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孩子的謊言像是美麗的肥皂泡,一戳就破,強制性的破滅惹得孩子傷心難受的同時,更可怕的是留下難以愈合的陰影。家長不如和孩子一起站在陽光下,欣賞夢幻般的絢麗,讓它們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段段美麗的小插曲,讓孩子童年美好的夢一個接一個……
現象一:我家有華南虎
小堂妹不讓灣灣抱她的寵物狗,灣灣說不讓抱就不抱唄!誰稀罕!我家的小鸚鵡也不讓你摸!它會說好多話了。堂妹有點動心了,但仍不示弱地說,我也不稀罕,我媽帶我看過海豚,它還要和我親嘴呢!哼!我家有華南虎!灣灣只聽說華南虎是個稀罕物,但還不知華南虎的把戲已經揭穿,還繼續(xù)活靈活現地編排呢。
現象分析:6歲前的孩子想象力十分豐富,對各種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快,表現力強,但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們容易將現實與想象混淆,因此出現將幻想與現實嫁接在一起的現象,以滿足對自我的肯定與欣賞,更主要想在同伴面前顯示與炫耀自己,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與其說他們在說謊,不如說是在吹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面對孩子的吹牛行為,家長不必大驚小怪地訓斥與管理,甚至上升到道德問題上來教育孩子。有的專家認為善意吹牛是幼兒心理健康的表現,可以充分表達快樂,建立自信心。隨著孩子辨別、分析等各種能力的發(fā)展,這些說謊現象會自然消失。
給父母的建議:對愛吹牛的孩子,父母理解的同時,還應該呵護好孩子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編故事,鼓勵孩子畫出來,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意識。但幼兒年齡還小,認知水平不高,對是非的判別能力還很弱,家長也不能對孩子的表現聽之任之。比如,不可用“不聽話,大灰狼來吃你!”等童話故事里的人物來嚇唬孩子,讓孩子習慣于將想象當作現實的事物,生活在幻想之中。家長要逐漸教他們區(qū)分開現實和想象,增強孩子的理智和分辨能力。
現象二:大概是我動過吧
雙休日里,小博想趁父母午睡的時候,用DVD機放喜愛的碟片,他實在忍不到爸媽規(guī)定的時間,想偷著過過小癮。孰料,非但沒看成,放里面的碟片還拿不出來了,嚇得趕緊上床裝睡覺。待家長醒來,小博睡得正香甜。后來,面對父母的詢問,小博一口咬定與父母一起午睡的,根本沒動過!直到修理部的叔叔拿出小博卡在里面的碟片,他才認錯“大概是我動過吧!”
現象分析:幼兒經常會有好奇心,父母越不讓動越想試試的心理,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促使他們愛嘗試,但是孩子的動作發(fā)育不成熟、生活經驗少,往往造成不小心出錯的后果,但不知道如何收場。這時他們害怕受到父母批評懲罰,不想承擔后果,便開始尋找解脫自己的方法,盼望能夠僥幸躲過。當父母不能確定孩子到底有沒有犯錯時,面對父母的詢問,孩子就會有撒謊的行為。
給父母的建議:針對孩子邏輯性差、不經推敲的謊言,父母應該把行為與撒謊分開來處理。首先處理孩子做錯的事,比方說,案例里的父母做得就很好,先將機器送去修理,再處理撒謊的問題,在事實面前,孩子主動意識到自己的撒謊行為是錯誤的。因此,需要父母順勢引導孩子思考,采取合理的方式啟發(fā)教育他們,理智的態(tài)度會消除孩子的恐懼感,自然也就沒有說謊的必要了。
現象三:我又受到表揚了
奪奪是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幼兒園的老師沒少告他的狀,令媽媽很惱火。當奪奪提出想要個盼望已久的玩具時,媽媽對他提出要求,如果老師一周不告狀,雙休日就帶他去買。從周一到周三,奪奪每天都向媽媽匯報“我又受到表揚了!”而且一天比一天進步得讓人感到欣喜,媽媽高興地向老師詢問。結果老師回答,奪奪就第一天的行為較往常收斂些,老師頭一天表揚,他第二天就恢復了老樣子。每次犯錯后他都會主動向老師檢討,并請求老師給他改過的機會,別告訴媽媽。老師準備給他兩天的機會,再和家長聯系。
現象分析:利用獎勵刺激孩子進步是家長們經常采用的手段,在某些時候的確是孩子改掉毛病的積極動力。但當孩子的毛病靠自身能力無法克服的時候,家長的物質刺激可能會導致孩子想其他的辦法,既達到自己的目的,又成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很多孩子因此把說謊作為處理此類問題的首選。說謊不僅會讓孩子心理不健康、引起身體的緊張,長期說謊對身心也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尤其這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謊言,雖無惡意,但是如果對孩子的說謊不加以制止和教育,就有可能養(yǎng)成孩子說謊的習慣。
給父母的建議: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編故事美化自己的心理,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不論撒多大的謊,我們都要給他機會,避免孩子失去自尊,破罐破摔。講清自己的原則:乖孩子父母喜歡,誠實的孩子父母更喜歡。給孩子定目標時期望值不要過高,免得孩子付出努力也難達到父母的要求,采用撒謊來暫時解決問題;要切實可行,家長密切關注,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引導孩子關注結果的同時,更體驗努力過程中的快樂與意義。這樣的孩子會勇于面對過失與錯誤,承擔后果,并積極改正,成為生活里的強者。
貼心提醒:
1.家長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給孩子樹立誠實的榜樣。
2.不給孩子說謊的機會,如說“告訴媽媽杯子碎的原因好嗎?”比“杯子誰弄碎的?”效果好,前者會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后者會讓孩子琢磨機會推卸責任。
3.肯定孩子勇于認錯的行為,使誠實的行為得到強化。
4.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解決撒謊的根本原因,而不將懲罰作為最終目的?!?/p>
(責編 趙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