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英玲
【摘 要】 閑暇教育越來越引起重視,由于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語文學科與閑暇聯(lián)系最密切。語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一個人的閑暇生活(對學生而言,就是課外生活)質量的高低;豐富而充實的閑暇生活對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閑暇學習有極大的自由度,自由是閑暇學習的本質,契合語文精神。將這種“閑暇意識”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必將極大地改變教師的教學觀,給被程式化、神圣化了的語文課堂教學松綁,還學生精神自由,還語文及語文教學以常態(tài)。
【關鍵詞】 閑暇 閑暇意識 語文教學 自由度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理念與方法可謂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其著力點大多在于精心組織教學、精確安排時間,盡力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一堂語文課上得是既“緊張”又“活潑”,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率。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唯獨看不到“閑暇意識”。似乎“閑暇”與嚴肅、莊重、神圣的語文課堂教學格格不入,抑或這與我們對學生學習的傳統(tǒng)要求相距甚遠。
我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大膽滲透“閑暇意識”,展示“閑暇意識”!
一、閑暇及閑暇教育
閑暇即閑暇時間,是指按照個人意愿休息、娛樂和滿足多種需要的時間。它具有自由性、個人性和主觀性等特點。自由性是其本質屬性。學生的閑暇是指除完成學校教育教學規(guī)定的任務之外的,完全屬于學生個人支配的空余時間。
閑暇對于每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5——7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聰明的、全面發(fā)展的人?!睈垡蛩固乖趯θ说膹臉I(yè)和閑暇現(xiàn)象研究之后,驚人地發(fā)現(xiàn)“人的差異在于業(yè)余時間”。
閑暇對于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并非擁有閑暇即擁有成功。欲使閑暇充分發(fā)揮作用,須重視閑暇教育。
閑暇教育,是指導人們有價值地利用閑暇時間的教育。中小學閑暇教育,就是引導廣大中小學學生樹立科學的閑暇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有價值地利用閑暇時間的習慣、技能和技巧,從而提高閑暇生活質量的一種教育。
二、語文教學是閑暇教育的主渠道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詹姆斯·懷特指出:“閑暇教育必須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任務,不論他從事的是哪一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只有每一位教育者都具有閑暇教育的意識,并將這一意識融會于整個教育觀念和具體教育行為中,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才不僅僅是‘理想、職責等等。”詹姆斯這番話表明,進行閑暇教育并非只是哪一門學科、哪幾位教師的事,而是所有學科、所有教師義不容辭的事。能否將閑暇教育觀念滲透到各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關系到學生個性能否獲得全面發(fā)展。
各科教學都應重視滲透閑暇教育,語文學科尤其如此。這有三條原因:語文教育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閑暇教育因素;語文教育對閑暇的依賴最強;在全部中小學階段,語文課時最多。相對于其他學科教學而言,語文教學最有利于開展閑暇教育,也最需要開展閑暇教育,并且是閑暇教育的主渠道。但如果語文教師不具有閑暇教育的意識或不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閑暇教育,語文學科的閑暇教育功能也必然大打折扣,閑暇對語文教學的巨大促進作用也必然發(fā)揮不出來。
接受了良好閑暇教育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自我決斷能力,他們的課余生活豐富而充實,他們的思維敏捷而富于創(chuàng)意。而這一切,將會遷移到語文學習之中并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相信,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閑暇教育不僅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還將有助于減輕語文學科負擔,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并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打好基礎。
就一堂課而言,教學目標未必是最重要的。一堂課里,沒有什么非教不可、非學不可的內容。甚至人們已開始懷疑,我們現(xiàn)在嚴密而系統(tǒng)的教學目標的科學性了。語文學科過于嚴密的目標訓練體系有悖于語文精神,有悖于閑暇精神。
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應有“閑暇意識”,讓學生自由讀書,沒有必要過多地為實現(xiàn)所謂的“教學目標”強誘導、硬剖析,非達成目標不可。沒有必要有錯必糾,退一步說語文教學中不一定就有很明確的對與錯的標準。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拋棄急功近利的想法,在常態(tài)下去同文本接觸;才不至于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老師們不是給足學生時間,不是營造利于思考的寬松的氛圍,而是反復誘導、“苦苦相逼”,非要榨出答案不可。實際上,我們應該給足學生思考的自由度,讓學生在常態(tài)下學習,這是教師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代替包辦的。
著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曾充滿深情地說:“就我而言,感覺上得最好的語文課,是我給學生讀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課外讀物的時候,或把看書的思想情感通過課文傾瀉出來的時候。而在學生心目中,這樣的語文課也是他們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不必死記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之類的‘名句……有的只有心靈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這是常態(tài)的閱讀,還閱讀本來面目,它是心靈與心靈的崇高的對話。
不要迷信看似天經地義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可能“做”得太多,侵占了本屬于孩子們的時間。教育最大的失誤可能就是占有學生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甚至是他們的精神的時空。閑暇讀書,閑暇教書,在你的課堂上勇敢地亮出“閑暇意識”。
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閑暇教育
1.語文教師要有正確的閑暇觀念
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閑暇價值觀。一方面要相信學生具有自我發(fā)展、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重視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閑暇時間,要盡量少布置、不布置語文課外作業(yè)。只有硬性規(guī)定的課外作業(yè)少了,學生才有可能享受閑暇,在閑暇中學習語文,在閑暇中發(fā)展包括語文能力在內的多種能力。知名語文教育專家程紅兵先生說過:“……事實上學生的成長,不僅僅限于學習上,學生們的正事不僅僅限制在課業(yè)上,而且‘三閑(閑話、閑事、閑思—筆者注)特別是我們老師所認為的‘胡思亂想里面就很可能孕育了創(chuàng)造的細胞,一遇時機,它就將萌芽破土,迅速成長,有句話說得很好,需要是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母親,那么玩耍則是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父親……”
2.語文教師要有語文閑暇意識
語文學習的樂趣不在于“耳提面命”式的講解,而是在于讀者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時所獲得的精神享受和體驗。因此,學生未必會喜歡教師們精心設計的程序教學,他們喜歡的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習慣、愛好,用自己的心靈去觀察、思考、體驗和表達的教學方式。鑒于學生的這些學習心理特點,語文教師沒有必要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有錯必糾”,再說語文教學中根本就沒有很明確的對錯標準。因此,語文教學中的閑暇教育首先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有閑暇意識,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盡可能地少些分析、少些講解、少些實用,多點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欣賞、去領略。
3.還語文課堂教學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
語文活動的實質是一種聽說寫的對話實踐活動,因此,在語文課堂上不應該只有教師的獨白,更應該要進行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因為對話是需要一個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的,它是在“閑暇”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所以,語文課堂教學不能設計得太嚴肅、太正經和過于程序化,語文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閑暇意識,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娛樂休閑結合起來,營造一個利于思考的寬松氛圍,讓學生處在一個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下讀書學習,這樣勢必有更多的學生可以獨立地運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去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
4.要將語文教學和生活結合起來,和娛樂結合起來,和休閑結合起來
語文來自生活,反映生活,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理應與生活相結合。對中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尤其容易被豐富多彩的娛樂、休閑活動所吸引,語文教學如能和學生娛樂、休閑相結合,必將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并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反過來又會影響學生的閑暇生活,使語文學習向閑暇延伸。
5.在堅持以教師為主導的情況下,要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變講堂為學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圣陶語);要重視好的語文習慣的培養(yǎng),使在語文課上學到的種種方法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強烈的主體意識、過硬的自學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語文學習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也對一個人能否擁有豐富而充實的、自主支配的閑暇生活起決定作用。
總之,就我國中小學而言,要完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真正實現(xiàn)“減負”,必須重視閑暇教育。語文學科與閑暇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語文教學是實施閑暇教育的主渠道。語文教師應樹立現(xiàn)代教育觀念,打破陳舊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讓“閑暇”的觸角伸向語文教學,老師輕松教,學生輕松學,讓閑暇精神蕩滌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使讀書成為一種精神享受。
參考文獻:
[1]吳小貽.關注閑暇教育尊重人格發(fā)展.科學大眾,2006.
[2]李兆新.應重視發(fā)揮語文學科的閑暇教育功能.
[3]吳小貽.中小學閑暇教育新視點.教育雙周刊,2006.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李鎮(zhèn)西.心靈飛翔的時刻.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