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現杰 毓 幗
摘要:近年來,日益彰顯出的技術資本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戰(zhàn)略中的作用使得如何充分發(fā)揮技術資本所有者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其中科學地界定技術資本及其影響因素,使技術資本合理地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就是解決此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手段。
關鍵詞:技術;技術資本;收益分配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chnology Capital Involved in Companies′ Earnings Distribution
TANG Xian-jie,YU Guo
(School of Accounting,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Abstrct:In recent years,the role of technology capital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l and improv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strategy. It becomes a practical issue that how to bring into play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echnology capital owners. It is a effective way and means to scientifically define technology capita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ake technology capital reasonably involved in companies′ earnings distribution.
Key words:technology;technology capital;earnings distribution
一、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的技術資本要素
知識經濟時代出現的技術是一個資本范疇,應該表述為企業(yè)通過生產經營及管理活動積累起來的,以取得價值增值的預付技術價值,由技術資源在一定條件下轉化而成。技術是商品,可以進行交易,但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可以帶來高額增值,具備資本的自然屬性。同其他生產要素一樣,技術也存在產權歸屬問題。技術只有在財務資本幫助下進入市場和企業(yè),具有明確的產權關系,并與其他資本相結合,實現其使用價值和市場價值,為企業(yè)帶來資產增值,才能稱為技術資本[1]。由于在生產活動中,技術資本既具有與勞動者人身不可分離的特性、又能以獨立于人之外的形態(tài)參與生產和收益分配[2],因此參與收益分配的技術資本可以分為外顯于物的技術資本要素和內涵于人的技術資本要素兩大類。
外顯于物的技術資本要素是指通過在生產中的應用、能為使用者創(chuàng)造經濟利益的,具有獨占性的用于交換的科技成果。表現為法律認可的發(fā)明專利,計算機應用軟件,非專利技術成果和經法律認可的其他技術成果。它的形成條件要滿足如下特征:R&D的獨立性;技術的適用性;技術的供求雙方必須是相互獨立的商品生產者;技術的獨占性。
內含于人的技術資本要素不體現在產品中,也不表現為文字或書面符號,只存在于人腦之中,表現為勞動者的經驗、技能、專長、訣竅以及相關知識。它們必須與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結合在一起,而且必須通過訓練、示范和積累才能掌握[3]。
二、技術資本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的內部影響因素
(一)人們的主觀意識
1.技術是資本的觀念尚不明確
盡管人們對于技術資本的重要性已越來越重視,但在思想深處仍未把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納入到企業(yè)分配原則之中去,認為它與按勞分配相比名不正言不順,在實際分配過程中疑慮重重,不敢跨越“雷池”,嚴重地影響了技術資本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
2.員工的抵觸心理
由于幾十年形成的“大鍋飯”的慣性尚未完全擺脫,平均主義束縛著企業(yè)員工的思想,加之技術資本發(fā)揮作用的形式往往是陰性的,難以直觀體現,也影響了員工對技術資本作用和價值的認識和判斷,致使有的員工對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往往采取抵觸態(tài)度,更有甚者認為這是一種過分強調技術人員作用和地位的重復分配。
3.技術資本擁有者自身的顧慮
從技術人員自身來講,也存在一些思想顧慮,惟恐自己的收益與其他人差距過大,成為“眾矢之的”,遭人嫉妒和排擠,影響同事關系。也有一些科技人員甘于求穩(wěn),規(guī)避風險、只想保住當前較高的固定收益,而不愿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上述種種主觀意識的影響致使技術人員對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主觀內在動力不強,某種程度上扼殺了部分技術人員技術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
(二)企業(yè)家精神
企業(yè)家是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靈魂,而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精神是提高生產效率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熊彼特提出的“企業(yè)家和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性破壞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的論斷受到廣泛推崇。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與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之間的緊密關系毋庸置疑,因此企業(yè)家在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過程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倡導者、組織實施者,也是激勵者和協(xié)調者[4]。在當前經濟生活中有下述三種企業(yè)家的能力及素質,不利于技術資本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1)企業(yè)家自身知識水平的限制。由于他們認識不到技術資本對企業(yè)的價值,而更重視土地、設備、廠房等實物資源,自然對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沒什么興。(2)企業(yè)家經營管理能力有限。認為技術資本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的實施操作過程中難度較大,無法把握,因而對此持消極態(tài)度。(3)過于謹慎。一些企業(yè)家有求穩(wěn)怕亂的思想,怕技術人員收入多,其他職工有意見,影響穩(wěn)定。
(三)技術資本價值貢獻的測度方法
中國資產評估協(xié)會2004年12月30日發(fā)布了《企業(yè)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標志著我國企業(yè)的資產評估從傳統(tǒng)的有形資產為主進入到有形、無形資產并重的階段。反映出技術資本對企業(yè)價值的創(chuàng)造已經凸現,技術人員在企業(yè)中的地位提高。但技術資本價值貢獻如何量化測度卻是困擾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焦點問題,至今仍無定論。制約了技術資本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的廣泛實行。目前技術資本價值貢獻量化測度方法主要有技術評價法、指標體系法和生產函數法[5]。技術評價法系統(tǒng)技術性強,數據的取得比較困難,是一種專家評價,作為非專業(yè)人員來說,從中提取信息不容易。指標體系法是通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指標來全面反映技術資本的作用。優(yōu)點是比較規(guī)范,結果比較客觀,有固定的計算模式、使用方便;問題是指標多,數據不易取得。生產函數法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丁伯根與索羅分別在1942年和1957年提出的“生產函數法”和“余值法”。與指標體系法相比,生產函數法在理論上較為完善、深入,應用較為廣泛,但它只從整體上測算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能從技術進步的作用機理上評價科技進步,不利于詳細評價企業(yè)技術資本的具體貢獻和提出改革的對策,而且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AKαLβ在函數計算和參數估計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三、技術資本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的外部影響因素
(一)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
一種技術從初始的創(chuàng)意形態(tài)到物化為某種產品,其間需要經歷若干個層次的形態(tài)轉化。每一個層次的轉化涉及到許多復雜因素的作用,整個轉化過程是高度不確定性的。同時物化產品的價值只有通過市場需求的檢驗,才能實現全面進入分配領域。其中市場需求結構是多種動態(tài)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斷變化演進的,其變遷的方向、速度與內容都是事先無法充分預測的。因此,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風險主要歸納為兩個方面: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它們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人們所能做的是如何全面地認識并科學的規(guī)避所存在的風險,盡可能將風險降至最低,并對利益相關者提供相應的保障,即所應承擔的義務(如技術指導、培訓)和責任(如技術存在缺陷的責任、實施轉化失敗的責任)在法律文件中進行明確、詳細的規(guī)定。
(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技術資本的生成、成果轉化以及收益分配的各個階段需要強有力的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通過確定技術資本擁有者對技術創(chuàng)新投資產生的知識產權,提高了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擁有者的收益率,并借助專利制度安排的微觀機制,合理調節(jié)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的經濟利益分享,促進技術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有效擴散。2003年香港政治經濟風險顧問公司公布了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知識產權風險指數,該風險指數綜合反映了一國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知識產權法規(guī)與政策,政府、企業(yè)和科研部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國民的知識產權意識,政府有關職能機構的效率等,是衡量一個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重要綜合指標。我國在亞洲12國中風險指數高達9.34,名列第二,僅略優(yōu)于首位的印尼(9.92)[6]。從2006年開始我國更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我國知識產權風險指數有所降低,為6.43排名第七,知識產權保護情況最優(yōu)的是新加坡,風險指數為2.8,其次是日本,風險指數為2.84,與新加坡和日本相比,我國缺乏完備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和嚴厲的監(jiān)視系統(tǒng),且缺乏透明度,嚴重挫傷了技術人員研發(fā)的積極性。
(三)政府政策與制度保障機制
企業(yè)在組織技術資本按貢獻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的財務活動時,最感困惑的是缺乏有效地政策支持、可靠的組織保障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政府對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政策較粗曠,有關部門對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這項工作較陌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對如何引導企業(yè)開展這項工作辦法不多,有的甚至不知不覺阻礙了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實踐。盡管目前政府已經制定了一些法規(guī),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但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并制定實施細則或操作指南,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四、技術資本合理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的建議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技術資本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重要性的認識
通過政策宣傳,樹立典型,營造氛圍,確立各級政府、企業(yè)、技術人員科學技術資本是具有增值性,必須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的觀念。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營造一種重視技術資本的價值、利用技術資本創(chuàng)造財富的良好氛圍。企業(yè)家應當不斷更新自身思想,拓展自身能力在企業(yè)內部推廣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創(chuàng)造良好的企業(yè)文化環(huán)境,鼓勵職工解放思想支持技術資本按貢獻度享受企業(yè)收益分成,激發(fā)技術人員積極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并參與收益分配。
(二)明確技術資本價值貢獻的標準和測度方法
確立技術資本合理參與收益分配的模型,完善技術人員績效評價體系,選擇適宜的收益分配組合方式,依據科學的程序和方法,對技術資本價值貢獻進行合理評估、綜合量化,客觀地確定技術資本價值在企業(yè)收益中的貢獻份額,從而保護技術人員技術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由于技術資本的功能是從多方面體現的,在收益分配方式選擇方面,不能是單一的,應該構建科學規(guī)范的“能力鼓勵、過程激勵、成果獎勵”的分配體系,其中能力鼓勵包括技術工資定級和技術能力津貼等;過程激勵包括設置科技股,項目承包制等;成果獎勵包括科技成果一次性獎勵、接續(xù)性獎勵及擴展性獎勵等方式[7]。
(三)樹立風險意識
市場經濟是風險經濟,經濟效率的提高是以承擔相應的風險作為代價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fā)展,企業(yè)和技術人員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因此,企業(yè)和技術人員要增強風險、責任意識和危機感,不能隨意占用研究經費,必須精心篩選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項目,精打細算做好財務可行性預算及規(guī)劃,形成成果后積極應用、推廣,使之轉化為商品,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
(四)完善外部環(huán)境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yōu)化社會信用環(huán)境,提高技術資本及其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增強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8]。強化監(jiān)督機制,政府要把企業(yè)實施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監(jiān)督體系,由科技等職能部門研究出臺一系列帶有導向性的政策意見,進行分類指導,以增強針對性及操作性。工商、財稅、物價、審計、司法等部門協(xié)同做好有關工作,防止一些人為的、隨意性的不利行為的出現,為技術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趙慶慶.技術資本的財務探索——基于海信集團的實踐[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6.
[2] 宋琪.試論技術資本的屬性[J].北京: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
[3] 鄒華.科技要素參與分配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4] 向顯湖.人力資本財務論——基于企業(yè)主體的一個基本框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5] 唐現杰,王朋吾.技術要素參與企業(yè)收益分配的思考[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EB/OL].http://www.sipo.gov.cn.
[7] 陳方麗.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方式及組合研究[J].江蘇商論,2007.
[8] 丁恒龍.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制度安排[J].江蘇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
(責任編輯:孫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