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喬
摘要:有人認為王審知“獨優(yōu)固始人”,導致冒充固始籍者的大量出現(xiàn),是造成:“閩人稱祖皆日固始來”的原因。但從文獻記載來看,王審知以及后來的閩國統(tǒng)治者不僅沒有“獨優(yōu)固始人”,相反,對閩人卻有特殊的優(yōu)待。因此,非固始籍者也就沒有必要冒充固始籍。而且,在當時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下,非固始籍者也不太容易冒充固始籍。假使真有極少數(shù)冒充固始籍現(xiàn)象存在,閩國滅亡之后,尊宗敬祖的傳統(tǒng)也會使他們改回原籍。實際上,“閩祖光州”的形成與唐末大規(guī)模光州固始人入閩有關。不僅追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的光州固始籍將士數(shù)量龐大,而且王潮、王審知兄弟建立閩國政權后,創(chuàng)造的和平、安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又吸引了大批固始人投親靠友進入閩地,使得閩地固始籍人口比側陡然增加,從而形成“閩祖光州”這一特殊歷史現(xiàn)象。
關鍵詞:固始;光州;福建移民
中圖分類號:K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09)02-0170-04
歷史上幾次固始大規(guī)模移民入閩運動,不僅對閩地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閩地人口的影響也很大,直到現(xiàn)在,不少閩人族譜上都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但自宋代開始也有人對“閩人稱祖皆日自光州固始來”這_歷史現(xiàn)象存有疑問,有人甚至直白地說“閩祖光州,相傳之謬也”。由于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豫閩臺淵源關系存在的基礎,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探討。
一、歷代學者對于“閩祖光州”的看法
宋代文史學家鄭樵認為:“閩人稱祖皆日自光州固始來,實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眾,從王緒入閩,王審知因其眾克定閩中,以桑梓故,獨優(yōu)固始人,故閩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日固始,其實濫謬。”與鄭樵同時代的方大琮追隨鄭樵,主張閩人偽托固始籍貫是為了換取閩國統(tǒng)治者的優(yōu)待,他說:“曩見鄉(xiāng)人凡諸姓志墓者僉曰自光州固始來,則從王氏入閩似矣。又見舊姓在王氏之前者,亦日來自固始。詰其說,則日固始之來有:唐光啟中,王審知兄弟自固始,諸同姓入閩,此光啟之固始也;前此,晉永嘉亂,林、王、陳、鄭、丘、黃、胡、何八姓入閩,亦自固始,此永嘉之固始也。非獨莆也,凡閩人之說亦然。且閩之有長材秀民,舊矣。借日衣冠避地遠來,豈必一處,而必日固始哉?況永嘉距光啟相望五百四十余年,而來自固始,前后吻合,心竊疑之。及觀鄭夾滌先生集,謂王緒舉光、壽二州以附秦宗權,王潮兄弟以固始之眾從之。后緒拔二州之眾,南走入閩,王審知因其眾以定閩中,以桑梓故,獨優(yōu)固始人。故閩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當審知之時尚固始人,其實非也。然后疑始釋,知凡閩人所以牽合固始之由?!彼诹硪黄恼轮杏终f:“衣冠避地而來,豈必來自一處……王氏初建國,武夫悍卒氣焰逼人,閩人戰(zhàn)栗自危。謾稱鄉(xiāng)人,冀其憐憫,或猶冀其拔用。后世承襲其說,世祀邈綿,遂與其初而忘之爾。此閩人譜牒,所以多稱固始也?!标愓駥O《直齋書錄解題》稱,唐林谞《閩中記》言永嘉之亂,中原仕(士)族林、黃、陳、鄭四姓先入閩,可以證閩人皆稱光州固始之妄。明代學者洪受在《光州固始辯》中開門見山地指出:“閩祖光州,相傳之謬也。蓋亦有之,而未必其盡然也……夫審知未人閩之初,閩之人民蓋亦眾矣,是故有刺史焉,有觀察使焉,所以治之也。及審知之既人閩也,至于漳浦,始云有眾數(shù)萬,則前此之眾,未盛可知矣。今全閩郡縣,上至大夫,下至黎庶,莫不日光州固始人也,不亦誣乎?間有之者,亦審知之子孫與士卒之余裔耳,然保大之際,且遷于金陵矣。”安溪《陳氏族譜》所載清康熙二十一年陳時夏所作《重修族譜序》日:“譜閩族者類皆出自光州固始,蓋以五代之季王審知實自固始中來也……而必謂閩中族氏皆來自固始者,誕甚!”
今之學者陳支平在《近500年來福建家族社會與文化》、《福建族譜》、《福建六大民系》等著作中都表達出這樣一個思想,即為換取閩國統(tǒng)治者優(yōu)待,偽托固始籍貫是造成閩人稱祖皆曰光州固始的原因?!霸S多與王氏兄弟入閩毫不相干的家族,為了在社會上取得一席之地,亦紛紛借托祖籍光州固始,以夸耀門庭”;“福建的其他族姓紛紛仿效,在修撰族譜時把自家的入閩時間,扯到唐末五代;或是把自家的中原居地,與河南光州固始縣聯(lián)系起來”;“隨王氏兄弟人閩的固始同鄉(xiāng),大多成為閩中的統(tǒng)治者,門閥宗族的夸耀尤成必要。于是,其他一些不是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的姓氏,亦相繼附會。故自宋代以來,福建民間的許多族譜,往往記述自家的淵源為河南固始縣,其中顯然有不少是漫為標榜,而并非來自河南固始”。楊際平認為,陳元光籍貫光州固始之說與王審知人閩后,“閩人稱祖皆日自光州固始來”有關,“極為有趣的是,不僅《潁川陳氏開漳族譜》說陳政、陳元光來自光州固始,甚至連《白石丁氏古譜》也說,早在陳政、陳元光入閩之前,曾鎮(zhèn)府與丁儒即已來自光州固始,鎮(zhèn)守該地區(qū),而后定居于漳州。如果說這是巧合,也實在巧得離奇。有的學者獨疑《白石丁氏古譜》,而不疑《潁川陳氏開漳族譜》。筆者卻以為,無論是曾鎮(zhèn)府、丁儒,還是陳政、陳元光,都不是來自光州固始。只是因為王審知獨優(yōu)固始人,故曾鎮(zhèn)府、丁儒、陳元光的后裔才自稱來自光州固始。以后更相沿襲,遂為其族譜與某些地方史志所采用”。謝重光說,福建人喜冒籍光州固始的現(xiàn)象“雖經有識者如鄭樵、方大琮等的揭露抨擊,仍相沿不替,且越演越烈,明末以降,連唐初就在閩南建立了赫赫功業(yè)的陳元光及其一部分部將的后裔,也不能免俗,將祖籍改為固始”;“固始現(xiàn)象”有著很深的社會原因,那就是“五代閩國及一大批將士來自光州固始,在社會上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優(yōu)勢地位,所以自五代以降,先有一部分來自江淮的移民為了沾皇族桑梓的光,將祖籍地改為固始,后來并非來自江淮的漢族移民也冒稱固始人,流風所被,最后連閩粵土著后裔也編造或改竄族譜,將祖宗偽托為固始人”。
徐曉望認為“閩人族譜中自稱祖籍固始的占多數(shù),其中雖有冒充的成份,但從總體而言,閩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固始人是可信的”;“今閩人族譜內注明唐末隨王審知南下,并籍貫固始的,大多數(shù)都是準確的,沒有特殊的理由,我們不可懷疑其真實性”,“對閩人籍貫固始一說不可輕信,需要考證后作出結論。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不可走到另一極端,以為閩人籍貫固始都是不可信的,乃至將閩人族譜中籍貫固始的族譜都視為偽譜,一切必須作具體分析”,但他認為,固始人西晉、唐初、唐末、南北宋之交的四次人閩說中,“于史可征的僅唐末一次,其他不甚可靠。而閩人多稱祖籍固始,除了唐末五代的一批之外,凡在其他時期入閩的家族,若說自己的祖先是固始人,則多是有疑問的”?!皬拿鞔郧暗氖分居涊d來看,陳元光為河東人;陳元光的部下,有人說來自嶺南,有人說來自固始縣,但在宋代的仙溪志中,我們找到了陳政與陳元光在當?shù)鼐幼〉氖妨?。這一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派駐福建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
應為北方人,但沒有史料證明他們是固始人?!?/p>
上述學者對于“閩祖光州”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兩個關鍵問題上,一是陳元光的籍貫問題,一是冒充固始籍問題。對于陳元光的籍貫問題,筆者另有專文辨析,本文僅就閩人冒充固始籍問題結合有關史料做一分析。
二、冒充固始籍說于史無據
從文獻記載來看,王審知以及后來的閩國統(tǒng)治者“獨優(yōu)固始人”是不存在的。
首先從官位來看,王審知及閩國統(tǒng)治者沒有“獨優(yōu)固始人”。進入閩地后的王審知很重視提拔任用當?shù)厝瞬?。在《十國春秋》所載人物傳中,閩人被任為要職者比比皆是,如伍夢授(寧化人),“事太祖,官左仆射”,陳嶠(莆田人),“授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黃滔(莆田人,一云侯官人),“充武威軍節(jié)度推官”,等等。而固始人職位顯赫的僅有張睦、鄒勇夫兩人,張睦,“太祖封瑯琊王,授睦三品官,領榷貨務”,鄒勇夫,“太祖封閩王,勇夫官仆射”。王審知去世后,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便將節(jié)度使的地方官制,改變成為國家官制,宰相稱為“同中書省平章事”,也稱為“平章事”,加有“參政事”或“判三司”者,則為副宰相。從文獻記載來看,除王氏族人外,先后出任閩國宰相者有李敏、葉翹、王倓、蔡守蒙、李真、楊沂豐、余廷英、李仁遇、李光準、潘承祐、楊思恭等11人。其中,5人籍貫不詳,剩下的6人,閩籍有5人,而無一人是固始籍。對于非固始籍的北方人才,王審知也都給予禮遇。他在福州、泉州等地設“招賢院”,收撫唐朝流亡的知識分子,并委以重任。京兆人韓促唐末任翰林學士,因忤觸權臣朱溫,被貶濮州司馬,于是棄官南下,“挈族來依太祖(王審知)”,受到王審知的優(yōu)待。此后,許多賢良之士,紛紛應募入閩。比較有名的有右省常侍李洵、中書舍人王滌、右補闕崔道融、大司農王標、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勛員外郎王拯、刑部員外郎楊承休、宏文館直學士楊贊圖及王倜、集賢殿校理歸傳懿、鄭磷及鄭戩等,而這些人都不是固始人。
其次從賦役來看,王審知及閩國統(tǒng)治者也沒有“獨優(yōu)固始人”,相反,閩國政府對閩人卻有極大的優(yōu)待。這一點僅從“偽閩王延鈞弓量田土,第為三等,膏腴上等以給僧道,其次以給土著,又次以給流寓”,就可看出。閩國統(tǒng)治者沒有“獨優(yōu)固始人”,非固始籍者也就沒有必要冒充固始籍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假使閩國統(tǒng)治者真的“獨優(yōu)固始人”,當有人冒充固始籍時,固始人是不會接受的。人們都有尊重的需要,希望自己地位比別人高,當自己的優(yōu)越地位受到威脅時,本能地就會想辦法維護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因此,當有人冒充固始籍時,固始籍人自然就會向官府舉報。而非固始籍的人也不能容忍冒充固始籍現(xiàn)象的存在。本來真正固始籍的人就已經占去了一些資源,倘若再有人以固始籍的名義瓜分剩下有限的資源,對于他們來說機會就會更少。因此,當有人冒充固始時,他們也會向官府舉報。閩國統(tǒng)治者在戶籍管理方面有著嚴格規(guī)定。例如,后晉天福二年(937),閩王繼鵬曾下詔:“民有隱年者杖背,隱口者死,逃亡者族?!蹦挲g、人口不能隱瞞,祖籍更不可篡改。因此,一旦官府查證冒籍屬實,冒籍者將會受到嚴厲懲罰。
再退一步說,假便閩國統(tǒng)治期間真有個別冒充固始籍者,在閩國滅亡之后也會改回原籍。中國人歷來有尊宗敬祖的傳統(tǒng),祖籍作為認宗的依據萬不得已是不會改換的。從后唐景福二年王潮被任為福建觀察使算起,到天德三年(945)為南唐所滅,前后不過53年時間,冒充固始籍的多數(shù)當事人可能還在世,他們對自己真正祖籍是清楚的,當他們冒充固始籍得不到好處時,有誰愿意被人指為數(shù)典忘祖的人呢?因此,他們自然要改回原籍。
三、“閩祖光州”的形成與唐末大規(guī)模光州固始人入閩有關
從文獻記載來看,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的光州固始人的數(shù)量是很大的,《資治通鑒》載王緒軍南遷之始,“悉舉光、壽兵五千人,驅吏民渡江”;元代文學家陸文圭也說“唐季王潮昆弟者,挾百八姓自固始轉戰(zhàn)入閩”;《新五代史》稱,當王緒軍隊進入福建之時已有數(shù)萬人,“自南康入臨汀,陷漳浦,有眾數(shù)萬”。這數(shù)萬義軍中除起事時數(shù)百人為壽州人外,絕大多少應該是自光州固始隨軍南下的將士及隨軍家屬。
王緒軍是為逃避秦宗權的打擊而被迫離開家鄉(xiāng)的,因此,尋求安定的生存發(fā)展空間應是他們的首要任務。而唐初隨陳元光入閩的固始人在福建定居下來后,就一直與固始老家保持著聯(lián)系,固始人對人口較少、相對安定的福建早有耳聞,以固始人為主的王緒軍自然會選擇福建作為避難之所。不少固始人都是攜家?guī)Э陔S著王緒軍隊南下的,關于這一點,從軍隊遇到供應困難時王緒下令“無得以老弱自隨”一事便能得到證實。不過,王緒的命令并沒有得到執(zhí)行,反而因此丟掉了性命,王潮在固始籍鄉(xiāng)人的擁護下,從王緒手中奪取了兵權。由此推測,入閩官兵中固始籍當不在少數(shù),僅《十國春秋》記載的固始籍將領就有張睦、鄒勇夫、鄒馨等,“張睦,固始人,唐末從太祖入閩”,“鄒馨,光州固始人,以宣府校衛(wèi)從太祖入閩”,“鄒勇夫,光州固始人,以單騎從太祖兄弟入閩”。鄒馨歿于戰(zhàn)場,張睦、鄒勇夫則在福建定居了下來?!稄堉镜滥贡贩Q:“其先有光祿大夫諱睦者,自光之固始從王審知人閩,始居古田之梅溪。”《十國春秋》記載:“后南唐蓄吞并之志,歸化鎮(zhèn)適當要沖,景宗命勇夫往鎮(zhèn)之……子相遂家于其地。”
而地方史志、家乘譜牒等文獻中記載隨王潮兄弟入閩的固始軍兵更是不勝枚舉,他們大都在福建安了家。因此,陸游說:“唐廣明之亂,光人相保聚,南徙閩中,今多為大家?!泵鞔紫鄺顦s也說:“閩之著姓,其先世多光州固始人,蓋自五代時從王審知入閩,遂家于此。”
至于到底有多少固始人隨王審知兄弟入閩已無從考知,但唐末固始人入閩對福建人口產生了巨大影響是可以肯定的。唐元和年間,福建人口僅有74467戶,唐末,黃巢人閩“焚室廬,殺人如藝”,使福建人口又有所減少,人口不過數(shù)萬戶而已,而人閩的光、壽移民又達數(shù)萬人,若以一戶五口為計,僅僅這一批以固始人為主體的中原移民,可能就占了福建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不僅如此,王潮、王審知兄弟建立閩政權后,又有大批固始人投親靠友進入福建,使固始人的比重進一步增加。與中原戰(zhàn)事紛擾不同,閩地社會安定、富裕,因此,入閩固始籍軍兵遠在固始老家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源源不斷涌向閩地。如晉江施氏始祖施典,于昭宗十六年(902)偕二子宣教、宣議自光州固始入閩,擇居牙水之右定名錢江。今長樂營田陳氏一世祖陳圖,號南坡,于梁開平二年(908)由河南光州固始遷入長樂石門(今屬長樂市江田鎮(zhèn))。
另外,我們從唐末至宋初福建人口變化情況也可看出固始移民對福建人口的影響。從元和五年(810)到太平興國五年(980)的171年間,福建人口由74467戶增長到466820戶,增長了5倍有余,年增長率高達3.1%,其中,福州由19455戶增至94475戶,泉州由35571增至130288戶,建州由15480增至194043戶,漳州由1343戶增至24007戶,汀州由2618戶增至24007戶。如果從后唐景福二年王潮被任為福建觀察使算起,人口增長率還會更高。而我國古代人口從公元2年的近6000萬到1850年的4.3億,人口平均年增長率僅為0.10%,就是社會安定和經濟發(fā)展較快的西漢前期、盛唐時期,人口平均年增長率也不過1%。唐末宋初福建人口增長率奇高、不符合常規(guī)現(xiàn)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批追隨王審知兄弟的固始籍人入閩以及閩國建立后創(chuàng)造的和平、安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再次吸引大量固始籍人進入閩地。
責任編輯:王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