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彬
摘要:中國編輯活動歷史悠久,不同時期的編輯活動在出版過程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不同的,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現(xiàn)代,編輯活動經過了很大的角色演變,經過一系列的演進變化,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吸收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成為出版過程中最主要的角色。
關鍵詞:編輯活動;信息傳播;角色;演變
中國編輯活動歷史悠久,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殷墟甲古文中已有簡單的編排,并非無序亂放,中國歷史從古至今,從簡帛時期的孔子、呂不韋、劉向父子到近代魯迅、胡適、李大釗,編輯活動的內容也是不斷變化的。不同時期的編輯的角色是不同的,從收藏到著述最后到出版編輯,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現(xiàn)代,編輯活動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經過了很大的角色變化,編輯的職能得以不斷地加強,并逐漸確立了編輯的價值地位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作用。
一、中國編輯活動的產生歷程
我國的編輯活動最早可以追溯至商代甲骨文時期(公元前17世紀之前至公元前8世紀),在這個時期主要以龜甲獸骨作為文字的載體,到了西周和戰(zhàn)國時期經過加工制作的竹簡、木牘,那時人們將文字資料記錄下來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是為了保存歷史檔案,供后世子孫緬懷祖先的業(yè)績,還多少含有一些供后人借鑒的意思。甲骨文解讀的結果表明,我國殷代甲骨文獻的收藏已相當有序,表現(xiàn)為甲骨文的編排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骨片的排列標有序號,甲骨文獻“冊”的形式,可以認定是書籍的“鼻祖”,由此可以斷定從那時起就有編輯活動。根據(jù)《商書,多士》記載:“睢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從殷商時代起就已經有人從事編輯整理簡策的工作。包括其后秦漢時期的簡帛典籍都設有專人從事編輯(主要由史官以及占卜官等古代社會的文化官兼做),大多述而不作,選擇文獻史料刻錄整理,偏重整理考定,作為保存。
這一時期我們可以視為編輯活動的產生期。在這一時期,編輯活動還很不完善,主要是從事收集文獻材料、分冊編序,使之便于儲藏和留傳后世的社會文化活動,我們可將其稱為“收藏編輯”。
二、中國編輯活動的發(fā)展過程
從歷史上看,甲骨文時期的編輯的主要工作是從事文獻材料的收集、編序,使其便于收藏和流傳,其后的簡帛時期的編輯活動也局限于“收藏編輯”活動。書寫在簡上,編書的人收集資料,按自己的意愿編排,再把竹簡按順序編連起來,就是書了。所以孔子編《六經》是“收集資料,整理成書”,因而也就是一種早期的編輯。
據(jù)《詩經·大雅》中的記載:“辭之輯矣,民之協(xié)矣”此處“輯”字,即整理。《祝書·藝文志》中記載:“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边@里的“輯”字就是含有將文字資料加收集的意思??梢娫跐h代,“編”、“輯”兩字已作為編次和輯集來解釋了。漢代時劉向父子對歷代典籍作過大量收集和整理工作,它包括輯集,審讀、編校文字、加工和撰寫提要等工序過程,這與我們今天的編輯工作已十分接近,當時將此類工作稱之為“摩研編削”:又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孔子編“六藝”稱為“編”。修訂《春秋》稱為“削”。其實“編”、“削”、抑或“摩研編削”這些詞便是“編輯”活動出現(xiàn)的重要佐證。但這一時期的編輯活動都不能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編輯混為一談,直至紙質時期,編輯工作才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中國的編輯活動才進入全面發(fā)展的時期。紙質時期從西晉到今天,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fā)展和生產工具的進步,編輯活動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在社會上逐漸形成了一個專門的職業(yè)——編輯行業(yè),而且其分工越來越細,出現(xiàn)了不同專業(yè)的編輯工作。
唐代開始出現(xiàn)了雕版印刷術,使較大批量的出書成為可能,可以說這時的印制品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書”并無大的區(qū)別,隨著印刷技術的越來越先進和對印刷業(yè)的要求越來越高,產生了專門整理加工手稿編印成書的職業(yè)。編輯的目的不單是為了收集文獻材料、分類編序,使之儲藏和留傳,而主要是為了在人民大眾中傳播文化,并在經濟上獲取一定的利益,從而也萌生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編輯”,編輯也日漸成為一種固定的職業(yè),編輯活動極大地提高傳播活動的速度,擴大傳播活動的范圍,進而對人類杜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單就出版業(yè)所提供的新型高效的傳播媒介——書籍而言,而要保證書籍的質量,即印制而成的書籍在內容上符合公眾利益和社會的需求,降低文字差錯率,就離不開編輯活動。所以從我國古代的出版活動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編輯的出現(xiàn)必然地伴隨著出版活動而出現(xiàn)。這一點我們根據(jù)《辭源》:“收集材料,整理成書”和《牛津詞典簡編本》:“加工整理(文字材料1以供出版”中可見“編輯”一詞的實質。即:“收集資料,對其加工整理,以出版”這一定義中的關鍵詞是“出版”,可見直至出版業(yè)的出現(xiàn)才能認定為編輯活動趨于成熟。
到了北宋初年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普及,政府已無法壟斷書籍的印刷業(yè)務,社會上出現(xiàn)了私人的出版商和出版業(yè)。陳起父子雖不能完全稱得上現(xiàn)代意義上的編輯,但他們雇傭書籍的編修工作者,整理出版?zhèn)鞑r人或前人的著作,以從中謀取利益和傳播文化。也可以稱作是書商和出版商的“原型”。在這些人的努力下,大型典籍的編撰有了新的發(fā)展,例如: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明代《永樂大典》的纂輯、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清代《四庫全書》的編輯等等。在編撰過程中,有的是編著合一,有的形成了自己的編撰體例,編輯活動有了新的發(fā)展,
隨著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出版物成為了大宗商品,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出版商既要迎合廣大讀者的選題,又要千方百計提高出版物的編輯質量。由此而建立起“三校三審制度”,編輯工作也逐漸地成為出版業(yè)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9世紀西方印刷術傳人我國,我國印刷物的機器印刷時代開始,隨之輸入的還有近代出版社組織的經營方式,編輯部從發(fā)行部和出版部中相對地獨立出來,從而改變了千百年來編校合一的局面。
近現(xiàn)代報刊出版的發(fā)展,隨著資本主義殖民侵略的進入,西方傳教士也將西方近代報刊帶到來中國。這一時期,大變革時期思想理論、文學藝術等都有了新的發(fā)展,近現(xiàn)代編輯應運而生,類似于古代的“編著合一”,他們不止是“編輯”,他們更是自創(chuàng)、自撰、自編、自己發(fā)行的出版者,在中國掀起了創(chuàng)辦報刊的熱潮。“五四”時期。這批人一方面接受新思潮,積極學習宣傳西方思想,用文字記錄社會發(fā)展的史跡:另一方面在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經反復思考之后,將西方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新的適合中國當時國情的促進中國發(fā)展的新思想,并大力宣傳新思想,在歷史的舞臺上扮演推進社會發(fā)展的角色,
這一時期各報刊出版機構往往對這些思想戰(zhàn)線先鋒進行約稿,有些人隨即轉入作編輯。如:魯迅、胡適、李大釗等:還有這一時期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上海書店等出版社,在圖書方面做了很大貢獻。新文化運動時期,是中國革命宣傳最激進的時期,也產生了一大批的革命者,而這些革命的
先鋒很多是理論宣傳戰(zhàn)線的編輯,此時期也成就了許多中國編輯出版界的先輩,如:鄒韜奮、范長江等。這部分人是中國革命早期的開創(chuàng)者和先鋒。他們的出現(xiàn)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自從他們產生之后,就不斷地適應時局需要,以報刊書籍為陣地,大力宣揚新思想,為社會變革做輿論宣傳。
到了當代,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一系列的恢復發(fā)展,新的出版事業(yè)也開始了正常運作。編輯的對象也具體的分為:報紙雜志、圖書音像、電子網絡等,編輯活動是將作者、采訪者的文章按本行業(yè)的規(guī)范進行審定編輯之后發(fā)表:另一種是指修撰、整理,即對文化載體進行收集整理,使之有序,以便于儲存和傳播。
三、各時期編輯活動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角色特點
從歷史上看,編輯活動的產生應該是文化分工的結果,文化分工的結果其實是社會分工和經濟分工的結果,是在社會分工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即社會由簡單和單一勞動方式發(fā)展到多種勞動方式以后,維持人類生存的物質條件大大改善,同時管理的項目和任務增多,統(tǒng)治階層在統(tǒng)治社會中,需要進一步控制勞動者的思想;另一方面,勞動者在生產生活中,對思想、文化的訴求提高,于是就開始形成文化行業(yè),進而形成文化產業(yè)?!霸诨疚镔|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人們開始關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和人的生存質量”,“精神產品需求的上升,促進了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專門為社會提供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勞動與物質產品生產勞動分離,成為一個單獨的產業(yè)部門”。但只有當出版這一文化行為成為一種經濟生產行為之后,編輯活動才有了獨立存在于社會的價值。
無論是編輯活動的產生期還是發(fā)展期,編輯活動的角色都各有所異,但主體地位一致,編輯是出版的創(chuàng)造者和執(zhí)行者,編輯活動在信息傳播中處于主導地位,他們既是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編輯出版過程的實踐者,在不同時期都發(fā)揮著最主要的作用,具體特點有以下幾點:
1.編輯處于信息傳播的主導地位
編輯既是出版活動的組織者,又是編輯活動的執(zhí)行者,在出版過程中總結前人的經驗,提高自己,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人們對社會信息交流的需求會越來越增強而文字的出現(xiàn)和記載文字的物質載體的不斷擴大增加,適應了人們的需求,使信息的傳播在時間上有了無限的延長、在空間上有了無限的擴大、在內容上有了進一步的加大,并將自己的思想、創(chuàng)造都融于工作之中,在不同時期,他們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從古代的著述編輯、編撰編輯到現(xiàn)代的出版編輯,從革命時期的文化戰(zhàn)線上的戰(zhàn)士到和平時期大眾文化的傳播者,都占據(jù)著主導地位。
2.編輯活動是信息傳播的實踐者
自古代始,無論是編著合一還是編輯排序,編輯活動本身就在著述的過程中兼任了信息傳播的角色,連接了造就專門的信息傳播者和需要接受信息者的各自群體。從實踐開始,總結經驗提升到一定高度到最終形成最初的編輯出版活動,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完善、不斷地推陳出新,擴大發(fā)展業(yè)務范圍。使之更趨向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