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春 鄧復群
摘要:道德與法律作為上層建筑,起著規(guī)范主體的思維、言行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目前,道德內在動因推動力與法律外在規(guī)范約束力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不協(xié)調性,從而導致了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對象表現(xiàn)出意識、行為或評價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濁。如何實現(xiàn)道德與法律兩者的有機協(xié)調、互補或聚集,充分體現(xiàn)人們求安全的道德輿論意愿和以人為本的法律精神,使學生既能夠正確認識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又能夠與時俱進地把握道德與法律兩者蘊涵的價值及相互聯(lián)系的發(fā)展趨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道德;法律;矛盾;整合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101—03
法律與道德彼此滲透,相互補充,同屬于上層建筑,分屬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們通過不同方式共同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或人們的言行舉止。自法律從道德體系中分化出來后,兩者的功能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首先,法律是階級社會的產(chǎn)物,隨階級社會而產(chǎn)生,隨階級社會而消亡;道德則貫穿整個人類社會始終。其次,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具體的、規(guī)范的文字規(guī)定;道德主要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信念中,或通過職業(yè)、村規(guī)民約、社會行為規(guī)范等反映出來。再次,法律在立法、執(zhí)法和守法等中體現(xiàn)了其強制性,其作用范圍比較窄;道德主要依靠內心信念、習俗、教育力量來維持,道德的作用范圍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比法律更廣泛。最后,法律強調以事實為依據(jù),一般不受言論、輿論的影響;而道德則既可以事實,又可以言論或輿論為依據(jù)進行處罰。雖然道德與法律存在某些差別,但以往兩者之間的矛盾或沖突并不十分明顯。
我國的道德思想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我國歷史上法制的發(fā)展相對比較滯后。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fā)展的進程中,道德與法律都有較大程度的進步,特別是法制的發(fā)展步伐更是突飛猛進。在法制建設中,雖然將我國某些傳統(tǒng)的、有益的道德規(guī)范納入了法律的軌道,但更多的是與時俱進地賦予了時代內涵,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與法律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理念如東郭先生、農(nóng)夫憐蛇的故事,告誡人們對敵人(罪犯)的憐憫就是對人民的犯罪,嫉惡如仇、框扶正義等曾一直受到人們廣泛贊頌傳承。這種道德觀念營造了一個對受害人、見義勇為者相對寬松,對犯罪嫌疑人嚴厲處罰的道德或法律環(huán)境。但近年來,在法制建設中增加了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這無疑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表現(xiàn)。而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卻反映出一定的滯后性,因而導致某些法律與道義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磨擦。在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分歧具體表現(xiàn)為社會道德輿論與法律判決結果的沖突,在偷與被偷,搶劫與被劫中的防衛(wèi)、賠償、定責定罪等問題上,社會道德輿論與法律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二元”分化。從道德輿論的角度上看,凡是偷盜、搶劫都屬于“惡”的范疇,與“惡”勢不兩立、針鋒相對、因果報應是道德的“善”,而法律試圖為人的生命提供最大化保障,彰顯人本、人性、人道或人權以及對人基本生命權的維護。以下試圖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以期達到兩者整合的教學效果。
2008年7月13日,發(fā)生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的某女司機被搶劫后,做出了本能的反映——開車去追犯罪嫌疑人,結果造成犯罪嫌疑人(劫匪)一死一傷。在社會道德輿論所議、法律角度所規(guī)中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②女司機的行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wèi)?我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它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缎谭ā返诙畻l第三款還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它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此案例中,搶劫者得手后,駕車逃跑,此舉可視為搶劫過程中的同一環(huán)節(jié)或事件的繼續(xù),可以理解為,當事人仍在承受搶劫者的不法侵害??陀^而論,犯罪嫌疑人為了達到搶劫目的,狗急跳墻可能會對追捕者造成生命傷害,女司機在緊急情況下,無意中撞倒犯罪嫌疑人是出于保護自己生命和追回自己錢財?shù)谋灸?,無疑具有一定的正當防衛(wèi)性質,因此,女司機不應當承擔刑事法律責任。但是女司機的行為導致了劫匪的傷亡,人們對女司機是否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有一定的爭議。
無庸諱言,法律主要是干預人的外在行為,而道德涉及了人們復雜的內心世界。人們?yōu)楹螘ε緳C的舉動表示同情:一是因為如果有人去追捕犯罪嫌疑人,其行兇拒捕,對追捕者造成人身傷害的概率比較大;二是因為如果犯罪嫌疑人沒有被抓獲,他繼續(xù)作案的概率較高,犯罪嫌疑人即使被抓住并放出來后,重新作案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三是犯罪嫌疑人在今后的作案中,可能會造成對他人的人身及財產(chǎn)損害。這種狀況使不少民眾認為女司機無意中撞死犯罪嫌疑人,是為民除害。如果被劫者的損失不大或能夠通過其他途徑得到補償,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被抓捕時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如果抓捕犯罪嫌疑人或追回財產(chǎn)的概率比較高,并且犯罪嫌疑人被抓后從此不會再給他人的財產(chǎn)或生命造成危害,那么可能反對司機撞犯罪嫌疑人的呼聲會比較高。
現(xiàn)在有的見義勇為或受害人防衛(wèi)過程中傷害犯罪嫌疑人的案件,法律的判決結果似乎不少民眾都不太理解或滿意。因為缺“德”才會違法犯罪,犯罪嫌疑人一般是有備而來,以強凌弱,以眾欺寡,特別是團伙犯罪,各有分工,先偷后搶,由偷盜轉變?yōu)樾袃磽尳俚母怕瘦^大。受害人一般較難在犯罪嫌疑人進行犯罪、恐嚇、傷害自己之前發(fā)覺。面對犯罪嫌疑人偷盜搶劫,受害人如果要進行反抗,對自己造成傷害的概率較大,只有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過程中受害人或見義勇為者先下手為強,才能維護自己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如果要等犯罪嫌疑人真正要傷害見義勇為者或受害人時,才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反抗或自衛(wèi),這時吃虧的往往是見義勇為者或受害人,這就是為什么現(xiàn)在不少犯罪嫌疑人經(jīng)常能夠輕而易舉達到目的的重要原因之一。假設法律明確只有在不得不損害他人財產(chǎn),特別是不得不侵害他人生命的前提下,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權得到保護,這無疑對于各種刑事犯罪將會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但僅是懷疑犯罪嫌疑人有作案動機、犯罪嫌疑人(屬于老弱病殘)不會或無法傷害受害人(成年男女)或犯罪嫌疑人被捕后等除外。
綜上所述,對女司機撞犯罪嫌疑人等類似案例的分析,要求法律不僅應對缺德的“惡”進行抑制,而且應對道德的“善”進行鼓勵,防止呈現(xiàn)對道德“善”的異化。其一,必須堅持責任第一的原則。西方法中“復仇女神”的內涵,意味著犯下罪惡者必然受到一定的報應。事件中無論犯罪嫌疑人是否傷亡,主要責任都應由犯罪嫌疑人承擔。其次,維護社會秩序的原則。西方法中的“達摩克利斯劍”,意指法是用以懲罰的工具,是強制性的武器,如果誰違反了它,就要受到處罰,有警示世人不要以身試法的含義,從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試想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實施犯罪過程中,大家都怕傷害他,無疑將助長其更加大膽地實施犯罪,使更多的民眾受到傷害。其三,必須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西方法中的“天平”,即一視同仁、公平對待或公正處理。在分清主次責任的前提下,凡是受到不法傷害者都應當進行對等補償。從人本大于物本、人權高于財權、人命重于一切的角度看,劫匪已經(jīng)逃跑,不會造成對女司機生命的傷害,女司機因其個人天性而追撞劫匪導致其傷亡,從人道角度看,她應當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但是,犯罪嫌疑人的搶劫是否會對被劫者造成物質或精神的損害,答案應當是“會”。是一時還是終身,是致命還是非致命的,是可以彌補的還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說女司機撞犯罪嫌疑人要受到處罰和賠償,那么,犯罪嫌疑人對女司機打劫造成的物質(包括追捕時車輛的損壞、導致第三方的損害等)或精神的損害也要進行相應賠償,責任與義務要相互對應。按照誰受益誰賠償?shù)脑瓌t,犯罪嫌疑人傷亡后由其家屬獲取賠償金,犯罪嫌疑人造成他人的傷亡也應當由犯罪嫌疑人的家屬進行賠償。如果犯罪嫌疑人的家屬預先申明,對犯罪嫌疑人今后假設會有的賠償一概放棄,那么也可以對犯罪嫌疑人造成他人的損害不負賠償責任?,F(xiàn)在的法律賠償中,只有見義勇為者或受害人賠償犯罪嫌疑人,鮮有犯罪嫌疑人賠償?shù)那闆r(即使判決犯罪嫌疑人賠償,由于犯罪嫌疑人無能力賠償,其家屬不愿意賠償,一般都會落空)。見義勇為者受到傷害后,一般是由見義勇為基金會出資補償,有時對其的補償金不如犯罪嫌疑人受到傷害后的賠償金多。受害人受到傷害后有時得不到任何的補償,而受害人因防衛(wèi)過當傷害犯罪嫌疑人卻必須給予高額的賠償,有違利害交換的公正原則。第四,符合民眾意愿的原則。道德好似社會之舟,舟沉則整個社會沉。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對民眾的心理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傷害,有時可能會改變人們的思維、生活或行為方式。20世紀50年代初期,英國有少數(shù)人為了經(jīng)濟利益,大肆印刷出版淫穢刊物,而英國當時法律沒有明確禁止出版淫穢物品,但由于不少英國人要求將這些人繩之以法,后來這些人被送上了法庭,受到了嚴厲的刑罰。這里道德跨越了法律的遲滯性和封閉性的局限,在法律上獲得了支撐。即如果民意所反映的情況與法律有沖突時,法律應慎重考慮,做出兩全之策。
我國法律中對犯罪嫌疑人生命權的保護實施的基礎、環(huán)境與條件等,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有一定的差異性。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和戶籍的雙元制等,形成了龐大的社會流動人口,受財力影響,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健全,治安設施薄弱,警力有限,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在老百姓主要依靠自我保護的情況下,法律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生命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見義勇為者或受害人的生命或財產(chǎn)權的保護。無庸諱言,見義勇為者或受害人因制止犯罪而產(chǎn)生的行為沒有受到法律的保護,這很容易導致:一是嚴重的社會冷漠心理狀態(tài),不少地方呈現(xiàn)的在公眾場合,歹徒在光天化日下胡作非為,治安部門無法顧及,民眾無所適從,無動于衷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二是導致社會道德輿論與法律的矛盾。法律一旦失去民眾輿論的支撐,就會逐漸失去執(zhí)行的基礎,道德一旦無法律來保障,容易失導、失范或失效,從而引發(fā)道德不及、法律不究的無政府狀態(tài)。因此,只有道德與法律相互適應、協(xié)調或補充,才能獲得最大的社會效應;三是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某些人的好逸惡勞慣性、利益最大化驅動或犯罪機會風險成本評估選擇下,試圖憑借實施偷盜、搶劫等犯罪時有不會被傷及身體的護身符為所欲為。有的受害人報案后石沉大海,個別人為獲得補償干脆以惡報惡,遷怒或侵害于社會其他人。作為上層建筑的道德與法律,其對社會風氣的導向十分重要,如果正邪不分,就容易使好人變成壞人。特別是一旦犯罪行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人們容易遷怒到管理部門,影響社會安定、團結。
面對社會道德與法律的現(xiàn)實沖突,在《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當老師提問面對犯罪嫌疑人對他人實施犯罪行為,你會怎么做?不少學生選擇了沉默。道德的內外驅力、張力或感染力的作用為何在學生身上彰顯不足,值得我們反省和深思。因此,在教學中進行道德與法律的理論與現(xiàn)實的整合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我國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是以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礎的。無庸諱言,道德教化是執(zhí)法的基石,強化勤勞致富和通過社會救濟、互助或捐獻來解決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的“善”的意識,卑視各種企圖通過非法途徑生存或致富的“惡”的觀念,才能減少某些違法犯罪現(xiàn)象的發(fā)生。同時,法律是道德的保障,社會先進道德觀念的確立、道德自律或道德義舉既要靠教育,又要有法治來倡導、補償、撫恤和維系。在道德良心或輿論對某些缺德行為的自省、自律、自我調節(jié)失靈和譴責失效時,必須借助于法律強制的他律或外部調節(jié)來約束,法律應當維系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道德輿論,在法律中滲入社會道德的理念,增加民眾意愿的內涵,法律的實施才有群眾基礎,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家意志上的體現(xiàn)。因此,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滲透于道德內涵或法制之中。一方面,法律應當防止與深受人們歡迎的“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沖突。在目前社會治安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個人自衛(wèi)與社會民眾共同防御罪犯的傳統(tǒng)做法相結合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即使今后政府投入的社會治安防范設施完善了,對社會上的各種團結互助的行為也應當大力贊揚、精心苛護。試想如果大家都自私自利、人心喚散、人人自保、不管他人,那么國家、民族和個人都將陷入危險的境地,而這正是某些西方國家所希望的結果。另一方面,在社會道德中滲入法律已經(jīng)涵括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加對人的生命重視的內涵。改進以往輕視犯罪嫌疑人生命的觀念,使其合法利益得到切實維護。這樣有助于增強大家對現(xiàn)今法律中關于對人的生命權保護的認同感,使法律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就能夠防止道德與法律的矛盾或沖突??傊瑧斦业降赖屡c法律最佳的整合點,使社會道德輿論與法律制度相互滲透、協(xié)調和融合。道德和法律的科學結合、互助、凝聚和作用,用不同方式、手段或途徑來調節(jié)社會關系,建立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形成合力共同塑造人們美好心靈,從而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維護正常秩序,推動社會走向文明、健康和進步,促進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諧全面穩(wěn)定發(fā)展。
備注:
①本文為2007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項課題(粵教思[2007]72號)的階段性成果之一,由鄧復群副教授主持、戴建春副教授主研共同完成。
②女司機遭劫駕車追撞劫匪致其一死一傷,[D],《廣州日報》,2008年07月14日http://news.163.com/08/0714/04/4GPLPFS500011229.html.
Discusses the law and the morals shallowly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conformity
DAI Jian ChunDENG Fu Qun
Abstract: The morals and the law took the overtop structure, is playing the standard main body thought, the words and deeds and the maintenance social order role.At present the moral intrinsic agent thrust force and the legal external standard tied the strength to present certain incompatibility.Causes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 object displays consciousness, the behavior or appraisal certain degree in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is muddy.How realizes moral and the legal both organic coordination, supplementary or the accumulation, manifests the people to ask the safe moral public opinion wish and the humanist legal spirit fully.Enables the student both to understand moral and the legal relations correctly, and can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grasp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which moral and the legal both implication value and relates mutuall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 Morals and law, contradiction and conformity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