構造。同時英語重視句子的時態(tài),時間段落說得很清楚,而漢語習慣于將之忽視。如果學生不注意這些,說出來的英語語句將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將英文翻譯成漢語也將把握不住主題。
(四)詞義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英文化是在不同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發(fā)展而來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編碼,產生了各自的歷史典故、獨有的詞語習慣,影響話語的正確表達。中英詞義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的不對稱性
中英文中有些詞句并不能相對應,如“cow boy”和“hippie”等詞,一些中國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西方人對中國語言中的“久仰”、“鄙人”、“赤腳醫(yī)生”也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字面與內涵的差異性
字面意義和聯想內涵意義存在差異,即同一物體的詞匯,內涵卻并不相同。如前面所講的“dragn”和“dog”,表面是同一動物,“龍”和“狗”,但延伸意義差異巨大。再如單詞“blue”對應的漢語是“藍色的”,而西方文化中指人心情“憂郁”。
3范圍的差異
英語中一個詞或句所能表達的多個事物,而漢語中必須更為具體,如英文中的一個詞“aunt”可指伯母、嬸母、姑母等親屬關系。有時中文中的一個詞可指多個事物,而英語中必須分類。
4特有的習語、諺語和成語
中國特有歷史環(huán)境下形成的習語或成語,例如成語“胸有成竹”、“亡羊補牢”,如果學生不知所蘊含的深刻內涵,用英語表達出來就會使人不知所云,不能理解。
5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
我國道教和佛教的發(fā)展,形成了很多俗語,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皆指人生道德觀的迷失。在西方國家,不少成語來自圣經和基督教。
三、離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路徑選擇
英語教學過程中重視語言知識傳輸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采用信息化技術教學手段,盡可能使學生了解文化背景知識,讓他們更多地感受到異域風貌及文化氛圍,著重文化的導入,使文化與語言融為一體。
(一)寓文化于語言教學中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度引入文化教學,避免單純的語言講解,使兩者融合,實現學生英語才能多方面的發(fā)展。在課堂中,文化背景內容充分擴展,并利用多形式進行比較。如讓學生比較中西方節(jié)日的不同發(fā)展歷程、風俗習慣及活動期間主要的慶祝方式。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文化氛圍中意識到文化的差異,了解文化的差異,進而靈活運用英語語言。尤其是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高年級學生來說,隨著詞匯量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應該開設一些西方文化的課程,擴展他們的視野,提高文化鑒賞力。同時鼓勵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比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二)有效開展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
鼓勵學生多方面接觸英美原版的書籍、報刊或影視,領略西方風土人情,體會中英文化差異。課外閱讀方面,針對教材特點及學生英語水平,指導學生課后查閱有關文化背景的材料,有階段性地閱讀與教材相適合的文化知識資料。通過閱讀,學生往往能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從而了解文化差異(尹錫榮.2002)。課外活動方面,定期舉行一些有關中英文化差異方面的講座或專題討論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敏感性和適應性(謝佳賓,2008)。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英文電影、錄像和幻燈片,通過某個側面的縮影剖析出西方人的姿態(tài)、表情等非言語交際的方法和手段。
(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運用
文化的導入不是教師教學過程的自然伴生物,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目標,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語言模式、多媒體技術,因材施教。隨著網絡教學手段的不斷普及,教師可以通過先進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更為多彩、圖文并茂、聲情交融的英語文化,使學生處身于真實具體的英語環(huán)境中,如收錄機、電視錄像、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同時可以向培訓服務機構購買英語多媒體教學材料,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助于強化學生對英語的理解。例如,在課堂教學前,放映有關西方社會文化的電影或錄像,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入英語文化的氛圍中,不但能使他們了解西方社會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還能使之感悟到西方的一些民族心理及價值觀、道德觀。
(四)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教師不但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端正的教學態(tài)度及很高的學術水平,而且必須有很強的教學能力?,F實中教師英語教學能力往往表現為:教學重點難點不突出,層次不清楚,授課邏輯性不強;教學方法陳舊、落后,不注重啟發(fā)、引導、互動等現代教學方法的學習,不教授學生觀察與學習的方法;課堂信息量小,不能緊跟時代發(fā)展趨勢,理論脫離實際,學生學不到真正實用的東西。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不適應,不能對不同文化基礎、知識結構的學生因材施教,管理也不到位。具體方法: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安排好課堂互動內容和應用活動,保證課堂順利展開;控制好課堂活動的進展,保證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采用交互方式,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
(五)教材的選取
英語教材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尤其是語言的運用能力為目標,教材內容蘊涵豐富的情境。在高職閱讀課程中,內容多數應該結合商務和外事工作實際來設計和編排,適當的文化內容貫串教材始終,英美文化因素滲透在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補充教材中文化注釋的分量。同時,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領會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形象、事件和典故的內在含義,因為很多的習語、典故、神話故事來源于文學作品(鄒應猛,2008)。教師除了講授單詞含義,介紹美國主導地位的基本價值觀之外,還要有家庭觀念差別,包括親屬關系及友人之間的關系差異。
(六)語言方式豐富情境
教師語言方式是情境教學的前提,離開了語言,即使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情境,也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高職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不能再利用直觀性教學,否則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因而必須重視教師語言內容與表達形式。當然教師姿勢也是語言的有效補充,使教師的思想表現得更為恰當,和善的神態(tài)、適當的動作使教學更為真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的理解提供暗示性條件,另一方面可以活躍教學氣氛,有助于縮短師生距離。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導入、演示,還是學生的操練或者實踐活動,運用非語言手段可起著傳遞、強調、解釋或補充言語信息的作用(胡德義,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