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葡萄酒發(fā)生了很奇怪的事情。就在澳大利亞出產(chǎn)的優(yōu)質(zhì)葡萄酒越來越多之時,它的價格和聲譽卻一落千丈。葡萄酒時尚和其他時尚一樣變幻不定,但澳大利亞葡萄酒從被尊敬到被唾罵的速度卻相當不同尋常。
在整個1990年代,澳大利亞葡萄酒的聲譽持續(xù)穩(wěn)步利好,以至于全球葡萄酒出口商都將澳大利亞人視為無堅不摧的英雄。在那個十年,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出口增加了十倍。到2004年,澳大利亞超過法國,成為英國的葡萄酒主要供應商,而且似乎可以說,它看上去將取代意大利,成為向美國出口葡萄酒的最重要國家。但今天,英國和美國對澳大利亞葡萄酒的興趣似乎已像艾麗斯泉(AliceSprings)中的水坑那樣迅速干涸。
外困:英美市場形象下滑
在美國,澳大利亞葡萄酒是相對較新的品種,其受歡迎度下降的原因似乎是雙重的。帶著袋鼠標簽的黃尾葡萄酒(Yellow Tail:)驚人的成功,引發(fā)了太多模仿的、被稱之為“牛馬”品牌的葡萄酒,在低端市場,澳大利亞開始被視為無所不在的乏味之選。
在美國葡萄酒市場上游,澳大利亞曾短暫享有過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當時影響力極大的評論家羅伯特·派克(Robert Parker)大力推薦了一系列不同品牌、專為美國消費者釀造的葡萄酒。這些葡萄酒通常都呈深黑色,由采摘非常晚的葡萄釀制,酒精度很高。進出口公司The Grateful Palate的丹·飛利浦斯(Dan Philips)是在這個BarossaShiraz等葡萄酒跨太平洋貿(mào)易的主要推動者。這些葡萄酒中許多都好評如潮,它們令人好奇之處在于,它們中很多品種在自己的國家都并不出名,所以它們沒有獲得澳大利亞葡萄酒愛好者的支持,許多購買它們的美國人發(fā)現(xiàn)它們并不像預期那樣好。
其結(jié)果是,杰伊·米勒博士(Dr Jay Miller)這樣介紹他最近對澳大利亞葡萄酒的調(diào)查結(jié)論:“2009年1月,業(yè)界有一種看法,即澳洲葡萄酒在美國的市場面臨嚴重威脅……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這一市場已經(jīng)從繁榮走向蕭條,面臨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泵桌帐桥量嗽谄溆杏绊懥Φ目颰he WineAdvocate上關(guān)于澳大利亞葡萄酒評論的繼任者。
在英國,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形象問題略有不同。自澳大利亞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規(guī)模出口推廣以來,英國就一直是其主攻市場,而且迄今為止仍是澳大利亞葡萄酒最大的市場,在其去年的出口份額中占到37%。多年來,我們一直驚奇于澳大利亞人的效率,驚奇于他們對英國的頻繁造訪(上帝保佑!甚至在他們的盛夏、我們的隆冬),以及他們對大權(quán)在握的超市買手刻苦用心的討好。各式各樣的澳大利亞浪蕩青年源源不斷地登陸英倫,與核心人物推杯換盞神吹胡侃,然后讓澳大利亞葡萄酒令人羨慕地滲透到大眾市場。
然后,在本世紀的最初幾年,在澳大利亞葡萄酒市場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大公司之間出現(xiàn)全面重組。全球最大的葡萄酒公司Constellation成為Hardys、Houghton、Leasingham和 BanrockStation等著名品牌的美國老板。它們的競爭對手Southcorp(擁有Penfolds、Lindemans、Seppelt、Wynn等品牌)開始搖搖欲墜,并最終被釀酒公司Fosters收購,而后者似乎仍不知該如何處理它們。英國的大超市挑動各大葡萄酒公司彼此競爭,從而引發(fā)折扣大戰(zhàn)。普通的英國葡萄酒消費者開始習慣于僅購買促銷的品種,而澳大利亞葡萄酒則日益成為廉價酒的代名詞。
去年,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總額15年來首次下降。2008年,出口到美國和英國的葡萄酒金額分別減少了17.5%和23%,現(xiàn)在唯一的增長似乎是在廉價的散裝葡萄酒出口方面,這對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形象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澳大利亞目前的葡萄酒產(chǎn)量幾乎是15年前的3倍,也接近國內(nèi)消費量的三倍。但澳大利亞人喝的澳大利亞葡萄酒越來越少了,與此同時進口的、尤其是來自新西蘭的白葡萄酒卻一直在增加,2004年至2008年間增長了2倍。
內(nèi)憂:哪里出了錯
有報道稱,在工業(yè)化程度最高的內(nèi)陸灌溉地區(qū),高達四分之一的葡萄種植者處于破產(chǎn)的邊緣。其中很多是在澳大利亞葡萄酒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時期受到鼓勵進行投資的,如今它們正舔著自己的傷口撤出。在澳大利亞西部瑪格麗特河優(yōu)質(zhì)葡萄酒產(chǎn)區(qū),有一家一度風光無限的釀酒公司Palandri,它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澳大利亞葡萄酒業(yè)出了問題。該公司建于瑪格麗特河區(qū)域,以吸引那些涌向世界上最美麗葡萄酒產(chǎn)區(qū)之一的旅客,但它在該地區(qū)幾乎沒有一棵葡萄樹,由于當?shù)叵闰?qū)者艱苦創(chuàng)立的名聲,該地區(qū)的葡萄園土地極其昂貴。因此,該公司的原料葡萄來自廉價地區(qū),而非當?shù)?。但是,愛喝葡萄酒的人并不愚蠢,該公司破產(chǎn)了。目前它已改名,被一位中國商人買了下來。
深受(大多數(shù)年份)嚴重干旱、(2007年的)反常的霜凍和(2009年的)嚴重森林火災困擾的澳大利亞葡萄酒產(chǎn)業(yè),突然之間面臨著看起來極度危險的形勢。和很多歐洲以外的葡萄酒生產(chǎn)國一樣,迄今為止一直將重點放在英國大型零售商身上,所以未能為其優(yōu)質(zhì)葡萄酒建立一個真正強大的分銷網(wǎng)絡。這是澳大利亞葡萄酒的一個巨大恥辱,因為,盡管流行的說法稱澳大利亞葡萄酒業(yè)就像是一個汽車組裝廠,事實恰恰相反,在那里有大量很好并且越來越精致的葡萄酒,它們的釀造者和歐洲最好的葡萄酒釀造者有著完全一樣的投入精神。
澳大利亞葡萄酒業(yè)正竭盡全力解決這個問題,不斷邀請主要市場的關(guān)鍵輿論制造者前來品嘗。今年6月,在盛大的宣傳攻勢中,一批特邀記者和侍酒師將受邀前往巴羅莎谷(Barossa Valley)的Landmark Australia,品嘗澳大利亞最著名釀酒商釀制的頂級葡萄酒。在學術(shù)界,對澳大利亞葡萄酒的研究仍然受到高度重視,Landmark項目的參與方將請來一些世界上最有見地的葡萄酒專家助陣。