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蘇蘭
[摘 要]公民的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由于缺乏法律依據及科學的界定方法,在利益分配中經常出現分歧,給我們的建設和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內耗”。從本質上、長遠利益與整體利益上看,二者是根本一致和相容的,都表現為社會公正和以人為本及法定地位平等的原則,同時又表現為私權利與公權力的矛盾,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必須以法律規(guī)定為準繩,以以人為本和集體主義原則為指導,實現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的有機統(tǒng)一。
[關鍵詞]合法權益 公共利益 統(tǒng)一 法律 以人為本
公民合法權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各種權益,包括憲法和法律所規(guī)定的政治權利、民主權利、人身權利、經濟權利、教育權利和人權等。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方針的重要體現,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走科學發(fā)展之路的重要舉措。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歷史慣性思想的影響,人們對一些觀念仍然存在偏見,對公民合法權益缺乏科學的認識,認為講求公民的合法權益必然會影響公共利益,甚至將二者對立起來,在實踐中經常出現二者在利益分配中的嚴重分歧,給我們的建設和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內耗”,不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一、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具有一致性
(一)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
公共利益,是指居于社會之上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它在形式上和實質上都是指大多數公民的共同利益。與之相比,公民合法權益就是一種個體意義上的基本權益。因此可以說,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追求的是依法享有的各種基本利益,二者在利益關系上有相互獨立的方面,有相互重合的方面,也有相互沖突的方面,但總的來說二者在價值追求上有著一致的目標。
第一,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都追求社會公正。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首要價值和基本取向。社會公正是由公民生存底線平等、機會平等、按貢獻進行分配原則和社會調劑原則共同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公民合法權益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公正的價值追求,因為公民合法權益要求的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宗旨。而公共利益要求的是在全部社會公共領域,政府通過提供公共產品來滿足最大多數公民的共同利益,其價值內涵同樣是社會公正。只有在社會公正價值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制度設計、制度安排和制度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建成一個人人共享發(fā)展成果的現代意義上的社會。
第二,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都追求以人為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國家應當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局面,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共享發(fā)展成果,這就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以人為本中的“人”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是指一個個的公民。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就是要實現所有公民合法的價值追求,這是追求以人為本價值原則的落腳點。而公共利益要求的是社會大多數成員都能享有的社會基本利益,這是追求以人為本價值原則的邏輯終點。一個“落腳點”,一個“邏輯終點”,二者反映的都是追求以人為本價值原則,殊途同歸,最終合二為一。
第三,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都追求社會和諧。既然公民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的統(tǒng)一性表現在滿足最大多數公民合法權益的訴求,那么,一旦這種訴求得到滿足,社會必然呈現出和諧幸福的狀態(tài)。所以,二者都追求社會和諧。社會和諧了,公民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公共利益也才能為全體社會公民合法享有。
(二)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的法定地位平等
長期以來,有很多人認為公民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之間有著一方服從另一方的不平等的從屬關系,這種看法顯然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原則,違背了二者法定地位平等的原則。公民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強調的是在國家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實現最大多數公民的利益訴求。所以,二者具有同等的法定地位,而不是從屬地位。
第一,在憲法面前具有平等地位?!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guī)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無論是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還是維護公共利益,都不能違背憲法的基本規(guī)定,都不能犧牲公民的基本權益。
第二,在法律面前具有平等地位。我國的各項法律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根本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其目的就是保障最大多數公民的合法權益。所以,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和維護公共利益在法律面前具有平等的地位,這是需要當代人認真履行的基本原則?!肮瘛笔且粋€法律概念,其合法權益也是一個法律范疇,所以,無論是單個公民的合法權益,還是多數公民的公共利益,二者在法律面前是一種橫向的平等關系,對此,無論是個人,還是各級組織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統(tǒng)一性認識。
(三)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的實現形式相容
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的具體實現形式具有相容性,共同體現在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個方面。
第一,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都必須通過市場交換的形式實現。公民合法權益不能靠個人自給自足來實現,必須通過市場交換的經濟形式來實現。公民合法的政治權益、經濟權利和文化權利都要依賴于一個健全的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物質基礎。同樣,公共利益的實現也不能脫離市場交換的環(huán)境。政府通過提供水、電、基礎設施、法律制度、行政服務和社會福利等公共產品來滿足最大多數公民的合法利益需求,這種公共產品的提供也依賴于一個健全的現代市場體系。
第二,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都是通過民主法治的形式實現。公民合法權益要得到滿足必須通過民主法治的形式實現,這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而公共利益得到落實也必須在遵守法律規(guī)定和吸收民意的基礎上實現。一個民主法治的基本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能夠有效地實現公民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的統(tǒng)一。
第三,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都是通過文化建設的形式實現。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公民的熱切愿望,這種訴求要通過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形式來實現。同樣,公共利益的實現,既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要求,也是基本依托。因為公共利益的實現能夠激發(fā)全體公民的創(chuàng)造活力,使公民的精神風貌更加斗志昂揚。因此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和維護公共利益的共同實現形式。
二、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之間具有矛盾性
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之間不只有統(tǒng)一性,也有差異性,即二者之間也有矛盾。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矛盾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基本前提。
第一,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表現為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公共利益反映的是最大多數公民的基本訴求,但是每個公民享受到的公共利益有量的差別,這是一種普遍性規(guī)律。比如,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就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但是每個公民實際享受到的社會福利會因為當地經濟發(fā)展、行政服務和思想認識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與此同時,每個公民又會因為自己的思想認識不同,所處的階層的不同,而對公共利益的提供方提出自己特殊的訴求,這種利益訴求的特殊性也有規(guī)律可循。因此,當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遵循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后拿出解決沖突的方案。這種矛盾有自身運行的規(guī)律,我們一定要進行具體研究,找出其規(guī)律,然后解決矛盾。
第二,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私權利與公權力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公民合法權益從理論上和現實上講,都是一種私權利,是公民個體依照法律規(guī)定所享有的基本權益。私權利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運行,否則就有導致個人主義的趨勢。公共利益是政府的公權力在社會公共領域運行過程中所追求的目標。這里所說的“私權利”不是單純的、不加限制的私人權利;這里所說的“公權力”是受到法律約束和社會監(jiān)督的公共權力。當公民個人的私權利與政府的公權力發(fā)生沖突時,必須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中辯證地加以看待和分析,創(chuàng)造“私權利”與“公權力”平等協(xié)商的條件,立足長遠和全局,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沖突、實現二者相統(tǒng)一的具體方式。
三、正確協(xié)調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實現其有機統(tǒng)一
第一,以法律為準繩科學界定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政府很重視興建公共事業(yè),由于有關法律尚不健全,公共利益的內涵和界定模糊不清,公共利益的主體、標準和程序的規(guī)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因此主管部門在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時引發(fā)了不少矛盾, “官”“民”沖突時有發(fā)生,甚至導致有人隨意粘貼公共利益標簽,恣意啟用手段,進行非公共利益活動,嚴重侵犯了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共利益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偏差表明,用法律形式界定公共利益,建立科學合理、公正公平、統(tǒng)一權威的公共利益界定機制,已經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另外,還必須厘清公民合法權益的的概念與內涵,公民的合法權益是公民正當的合法的利益訴求,公民合法權益不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把個人利益作為惟一的目標,把個人利益與人民的整體利益截然對立起來,不惜背離或損害人民的整體利益,不惜運用不正當手段,達到個人利益的滿足。公民在維護合法權益的同時,不能忽視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義務,不能因為過激的維權行為,加劇社會的矛盾與沖突,影響了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第二,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協(xié)調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在當前,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本,要求最大多數公民的合法權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進行具體的工作,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涉及公民合法權益的房屋拆遷、土地征用、社會就業(yè)、收入分配、教育質量、社會保障和醫(yī)療救助等熱門事件中充分考慮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充分考慮“個體”人的權利,創(chuàng)造公民和公共管理部門之間平等對話的條件,在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適用范圍內,通過合法的協(xié)商程序、聽證程序和訴訟程序,消除公民和公共管理部門之間的分歧,實現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
第三,按照集體主義的原則協(xié)調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不應該成為集體主義的敵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公民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公民個人的存在與發(fā)展都離不開社會。公民個人必須以集體合作的方式,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來滿足人類自身的利益訴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機遇期,集體主義原則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的需要,充分體現了公民個人價值取向的多樣性與公共利益價值導向的一元性的統(tǒng)一,公民個人是目的與手段的統(tǒng)一,社會發(fā)展是公平和正義的統(tǒng)一,社會秩序是“他律”與“自律”的統(tǒng)一,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 葉傳星,論法治的人性基礎[5]天津社會科學,1997,(2)
[2] [美]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M]張理京,譯,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