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璇
關鍵詞:出關 新解 傳統(tǒng)觀點 瓦解 批評指向 多元 兩個主題
摘 要:《出關》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篇關于老子出關的小說,收錄于《故事新篇》。傳統(tǒng)觀點認為,小說主要是在于批判知識分子的虛無思想和他們那種徒尚空談的浮夸作風。這樣的說法,在價值觀逐漸多元化的今天,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現在的讀者對解讀《出關》的需要了。而魯迅在創(chuàng)作《出關》時,對人物的描寫“點到為止”,給讀者的欣賞留了很大的余地。我們似乎無法找到小說文本中明確的對于人物的批評態(tài)度。所以,我們從文本出發(fā),發(fā)現了其批評指向的多元。
《出關》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篇關于老子出關的小說,收錄于《故事新篇》。它的原始故事主要出自《莊子·天運》和《史記》。但與《故事新編》中的其他七篇小說不同,這是魯迅唯一一篇因為引來許多猜議,而親自起筆,寫下了它的相關解讀的小說。這就是收錄于《且介亭雜文末編》的《〈出關〉的“關”》一文。這篇雜文使得大家對這篇小說的論調有了一個定型,并延續(xù)至今。但是,傳統(tǒng)的說法在價值觀逐漸多元化的今天,已經不能滿足我們對解讀《出關》的需要了。我們需要認識到傳統(tǒng)觀點的局限性,以更開闊、靈活、多元的視角去解讀《出關》,挖掘它的現實意義。
一、傳統(tǒng)觀點的瓦解
以左聯后期的領導人之一何家槐先生所代表的傳統(tǒng)觀點主要認為:《出關》是魯迅通過對老子這個人物的漫畫式描寫,來批判道家的虛無思想,更進而批判當時所有“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家”。這種觀點能夠站穩(wěn)腳跟,并影響至今,也是有其充分的原因的。簡單說,一共有三大立柱。第一,就是魯迅親自對此做的解析,主要是《〈出關〉的“關”》一文。第二,從小說中的很多情節(jié)也能夠體現老子思想的不合時宜,而他的《道德經》被放到了與鹽、胡麻、餑餑同列的地位,更突出了這一點。第三,從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批判老子精神是當時局勢的需要。《出關》完成于1935年12月。這一年,華北事變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促成了全國局勢的異常緊張。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中,為鼓舞全體國民積極與反動勢力斗爭,故而反對老子思想的無為。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我們沒理由質疑這種觀點存在的可行性。可難道這其中就沒有局限性了嗎?
首先,我們必需看到,傳統(tǒng)觀點的根基主要是來自魯迅的文章。在魯迅沒有發(fā)表《〈出關〉的“關”》之前,人們對《出關》還是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并對此發(fā)出了不少批評。但自從《〈出關〉的“關”》發(fā)表以后,再加上何家槐等人的解讀并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才形成了普遍的共識。
這種以圍繞作家與社會背景為中心的文學理論與批評,是19世紀后期的浪漫主義和實證主義。也就是說,如果作者不說話,我們可以對作品有無限的推測式解讀??梢坏┳髡哒f話了,再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一般也就成了“蓋棺定論”?!冻鲫P》就是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人們在解讀它的內容時就走向局限。但是實際上,我們這種以作者為中心的解讀作品的視角,只能作為解讀作品的一個方面,但是卻不能把它當做全部。
對此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其一,就是從作者的角度。我們知道,魯迅所在的斗爭年代,一切以斗爭為中心,所以,他的觀點只能理解為“斗爭需要”。因此,作者對于自己作品的解讀只代表他思想的一個層面,是按斗爭需要做的解釋,故而有局限性。其二,從讀者的角度。無論作者的主觀意圖如何,一旦發(fā)表,我們更應該關注這部作品的客觀效果。即會給讀者什么樣的感受。畢竟一部被發(fā)表的作品,它所指向的中心,還是讀者。
最需要注意的是,就《出關》來說,魯迅本身對于老子思想的理解就存在偏差。
這句話并不是無的放矢。魯迅借關尹喜口說老子:“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于紙,想‘無不為,就只好‘無為。一有所愛,就不能無不愛,哪里還能戀愛,敢戀愛?”這是對老子觀點的歪解。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核心目的是“無不為”,而“無為”只是手段。“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建立在“道”的基礎上。換句話說,因為有道,事物的發(fā)展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因而不要刻意破壞這種規(guī)律,順其自然,方能無不為。學者魏紅也認為:“老子的無為是順自然而行,減少一切人為的一己私欲?!备邚娜菀卜治稣f:“‘無為的真正含義是因順自然,是要消解獨斷意志和專斷行為的擴展,以阻止對百姓的脅迫和吞并,并非棄世逃避?!倍斞咐斫獾倪壿媱t是:要無所為,就只好一無所為,因為一有所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無不為”了(出自《〈出關〉的“關”》)。他以此邏輯理解老子,本身就是一個偏失。
所以,雖然魯迅寫了《出關》和《〈出關〉的“關”》,但我們現在的讀者需要看到魯迅在解析自己小說時的局限性,不能僅用他說出來的話解讀《出關》。
由此分析,我們可以從傳統(tǒng)觀點的根基上瓦解它的唯一性。從讀者對于文本理解的角度看小說,確立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出關》。
二、從文本出發(fā)看批評指向的多元
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點到為止”的手法給讀者的欣賞留了很大的余地。我們似乎無法找到小說文本中對于人物鮮明的批評態(tài)度。所以其文本的批評指向是多元化的。下面我們就詳細解讀一下這篇小說。
總的來說,《出關》可以概括為兩個故事:一個就是“冷戰(zhàn)”,另一個就是一場“糾紛”。我們逐個分析。
1.孔老冷戰(zhàn)
“冷戰(zhàn)”講的是孔子與老子的斗爭。為什么這里說是“冷戰(zhàn)”而不是像傳統(tǒng)那樣說成“孔子問禮”呢?對此,我們可以從小說中以下三方面看出:
首先他們地位平等。從相互的稱呼上看,庚桑楚稱呼老子“先生”,老子稱呼庚桑楚“你”。這是最標準的師生關系。但對于孔子,他們之間則多以“您”相互稱呼。當時孔子是東夏的大思想家,老子則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算是學術界的權威??鬃邮莵韲覉D書館讀書的,自然會與這位德高望重的學者進行學習交流。但畢竟地位上不能分高低尊卑,不是典型師徒那樣的關系。而地位平等是冷戰(zhàn)的基礎。不管實力的高下,如果雙方地位不平等,它們之間的斗爭則是一種高地位者對低地位者的管制或低地位者對高地位者的反抗。
其次,從雙方的態(tài)度上看,他們并沒有發(fā)生吵架或打架這樣激烈的斗爭場面,而是一切“以禮相待”。在不看其談話內容的前提下,我們很難發(fā)現他們之間存在爭斗。
最主要的,我們來看看孔老的交談內容。
起初,當孔子來向老子請教與君王說”道”時的困惑,老子以“跡”做喻,正中孔子的要害,以大道相言,使“孔子好像受了當頭一棒,亡魂失魄地坐著,恰如一段呆木頭”。老子用言語向孔子顯示了自己的強大,給了孔子當頭一擊。這就決定了第一回合,孔敗老勝。而第二回合,孔子參透了老子的智慧,對老子說了一句“懷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這句話在他參透老子的思想之后對老子直言,可視為是一種對之前被難倒的報復行為!老子因此感到了危機。
可見,他們之間的交談并沒有像表面一樣心平氣和,而是針尖對麥芒似的向對方彰顯自己的智慧,以學問作為利劍相互較量。老子向孔子說“道”后,并不是像對學生講學一樣,看做是老師傳道授業(yè)的本分,而是表現出一種難道同行的喜悅。但當孔子參悟到他的道理時卻會不高興,并決定出關。而孔子則恰好相反,并在得意時,直接刺激老子??梢娝麄儗嵸|上在“斗智”。
從以上表現可以看出,老子與孔子之間并不是一般師生的講授,更多的是在“冷戰(zhàn)”。而冷戰(zhàn)的最終結果,則是孔勝老敗,老子出關。這一看法也符合魯迅的初衷,他在《〈出關〉的“關”》里就也談到過:“至于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p>
那么,在孔老冷戰(zhàn)中,由于雙方各有攻守,小說在敘述上并沒有明顯的感情偏向,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辯證地看待雙方的形象。對于老子在其中的表現,有大智若愚的老夫子的形象:如小說一開始就把老子塑造成“呆木頭”,根據《莊子·田子方》記載,孔子見老子時說他“掘若槁木”??梢?,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還是對于老子的形象有所美化。把這種呆木頭的形象,結合他不凡的表現:如喜怒不辭于色,只有靠熟悉他的庚桑楚才能發(fā)現他的感情變化;慧眼識人,能提前看穿孔子;以及能口吐大道,腹有乾坤般地說道等——可以看出老子是個大智若愚的形象。但同時,他不動聲色地為難孔子,卻暗暗自喜,可見他的品質也是比較虛偽的。而孔子,一方面孜孜不倦地鉆研學問,對老子的學問不參悟明白誓不罷休的進取精神,彰顯無遺。另一方面,他表面尊重老子,但實際卻要排擠老子,顯示出虛偽奸猾。這種批評指向的多元,在小說的第一部分就已經顯現出來了。
2.老子出關的原因與老子形象的關系
像章太炎在《諸子學略說》中分析的,“孔子之徒遍布東夏,吾言朝出,首領可以夕斷。于是西出函谷,知秦地之無儒,而孔氏之無如我何,則使著《道德經》,以發(fā)其覆。借令其書早出,則老子必不免于殺身,如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氏之門,三贏三虛”。這種分析,合理地解釋了老子出關的原因。因為當時孔子周游列國,去過齊、魯、鄭、衛(wèi)、曹、蔡、楚、宋、周等國家,雖然孔子不做官,孔子的徒弟當官的卻有不少。所以東夏是孔子的勢力范圍。這樣,在預見到孔子這位“朝陽”將要從東方升起時,自己這個“夕陽”也只能落向西方了。秦地尚法,不信儒,因而西出函谷關。如果單以《史記》中所述:“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那么,老子為什么不去其他諸侯國,而要出關呢?所以,章太炎的觀點還是“真實”的。
當然我們對于一部小說來說,只分析它藝術的真實。藝術的真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基于現實生活的可能性基礎上構建的真實,即生活中不一定發(fā)生,卻有可能發(fā)生的事;另一種是以生活真實為基礎,滲透了作者的審美意識并加以藝術化,卻也符合生活本質的一種真實。我們在這里,由于分析的是一部小說,所以就把章太炎的這種解釋作為藝術的真實,也就足夠了。畢竟歷史離我們很遙遠,對于老子出關的真實原因,現在市面上的版本很多。對于這篇小說來說,這樣的解釋是最優(yōu)的。
那么單從老子因“冷戰(zhàn)”失敗而出關這件事,我們不能斷言魯迅在批判這種行為的消極避世。因為,老子出關無非是采取敵進我退的戰(zhàn)術,避其鋒芒,這種方式,我們在戰(zhàn)爭年代經常使用。難道說,真的與孔子干一場才算英雄?所以,就魯迅寫的小說本身,我們發(fā)現不了可以明確諷刺到老子的地方。
3.出關路上的糾紛
然而老子出關卻非一帆風順,在出關的路上,遇到了關尹喜等人的阻隔。根據小說我們可以看出,關尹喜等人是徹底的反動形象。這是小說中最單一的形象,它完全是以一個反動形象出現的。對比傳說中老子出關的故事我們發(fā)現,在《列仙傳》中關尹喜是一個老子的崇拜者,看到紫氣東來而發(fā)現老子,隨后跟隨老子,“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但魯迅卻把這種形象徹底“現實化”。他們探聽到老子形跡后,表面對老子恭敬有加,表現出極度尊重老學者的態(tài)度,但簽子手卻背后捅簽子,刺牛屁股。一出場就是一副虛偽的流氓大亨的形象。而聽講學時,他們七倒八歪的樣子,使得老子的講學簡直就是對牛彈琴。而老子編好講義后,他們卻把它放到了鹽,胡麻之類的架子上。
這樣一群沒有素養(yǎng)的庸俗的官吏們,既然不懂學問,為何又要請老子講學?這是在諷刺官吏,往往通過邀請文化名人講座而提高自己文化形象的荒誕表現。這種諷刺即使今天還有現實意義。而最后處理講義時,他們“優(yōu)待”老作家,提拔新作家的做法,則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版商常用的廣告套語。
可見,關尹喜等人的形象,已經脫離原版,完全是來源于社會現實,他們在小說中,是一個徹底的反動形象。
其次,老子在小說中的表現,十分被動:想翻墻卻翻不過去,逼得被迫去關上講學,最后還要寫講義。因此,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老子無為思想的消極一面。所以,就會批評老子的徒作空言,不敢反抗的思想。關尹喜也說他:“心高于天,命薄于紙?!?/p>
這種說法并不算錯,只是,我們推敲一下,如果是孔子在這種環(huán)境下,又會如何?所謂“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魯迅借老子出關的故事,卻沒有寫原版的內容,而是一種時空交錯式的重寫,小說的背景完全是現實的社會,其中的人物已經不是原先的人物,只是一個符號,一個依托于古代人物名稱的符號。老子,在這里,與他的思想已經不再有必然的聯系了,老子的形象只是一個老學者的代表,或是象征。即使孔子來了,也會遇到這些麻煩。在如此荒誕的社會面前,這些學者們的下場也無非就是這樣。
因此在第二部分,老子的形象就有了雙重性。一者作為他這個人本身,我們可以批評他思想里不合時宜的一面;二者,作為一個老學者的象征,我們在批評社會是“施害者”的同時,他們這樣的老學者、老作家,就必然是“被害者”,這么大一個文化人,在那樣荒誕的社會中,一無所用,反而會被官僚利用,被出版商剝削,這在諷刺社會的同時,也有對于文化人(在小說里指老子)的同情。
三、兩個主題
綜合整篇小說,我們發(fā)現:對于老子,小說既有同情又有批判,既有正面形象,又有負面形象;對孔子,也是既有稱贊的地方也有批判的地方;對于社會,則是徹底批判。那么我們在解讀時,需要從整篇小說的角度來看他的主題,這樣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合并出兩條思想主線(即主題):
一條可以站在批評老子的立場上。即前文所說的,是對老子思想的消極性的諷刺和批判,更進而批判當時所有“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家”,揭示老子思想不合時宜的一面。另一條就是站在批評社會的立場上。諷刺社會的荒誕性,揭露當時一些知識分子的丑陋面目,同情老子的處境。
這兩個主題矛盾地存在于小說中,全部是由其批評指向的多元化所帶來的。這種批評指向的多元不僅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豐富了小說的內容,使其言有盡而意無窮,而且,最直接的,就是造成了發(fā)表以后,多種理解下的批評同時迸發(fā)了出來。何家槐在他的《談〈出關〉》一文的開篇就提到:“它發(fā)表以后就有不少的人任意加以歪曲和抹煞,或者說它是在影射誰,攻擊誰,或者以為它是作者的自況,其中老子就是作者自己?!?/p>
雖然這是何家槐站在《〈出關〉的“關”》的立場上做的總結,卻也反映出了當時的局面。
而邱韻鐸則覺得:“至于讀了之后留在腦里的影子,就只是一個全身心都浸淫著孤獨感的老人的身影?!?/p>
這樣我們就容易理解,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眾說紛紜的局面了。他們無非是只站在一個角度下對文本做的解讀。后來由于斗爭的需要,魯迅親自為其定了調。事過多年,我們重新解讀,挖掘出它所蘊藏的完整內涵,供大家參考。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鄭 璇,廣西大學文學院學生。
參考文獻:
[1]魯迅. 魯迅小說[M]. 錢理群,王得后選編. 杭州: 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12)
[2]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A].魯迅全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何家槐. 談《出關》[M]// 孟廣來,韓日新編.《故事新編》資料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01).
[4]邱韻鐸. 《海燕》讀后記[M]// 孟廣來,韓日新編.《故事新編》資料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01).
[5]章太炎. 諸子學略說[M]// 孟廣來,韓日新編.《故事新編》資料研究.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01).
[6]張揚.《荒誕人生的理性重建》——魯迅《出關》之解讀[J].重慶: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
[7]高從容. 略論老子無為思想[J].黑龍江:綏化學院學報,2005,(07).
[8]魏紅. 論老子的無為思想[J].天津: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