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丹
提要對于馬太效應人們可能并不熟悉,但對于馬太效應的一些現象其實我們已經司空見慣,那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兩極分化的局面。既然這種現象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利用馬太效應做大做強自己的企業(yè),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馬太效應;管理;資源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現象人所共知,那就是:好的愈容易更好,差的想好起來更難;富的愈容易更富,窮得想富起來更難;強的愈容易更強,弱的想強起來更難;有名的人會更有名,無名的人更難成名;朋友多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朋友少的人更難交到朋友,類似的還可以想到很多。這就是一種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所彰顯的是一種積累優(yōu)勢。它的對象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或地區(qū),他們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或進步,就可以得到優(yōu)勢的積累,從而取得更多的機會去獲得成功和進步。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的個人和企業(yè)資源的需求原理,關系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yè)發(fā)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同樣,對于企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馬太效應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因此,本文主要從馬太效應的含義入手,尋根溯源進而探討馬太效應對現代管理的啟示。
一、馬太效應的含義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在信息活動中,由于人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慣例,在一定條件下,優(yōu)勢或劣勢一旦出現,就會不斷加劇,滾動累積,出現強烈反差,即兩極分化、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這就是馬太效應。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p>
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同樣,管理上這一名詞也不陌生。
二、馬太效應的來源
馬太效應又稱塔蘭特寓言(塔蘭特是古羅馬的貨幣),它的名字來自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古羅馬一個國王要遠行,將三個仆人叫到面前,交給每人一錠銀子,并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說完國王就出發(fā)了,國王回來時,三個仆人一起來見國王,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對他的成績予以肯定,并獎勵他10座城。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眹鯇λ某煽円灿枰粤丝隙?,獎勵了他5座城。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庇谑菄趺顚⒌谌齻€仆人的一錠銀子取回來,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擁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薄@就是“馬太效應”。
三、馬太效應對現代管理的啟示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的個人和組織資源的需求原理,關系到個人事業(yè)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組織發(fā)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胺彩巧俚?,就連他所擁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多么深刻語言!這句話使人不由得想起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這種損不足而奉有余的事例在當代社會越來越多。利用馬太效應,強者愈強,而弱者要想用較小的投入進入強者之林,關鍵是有一個好的戰(zhàn)略策劃,思路決定出路,只要走對路,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照樣可以后來者居上。在目標領域有強大對手的情況下,就要另辟蹊徑,找準對手的弱項和自己的優(yōu)勢,確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用最短的時間,集中最多的力量,在目標領域迅速做大,然后不斷地保持這一優(yōu)勢。如果沒有實力在某個領域迅速領先,那么請尋找新的發(fā)展領域。模仿其實也是一個捷徑,模仿者少了一個市場開拓和經驗積累的過程,一起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想超越,就必須在模仿和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種“拿來主義”其實要大家拿來的是前者的思想和理念。
(一)永遠不要小視自己任何不起眼的優(yōu)點。劉浩民是一個廣告公司設計部門的副經理,中學時他很不起眼,也很內向,唯一的特點就是字寫得比同學好。不過他并沒有忽視這一點,并且加以利用,起初只是為班級出黑板報,與此同時又加強了繪畫的學習。很快他的能力得到了肯定當上了班級的宣傳委員,這樣他又得到了和校內其他干部交流的機會,原本內向的他加強了人際交流的水平,很自然他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成為學校的宣傳組織干部。到了大學他所擔任的不僅僅是宣傳委員,而且兼任了學生會主席,再也不是原來那個不起眼的學生了。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原本內向的孩子通過短短幾年成為一個極具領導才能的廣告經理,如果劉浩民也像寓言中的最后那個仆人一樣埋掉了那“一錠銀子”,那他或許將永遠平庸。是的,千萬不要小視你身上任何一個閃光點,只要不斷吸收身邊的能量,那個小小的閃光點總有一天會光芒四射。同樣,對于企業(yè)尤其是中小企業(yè)來說,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并壯大就永遠不要小視自己任何不起眼的優(yōu)點并且要抓住做大做強!
(二)盡量多地使用自己的資源。資金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叵胍幌隆妒ソ洝分械脑⒀裕莻€用一錠銀子換了10錠的人(可以想像他是如何高效率地使用這一本錢的),還有那個把一錠銀子用布包起來唯恐弄丟的人,哪種方法更可???才能(或者天賦)更是這樣,美術大師不停地作畫,音樂大師每天花費幾小時練習,都是為了使自己的才能更出色。不僅藝術家如此,那些工作效率最高、工作質量最好的人,都是在不斷努力中使自己的才能充分發(fā)揮的。才能不是僵化的東西,它是在磨煉中成長的,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會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而克服困難的過程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才能。
時間這個資源有點特別,因為每個人的時間是一定的,你花費時間做這件事,就一定無法再用于其他事。可是觀察一下身邊的人,老是抱怨“時間不夠用”的恰恰是那些做事最少的人,這是怎么回事?
問題在于不同的時間利用率,一個做事迅捷、工作效率高的人,即使同時應對幾件事也能勝任,而一個行動遲緩的人,也許一天下來連一件事也做不成,區(qū)別就在于前者已經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而且掌握了做事的最簡捷方法。而后者,只是學會了拖延,他的事情總是完不成,所以時間也總是不夠用。
任何資源都是在不斷使用中才能得以增殖,想那個得到“10錠銀子”的仆人,他一定是在不斷使用這一錠銀子才得以增殖的,即使是美術大師也會不斷畫習作,鋼琴高手每天也要不斷彈奏幾小時。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而這克服不足的過程正可以使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讓我們在同領域中處于領先地位。資源不但要不斷使用,而且要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我們的優(yōu)勢資源,把他們集中起來,以便更快達到目的。沃森和克里克正是做到了集中了優(yōu)勢資源直達目標,才能在一年半中就研究出了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這是20世紀以來生物科學最偉大的發(fā)現,被譽為“生物學的革命”。如果不集中優(yōu)勢資源的話,半路出家的他們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么偉大的一個項目。通過以上一些案例我們應該明白,只要成功地運用“馬太效應”,我們的“雪球”一定會越滾越大。當然,哪有航海的不曾經歷過風浪,哪有登山的不曾經歷過陡坡,或許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的雪球會突然停下來,不要緊,你只要充滿自信和激情地走上前,推一把,不就行了?
(三)學會“集中優(yōu)勢兵力”重點突破。對于初創(chuàng)企業(yè)或者中小規(guī)模的企業(y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對強者、大者,在加上“馬太效應”的作用,生存和發(fā)展處于不利的形勢下。這類企業(yè),應當盡快找到自己的細分市場,把自己打造成細分市場上的第一。細分市場的劃分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按行業(yè)分、按產品分、按地區(qū)分、按服務對象分,還可以從幾個維度組合來分,企業(yè)自己要設計有利于自己的劃分方法,并主動在市場上宣揚。在一個點上做強,再往開延伸。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yōu)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fā)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將你的時間、精力、才能、金錢等投入最有希望獲勝的戰(zhàn)場,確立自己在這一領域的優(yōu)勢地位。你的每一場勝利都使雙方的實力對比發(fā)生變化,這樣不斷“積小勝為大勝”,直至取得全局性優(yōu)勢時,“最后的決戰(zhàn)”也就勝券在握了,因為“馬太效應”已經站在你這一邊。海爾的“東方亮了再亮西方”就是對這一點的有力佐證,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海爾才會7年只做冰箱一個產品,終于取得巨大的成功。
所以,企業(yè)在資源的分配上要錦上添花,不要雪中送炭。當可利用的資源有限時,必須將你的時間、精力、才能、金錢等投入到最有希望獲勝的戰(zhàn)場,確立自己在這一領域的優(yōu)勢地位。換句話說,企業(yè)經營就是要把握“抑弱扶強”的原則。
(作者單位:蘭州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寶山主編.《管理系統工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
[2]啟明.馬太效應的啟示[J].中小企業(yè)科技,2007.3.
[3]何風志.打破馬太效應的魔咒[N].中國計算機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