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原
郭沫若曾說過:“應該時常練習寫作,寫多了寫得久了,自然也就會巧起來,好起來?!钡拇_,任何一種能力的提高,都必須經(jīng)過反復的訓練。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僅靠幾次習作是不夠的。因此,根據(jù)我們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多層次、多觸角的作文小練筆,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摸索出了以課文為憑借,以課外閱讀為補充,以讀寫結(jié)合為突破口的切實有效的小練筆的訓練方法,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一、借助課文,開辟練筆的新天地
正如葉先生所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币虼耍诮虒W中,我把課內(nèi)小練筆的訓練當作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去落實,因文而異,找準課內(nèi)小練筆的切人點,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讀寫訓練中,看到一片新天地,獲得一種新認識,養(yǎng)成一種好習慣。
1. 補白——補出孩子的靈動
(1)為生動鮮明的插圖補出畫外音。在新教材中,許多文章都配有生動鮮明的插圖。有些插圖文中只是一筆帶過,如《端午競渡歌》中,文中沒有具體的描繪吳地少年比賽時的動作、表情、心情等,而這些恰好是學生感興趣的。于是,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畫,然后把畫上的內(nèi)容補充出來:通過描寫文章中的插圖,學生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吳地端午競渡的激烈場面:而且在把“畫”交或“話”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為語義未盡的文本補出潛合詞。文章的有些地方寫得或含蓄,或簡練,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間。學這樣的文章時,我找準這些“空白”,讓學生把寫得簡練的地方寫具體,把寫得含蓄的地方補充出來。如《凡卡》一文中: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念著他的信……請同學想一想:如果凡卡的爺爺真的接到了這封信,馬上啟程找到了凡卡,爺孫兩個人在一起會談些什么呢?請你們大膽想象,他們在聊天時又會伴著什么樣的神態(tài)和動作呢?文章沒有寫,正是一個補充潛臺詞的好機會。
2. 仿寫——借他人之長,寫自己的文章
孩子都有著天生的模仿才能,而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借助范文,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能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我常常用到仿片斷和仿篇。
(1)仿片斷。在仿寫時,要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點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斷。新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zhì)兼美,讓學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積累起來,從中體味到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達方法的真諦,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語句優(yōu)美,采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以及先總起后分述的寫作方法。因此,在教學時,讓學生反復誦讀,在品味好詞佳句的基礎(chǔ)上,要求學生仿照這種寫法,寫一段寫景的片段:例如:“南湖公園的花真多呀……南湖公園的花真美呀……南湖公園的花真香啊……”孩子活學活用,運用積累的詞句和學到的表達方注寫出了一段段生動的文字。
(2)仿篇章。這種方法是從整體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學習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學生按“總——分——總”的寫作方式,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和描寫一處景物,在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同時展開聯(lián)想,抒發(fā)感情。在句式表達上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仿寫成了孩子摸索寫作之路的一個拐杖,被攙扶著堅強地站了起來,最終學會了自己攀登。
3. 續(xù)寫——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后續(xù)故事
讀完一篇好故事,常常會使人覺得言猶未盡,好像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使人浮想聯(lián)翩。這時教師應該因勢利導,讓學生大膽去想象故事發(fā)展下去的結(jié)果應該是什么樣的,讓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進行新奇大膽的設(shè)想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學習契訶夫筆下的《凡卡》后展開想象,續(xù)編故事。孩子們在續(xù)寫過程中筆隨心動,充滿想象,充滿溫情。
4. 寫讀后感——情到深處,寫心動的一霎那
教材的文本內(nèi)容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力,讓學生在讀后寫自己的感想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在練筆中學會表達情感:如學《小英雄雨來》,讓學生以國家主席的身份對雨來的英雄表現(xiàn)給予贊美:這樣的練筆方式,讓學生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表達中抒發(fā)了真情。
二、延伸課外,讓小練筆成為生活習慣
1. 寫身邊的人和事,生活無處不精彩
生活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寶庫。為了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我們用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如:一天,我走進班級,看到班上又臟又亂,而很多學生卻無動于衷,我默不作聲地拿了掃把開始掃地。掃完地后我讓他們說說剛才的情景,再跟他們說起主人翁責任感,談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然后思考,對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當天,我就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心里的感受記在了小練筆本子上。下面是寫當時情景的練筆:“同學們也不禁低頭住地上看,碎紙圍繞在桌椅旁;沒有扔準的紙團不甘心地躺在紙簍邊:掃把橫七豎八地擺放著……”教室里不再有一絲聲響,同學們慚愧地低下了頭,有的望著老師,眼里充滿了懊悔……”
2. 翻新古詩詞,讓古人為“我”喝彩
語文教材每冊都編排有古詩:這些古詩的內(nèi)容淺顯易懂。在理解詩句的基礎(chǔ)上,可以要學生將這些古詩改成寫景或敘事的現(xiàn)代文。在校本古詩教材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可以改寫成一篇寫夜晚行走鄉(xiāng)間所見所感的文章,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蟑嗎,稻花飄香,蛙聲一片,優(yōu)美如畫。《贈汪倫》可以改寫成一篇以“送別”,為內(nèi)容敘事的文章。借助文本,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孩子為古詩附上了時代的氣息,小練筆有了大收獲。
三、及時批閱,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激情
學生每次上交小練筆后心中總是帶有一絲的期盼。如果教師只是一味讓學生寫而忽視對小練筆的批閱,就辜負學生的信任,極有可能造成他們寫作熱情的喪失。因此,每次的批閱,我習慣于將學生的作文分成A+、A、B、三個等級,讓付出了勞動的學生能充分得到老師的肯定,同時也提醒完成得不夠好的學生要繼續(xù)努力。每次批閱完小練筆后,我總是將其中A+等級的“小練筆”挑選出來,及時地給予表揚,并隨時利用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優(yōu)秀作文展示。這樣學生既在展示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心靈上的滿足,激發(fā)其更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又聽到了來自同學的最真摯的稱贊和善意的批評,使他們受益匪淺;而且其他的學生也從這種互評互講的過程中吸收到了寫作的技巧,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正如杜甫詩中所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小練筆如同一座現(xiàn)代化立交橋,從四面八方通向作文的主要干道。這些訓練內(nèi)容為學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動的材料、鮮明的畫面、達到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相結(jié)合的目的;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想象和創(chuàng)新能力,豐富了詞匯,提高了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通過這種訓練,學生的作文興趣有了顯著的提高。作文不再騎虎難下,漸漸的,孩子們開始樂寫、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